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大机制

作者: 李建华 来源:光明日报 2014-12-3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主体,这不仅需要社会的大力倡导与实施,更需要大学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构十大机制。

  一、宣传引导机制。宣传引导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一要通过学校广播站、报刊、网站等校园媒体搭建多方位、多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平台。学校要在纸质媒体,譬如学报和学生刊物上开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在学校广播电台、学校电视台开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节目;在学校网站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页面。特别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二要组织大学生集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要定期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文本,以院、系或者专业班级为单位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三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宣传活动,通过建立校园宣传栏、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评优活动,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课堂教育机制。课堂教育是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合理设置、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课程,强化大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次,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技术创新,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启发,激发大学生对于此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性。再次,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扣当前社会历史环境,深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脉络、内涵,及时了解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树立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目标。

  三、教师示范机制。教师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道德的表率,“为人师表”是对教师道德责任的高度概括。对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教师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爱岗尽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它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更担负着培养现代公民的历史使命。教师通常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在青少年的成长中留下印记。只有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道德的典范,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四、典型感化机制。典型感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鲜活的榜样人物和典型事例可以帮助大学生置身具体情景之中,产生强烈的道德共鸣与价值认同。首先,要加大对于道德楷模的宣传力度,采取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引导。榜样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循序渐进,引领大学生们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能够拉近榜样和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学校、学院层面的典型选拔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道德楷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理想,而是可以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达成的现实目标。再次,要建立学习典型的正向激励体系。对于道德品质优秀、富有道德责任感的同学予以奖励,并且将大学生的道德评价纳入综合考查体系,与学校奖学金评定、优秀生推荐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典型感化长效机制。

  五、文化陶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道德文化的高度作出了这一深刻的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与时代精神。先进文化的陶冶、滋养将有助于大学生吸纳、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其次,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同学们形成高雅、高尚的文化品位,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再次,要大力净化校园文化,帮助同学们远离低俗、陈腐、颓废的文化垃圾,为他们创造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文化环境。

  六、家教协同机制。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已步入成年,但家庭教育依然是他们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补互助、双管齐下。首先,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要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大学教育的协同功能,导致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获得家庭的有效介入。大学一定要通过学工部门收集学生家庭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以便一旦发现问题,学校能够和家庭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参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道德之中,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孝顺父母、关爱邻居,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社会实践机制。无论是道德知识的吸取还是道德人格的塑造,最终都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标准,是知识的来源,更是知识的目的。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就在于将之贯彻、实践于社会生活之中。首先,大学要发挥人才和知识优势,鼓励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依据、参考。其次,要发挥学科和技术优势,鼓励大学生参与地方科技转化,帮助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再次,组织、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号召同学们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广大同学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八、情感认同机制。情感是深化道德认知的基本因素,也是促使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离不开情感认同的驱动。要获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首先必须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的群体情感记忆。大学要为学生们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既要给予热心的指导和支持,又要包容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误和出现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总结、分析经验教训,维护、增强同学们学习、实践的信心。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引导同学们以积极、包容的心态看待生活、看待社会。再次,面对每一位学生,学校都必须做到无差别对待,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予更多关照和支持,使同学们相互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创造温情的校园人文环境。

  九、行为自律机制。任何道德、观念的内化都强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是如此。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规范个人行为,是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大学就必须帮助同学们构建行为自律机制。首先,从他律到自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外界的引导与规制是大学生养成良好个体行为习惯的必要条件。大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原则编制大学生行为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使之充分体现在大学生个人行为之中。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作为校风校纪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风尚。再次,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强化同学们的道德训练,培养同学们的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是非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帮助广大学生建立内心的道德原则。

  十、制度保障机制。制度是切实落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个体层面考核、评价大学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二是从学校宏观层面考查同学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效果。其次,以考核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奖惩机制,把针对大学生的考核情况与学校资源分配直接挂钩,让考核优秀者在资源分配中处于优先地位,给予他们有效激励。再次,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馈机制。学校有关部门要定期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对考核评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其中所出现、暴露的问题,对相关制度、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最后,要保证各项制度、程序的公平公正。制度设置和运转本身也应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提高制度的运行能力。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与践行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