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万岁军”的底色是沸腾的中国红
1950年12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自该日起,中国军队,不,世界军队中一支独一无二的“万岁军”横空出世,傲视群雄。
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给38军的嘉奖令中欣然命笔,赫然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于是,“万岁军”名扬天下。
但是“万岁军”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群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组成的。“万岁军”的殊荣也不是浪得其名,它是打出来的,拼出来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里,我们就讲述一下“万岁军”的一个基层的作战单元,即38军113师337团1营3连的英雄事迹,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万岁军”的底色荣光。
这支连队参加了“万岁军”的成名之战,与38军全军一起打出了“虎军”的威风。
这支连队又参加了“万岁军”的扬威之战——汉江南岸保卫战,被志愿军总部颁发“屡战屡胜”锦旗一面。
但“屡战屡胜”并不等于一帆风顺,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关云长也走过麦城。3连的“屡战屡胜”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第一次战役中,由于38军在向熙川机动中误判敌情,错失战机,导致部分敌军逃走。战后,在11月13日大榆洞会议上,38军军长梁兴初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严厉批评,被斥为“鼠将”。
梁兴初撂下一句狠话:“38军不是纸糊的,我梁兴初是打铁的出身。我们不是鼠军鼠将!下一仗打不出38军威风来,我就不是梁兴初!”回到部队后,梁兴初向全军原汁原味传达了彭德怀司令员的批评。38军全军将士知耻而后勇,群情激奋,立志打好翻身仗。
38军军长梁兴初(左)、副军长江拥辉(中)、政委刘西元(右)
3连隶属38军113师337团1营,诞生于1928年7月平江起义,前身为红军侦察分队,先后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平型关大捷等战役战斗。
作为底蕴深厚的红军连队,怎能咽下这口闷气?就等着再次与美军交锋,一雪前耻,为连队争光,给自己的“虎军”正名。
3连是怎样参与全军打翻身仗的?这里只介绍几个片段。
11月下旬,志司赋予了38军主攻德川南朝鲜第7师的任务。3连闻战则喜,连长张友喜亮开嗓门嚷嚷:“是虎军还是鼠军,这回就看咱们的了。”3连上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志司原定38军5天内完成的任务,结果38军1天就完成了,全歼南朝鲜军第7师,仗打得干净利索,受到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的表扬。
为继续扩大战果,27日16时,彭德怀司令员命令38军:必须于明晨前插到三所里,掐断美第9军的南逃之路。
作为337团1营尖刀连的3连刚从德川战场上下来,正在休整。17时,突然接到命令,大家饭也来不及吃完,就紧急集合,像箭一样向三所里射去……
他们昼夜兼程,忍饥挨饿,徒涉冰冷的大同江,以14小时的时间急行军145里,创造了步兵雪原徒步行军的纪录!
3连于28日清晨7时,随部队穿插到了三所里,比退却美军的先头部队早到了5分钟,堵住了美军第9军南逃退路。
美军发现自己退路被切断后,狂躁异常,美骑兵1师5团在十余架飞机、近百辆坦克掩护下,疯了一样向三所里我军阵地发起冲击。
3连在113师序列中,遵照彭总“给我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的命令,经过一个白天激战,连续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这时,我侦察部队发现,有大股美军正向三所里以西的龙源里移动,113师首长判断敌人要从那里溜。
于是,果断下令,由3连担任尖刀连,立即向龙源里机动,先敌占据有利地形。
此时,3连已疲惫不堪。从连续两天的德川战斗,到穿插三所里打阻击,已经4、5天没合眼了,再要马不停蹄从三所里赶到龙源里,铁打的身板也难以顶住。
但3连的意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二话没说,又一次连夜急行军。他们知道,不当“鼠军”,要打翻身仗,就要战胜汽车轮子,战胜生理极限。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饥寒交迫的战士们困到了极点,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被后面的战士撞醒了再走。有的几个人摔倒成一团还没摔醒,等叫醒后又继续走。
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跑到龙源里就是胜利!”
终于,在29日凌晨4时,3连抢先赶到了龙源里。
此时,西线敌军已经全线退却,南逃的美第1军和美第9军,以及北援接应的美骑兵第1师,全把矛头指向了龙源里。
3连长张友喜带领全连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
他们采取堵头、断尾、斩腰的方法,首先打了敌人先遣车队一个猝不及防,仅用10分钟,就解决了15辆车,缴获了许多物资。
四小时后,南逃之敌的主力出现在盘山公路上,数百辆汽车如潮水般涌向龙源里。
敌3辆坦克车和2辆汽车冲过1连阵地,到了3连阵地前,发出“轰隆隆”的嘶吼。
当时3连没有火箭筒、炸药包等反坦克武器,只能把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实施贴身爆破。
爆破组的杨太秋、唐永祥、郭凤祥等勇士,在副班长徐汉民带领下,跃出阵地,一阵风地向敌坦克直扑过去。
他们分别炸毁了3辆坦克,被炸的坦克和2辆大卡车撞在了一起,死死地堵在敌人前进的道路上。
美军红了眼,纠集1个营的兵力,在24架飞机掩护下,向3连1排阵地发起猛攻。张友喜立即带着2排前去增援,又连续打退了敌人3次冲锋。
接着,敌军的坦克增加到了70多辆,飞机增加到了40多架。漫天遍野,对着3连阵地发起了轮番冲击,3连工事掩体大部被毁。
失去了工事屏障的3连官兵干脆冲向敌人。战士陶玉友端起机枪,直立着身体猛烈扫射,副班长徐汉民一枪打倒了敌人的指挥官,敌人群龙无首,迅速退去。
上午10时,敌机投掷了大量凝固汽油弹,把志愿军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
一个身上冒着火的战士,顺势扑上去抱住敌人,宁可一起烧死,也不让敌人跑掉。敌人做梦也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猛烈的炮火下,还会有这么顽强的抵抗!
