从一本边区小学课本看解放区的儿童教育

作者: 竺惠明 来源:镇海新闻网 2013-05-28

从一本边区小学课本看解放区的儿童教育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笔者跟着大人唱这首歌时,还是一个儿童,不懂“边区”的意思。当教师的父亲告诉我,边区指的是全国还没全部解放前,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那时,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在几个省连接的边缘地带建立了根据地,如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

  笔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一直以来,对历来的教科书,尤其是语文课本情有独钟,注意用心收藏,光是民国时期的小学国语课本已收藏了各种版本50多册。

  日前,去某古旧书店淘宝,不想竟发现了从未见过的红色边区的小学国语课本。尤其翻阅了课本中的内容后,更感到这是一本弥足珍贵的我党对儿童教育的革命历史史料,惊喜之情,难以言表,毫不犹豫以不菲的价格购了下来。

  这本课本是苏皖边区五专署审定的初级小学第二册“国语”课本,出版于1949年2月。封面是套红的木刻版画,采用的是剪影艺术手法:3名儿童立于红色的拱桥中心,桥下翻滚着红色的浪花;中间一儿童作举双手欢呼状,似在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另两名儿童俯身向两旁招展的红旗招手;明亮的背景象征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课本中有课文三十八篇(加练习),插图十二幅,均为木刻版画。此种艺术作品为解放区美术特色,曾在战争年代为宣传党的政策起过积极作用,其间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版画家。课文中的插图版画虽未署作者名,但我们还是能从其朴素、简洁、明快、有力的风格中,了解到解放区版画的特色和面貌。

  1949年,为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开始了宣传和组织工作,尤其是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极大提高了贫苦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解放区的教育工作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利用课本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

  同时,1949年,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许多大城市都已收复,为广泛开展收复区及大城市的教育工作,恢复整顿与发展小学教育,人民政府确定小学教育的实施方针为:培养具有基本文化智能、身体健康、思想进步、热爱劳动,爱人民、爱国家的新民主主义公民。而边区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艰苦卓绝的条件更加坚定了广大师生的革命信念。

  笔者曾采访一位年过九旬的曾在边区当过教师的老同志。他说,那时上课,经常受到国民党飞机的骚扰,师生们就躲到山沟里,摆块小黑板,蓝天作教室,膝盖当座椅,大地作纸,树干当笔,至于课本,几个孩子凑起来用……

  笔者怀着对边区教育工作者的敬仰之情,仔细认真阅读每一篇课文后,就代表性的篇目,加以点评、分析。在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笔者把它整理出来,给大家重温这段红色的教育史,意在让现在处在幸福中的少年儿童了解、学习这段难忘的红色教育历史篇章,同时给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的正能量。

从一本边区小学课本看解放区的儿童教育

  课本第一课选用“大扫除”为内容。开学第一天,全班同学齐动手打扫教室,各自的分工可以从图中看出。就像评比劳动模范、积极分子一样,小学生也来比一比哪个班大扫除“顶干净”,得到“大家拍手”的第一,能得到“坐飞机”的荣誉称号。这既培养了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也加深了儿童的集体荣誉感。

  我们不妨来参照一下笔者收藏的一本民国时期国民小学课本第一课的内容:

  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解字义。

  通过对照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边区教育首先强调、注重的是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儿童懂得劳动能改变环境(包括思想),就像毛泽东说的“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跑掉”的道理一样,并辅教育以团结、向上的积极意义。

从一本边区小学课本看解放区的儿童教育

第四课《有病请医生》

  边区处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愚昧的生活习惯依旧存在,有病只知道求菩萨保佑。因此,边区学校教育在教给儿童基本的读、写、算知识的同时,还担当着传播科学常识、教给儿童以及广大群众良好生活习惯的任务。这篇课文教育儿童倡导科学、反对迷信,用儿童化的语言指出“菩萨没有用”,有病应该请医生,才是正确的。

从一本边区小学课本看解放区的儿童教育

第六课《春耕》

  耕者有其田,这是千百年以来中国农民的梦想,这梦想终于在共产党政权领导下的解放区变成了现实。地主的土地分到了贫苦农民手里,“共产党是恩人,帮助我们大翻身”。得到田地的翻身农民过着共产党带给他们的“春风吹,暖洋洋”“有吃有穿不焦愁”的幸福日子,能不“多起劲”吗?一幅解放区崭新意义的“春耕图”让人振奋,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耕自己田地的翻身农民欢快的吆喝声。

第八课《劳动英雄大红花》

  “新娘子,你出来,你的娘家送花来。”

  “什么花?”

  “牡丹花。”

  “我不要,我要戴朵劳动英雄大红花。”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中,劳动模范、劳动英雄,是最受人尊敬和最光荣的人。这篇课文通过新娘子和夫家人饶有情趣的对答,反映了解放区的广大妇女,一反旧时以戴花抹粉为美的旧思想、旧习惯,确立了劳动为美的价值观。新娘子坚定、漂亮的回答,道出了翻身妇女对心目中最美大红花的羡慕以及努力争取戴上大红花的美好心曲。

  这与后面三十课的《猪羊》联系起来看,让人倍感亲切:今年到处大生产,小钱帮家里生产,他就养条猪,小李帮家里生产,他就养只羊……

  反之,第九课就斥责了不爱劳动生产的《二流真可耻》:王有才,太不该,家里生产不想做,吃酒赌钱样样来。妻是英雄汉,夫是不成才。

从一本边区小学课本看解放区的儿童教育

第十课《开会》与 第十一课《遵守公约》

  “开会”和“公约”是解放区男女老少初次接受的个人与集体相关连的新生事物。

  “民主”和“公约”的概念在这两篇课文中以切实易懂的例子对小学生进行了启蒙教育。

  “开会”一课让“大家举手”来决定解决“地上不清洁”的办法,至少,小学生学后,明白了“民主”的基本概念:大家的事情,不是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要服从大家(多数)的意见。

第十四课、二十二课、二十三课讲的都是关于团结的话题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抗大”写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题词,把团结放在首位,可见团结对于革命队伍的重要性。十四课《团结在一起》就讲了“小同志”之间的团结以及团结的原则:

  大家都是小同学,大家都是小同志,我们团结在一起,不打架,不骂人,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游戏。

  哪个不学好,大家一起来检讨!

  对儿童进行关于团结的思想教育,对于他们参加儿童团、长大参军都有着现实意义。

  二十二课《蚂蚁拖蜈蚣》、二十三课《树多不会倒》,则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例子来补充说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一个蚂蚁,看见一条蜈蚣,用力拖,拖不动;几个蚂蚁拖蜈蚣,用力拖,拖不动;后来,一群蚂蚁拖蜈蚣,齐心合力,把蜈蚣拖进洞了。

  ——《蚂蚁拖蜈蚣》

  一棵树独个长着,就怕风,小风吹来他就摇,大风吹来他就倒;两棵树靠近长着,还怕风,小风吹来还要摇,大风吹来还要倒;许多树靠近长着,不怕风,小风吹来不会摇,大风吹来不会倒。

  ——《树多不会倒》

  十五课《共产党》、十六课《人民解放军》讲的是共产党和党指挥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也可以说是课本的总纲。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儿童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

十七课《看信》

  人民解放军是由人民的子弟所组成。“看信”一课说的是在部队里的“二哥”给父母的家信,报告自己在人民军队里战斗、学习、生产的情况。在解放区,像这样的家信何止千封万封,他们像胜利的捷报一样,传到千家万户的军属家中。

  当“我”把这样的信,念给不识字的军属大娘大伯听时,小学生仰慕英雄的感情和由此产生的英雄情结,就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三十一课《做军鞋》