身负重伤的3连3排排长刘序学,是3排阵地上最后一个守护者,当美军付出惨重伤亡终于冲上3排阵地时,他毅然从血泊中跃起,用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1排阵地目睹了这一切的张友喜,大吼一声,“有种的跟我上。”立刻带领八九个轻伤员进行反击。
突然,一颗凝固汽油弹在他们附近爆炸,掀起的气浪将他们抛向空中。张友喜从地上爬起,身上的军装已冒起了火苗,他来不及扑灭,“唰”地一下甩掉棉衣,只穿衬衣向前奔去。
就这样,3连硬是用刺刀和手榴弹,将美军一次又一次赶下去,将阵地一次又一次夺回来。
15时许,美军1个营和6辆坦克从相反方向北上增援龙源里,企图接应南逃之敌。整个下午和第二天,3连始终处于敌南北两面夹击之中。
为了减轻337团压力,我38军主力迅速发起进攻,向113师靠拢。与此同时,我42军及其他部队也迅速向龙源里杀来。
29日晚,337团已像钉子一样钉在阻击阵地上一整天。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3连战至最后,仅剩下了40余人,却像一道钢铁闸门,死死卡住了南逃美9军的退路,使南逃和北援之敌仅相隔不到1公里,却始终不能会合,为志愿军主力全部歼灭南逃之敌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1951年7月11日,第38军授予3连“英雄部队”荣誉称号。
可以说,38军打了翻身仗,被誉为“万岁军”,3连功不可没。
1951年2月,已经是誉满全身的3连又迎来了新的考验。
在第四次战役中,3连担负了扼守汉江南岸西官厅北山的艰巨任务。西官厅北山为3条公路的交汇点,在彭德怀“西顶东放”战役布势中,是必须“死顶”的一个焦点。
号称“王牌”的美国骑兵第1师为打通这个“焦点”,从1个连增加到1个团,在飞机、坦克火力支援下,向3连阵地发起连续进攻。
此时3连连长已经换成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郭忠田,在他的率领下,3连采取敌炮击我隐蔽、敌冲击我反击、近战夜战等战术手段,在工事被毁、人员伤亡大半的情况下,以“人在阵地在”的坚定信念,苦战4昼夜,抗击了数倍于己之敌的10多次进攻,毙敌260余人,圆满完成战斗任务,阵地寸土未丢。
防御作战前两天,敌我双方在西官厅北山反复激战,美军损失惨重,没有前进一步。
第3天上午,敌人展开报复性轰炸,炮弹、航弹铺天盖地,1排阵地上只剩下焦黑的树干,烟雾笼罩,工事都被炸塌了。
之后,美军20多辆坦克掩护着1个营的兵力,向1排阵地闯来。快到山顶时,1排长一声怒吼:“打!”弹雨从一片硝烟中打了过去,揍得美军抱头鼠窜。
紧接着,美军30多架飞机飞临3连上空,轮番扫射轰炸,扔汽油弹,折腾了半小时。
轰炸停止后,敌人分四路向山上包抄过来,打下去一拨,又冲上来一拨,争夺十分激烈。阵地前躺满了美军的尸体,3连的伤亡也在增加。
第4天,美军报复心切,出动了50多架飞机,60多辆坦克,用一个团的兵力,反复向3连阵地冲击。
郭忠田来到最前沿5班阵地,班长徐强只一句“人在阵地在!”
炮班班长姜世福被敌机的炸弹炸昏,苏醒过来后,发现双腿已被炸断。他爬着找到了一颗炮弹,藏在身下,屏住呼吸,等着敌人逼近围上来后,忽然坐起,用牙拔除炮弹保险针,高呼“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万岁!”举起炮弹向一块尖利的石头撞去。炮弹轰然炸响,姜世福与敌人同归于尽,身边的美军被炸得血肉横飞。
主阵地前,敌人像潮水般不断逼近,手榴弹爆炸声连成一片。4班和1排的结合部被突破了,5班阵地前敌人近在咫尺。
连长郭忠田一边命令战士们上刺刀,一边向机枪手张准喊道:“你要把这一箱子弹都喂给敌人。要准,要狠,要快!”
这时,阵地上枪声、爆炸声、冲杀声响成一片。在3连视死如归的冲击下,敌人再次乱了阵脚,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
4天的阻击任务胜利完成,敌人始终没有跨过北山,在3连铸成的铜墙铁壁面前,被碰得头破血流。
除夕之夜,在汉江南岸的白马山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激战一夜,歼敌万余,取得了重大胜利。
1954年1月,鉴于38军113师337团1营3连功勋卓著,志愿军总部决定授予其“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并颁发“屡战屡胜”锦旗一面。
3连不愧是“万岁军”的一员,他们是38军的骄傲,他们更是祖国的好儿郎。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猎猎高扬的军旗,为“万岁军”的殊荣注入了殷红的底色。
在血色朦胧中,突然间,彭德怀元帅那振聋发聩的声音在天地间炸响:“三十八军万岁!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