  咪咪咪,小猫来,来看大姐做军鞋,鞋帮结实鞋底厚,带到前线去慰劳,战士穿上好打仗,全国胜利就要到。

  开头一句用富有儿童情趣的句子,描写广大妇女为人民子弟兵做军鞋的场面有多热闹。

  说不定,做军鞋的“大姐”中,就有读这篇课文的小学生的姐姐。“军爱民,民拥军,团结一心打敌人……”这就是革命的铜墙铁壁,这就是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课文用了不少篇章对少年儿童进行生活、劳动和健康等知识的普及与传播,篇目占到课本的一半容量,可见编审者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视和关切。

  课文尤其着重对儿童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农村儿童八九岁便参加家庭和田间劳动,课文鼓励他们帮助家里大人做事情,教给他们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特别需要的知识。

  如二十五课 《盐》:我们东海边上,有许多工人,把海水放在太阳底下晒……

  课文展示了晒盐劳动和盐的用途,可说是一篇让儿童热爱了解自己家乡的乡土教材。

  三十六课《商店》扩展开来说劳动:“写字的纸”“点灯的油”“盛饭的碗”“用的火柴”我们是要去商店买的,“商人把东西”“贩了来”“卖给我们用”。让儿童了解“买卖”双方是“一种互利”的关系,商人“贩卖的行为”也是属于值得人们所尊重的劳动之一种。对儿童来说,这也是向他们进行朴素唯物主义“经济学”的启蒙教育。

  十九课《打连稭》课后练习一《读的》:

  爸爸撒豆种,哥哥拉牛耙,妈妈打连稭,我去家里,带娃儿。小弟弟,睡觉吧,你睡觉,我替姐姐烧饭锅。

  一幅全家勤劳又温馨的画面让人倍感亲切。

  二十七课 《这是什么》、 二十八课《四种虫》,用猜谜语的句式,把各种小昆虫向儿童作了形象、有趣的描述:

  什么虫飞来像小星?什么虫飞来像只钉?

  什么虫飞来嗡嗡叫?什么虫飞来要扑灯?

  在这一问一答中,开启了儿童的智力,又能让初上学的儿童感觉到比喻句的生动有趣。

  科学知识的普及从自然界的“地上”到“天上”。如三十四课《下雨》通过一问一答普及了“云,小水滴,水汽”有关天气的知识。

  如果说以上课文是有关“德育、智育”的内容,那么下面要提到的课文则是倡导边区“人民”开展体育活动增强身体健康的科目。

  三十五课《太阳》、三十六课《屋外空气好》、三十七课《运动》,都倡导健康的生活。举农村孩子最常见的例子:“一棵白菜,不见太阳,黄巴巴不肯长;一棵小树,不见太阳,黄秧秧的不肯长;一个人老在屋里,不见太阳,身体衰弱面皮黄。”(《太阳》),用七十一岁说话有精神、走路很快的五老爹的话,来回答“健康”是从哪里来的:“我种一辈田,常在室外跑,不怕风,不怕冷,屋外空气好,我的身体也好。”

从一本边区小学课本看解放区的儿童教育

  《运动》一课,文图结合,很有特色,如果把这一课的页面图文不作任何修饰,复印放大后用作现在推广“农村全民运动”的宣传画,也不失为经典之作。课后的练习更把足球、篮球、排球运动作了介绍。

  课本的最后一课是三十八课《办夏学》。

  解放区农会承担着组织农民斗地主、分田地、支援前线等工作,还不忘领导农民办夏学,“学习文化最重要”,所以这一篇课文,也可以说是课本的灵魂:

  模范村的人民,得田翻身了,大家想:当家做主人,学习文化最重要。开个村民会,讨论办夏学;农会领导办夏学,识字的人来教学,人人都来学,大家互相学。

  这既是边区翻身农民的心声,也是党的边区教育工作者编著这本边区课本的出发点。

  记者 竺惠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