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胜君:正义不可软弱——坚定由陆向海的中国战略

作者: 卢胜君 2016-05-19

走向海洋、进军深蓝是推动中国实现崛起的强大动力。在千呼万唤后,建设海洋强国的契机,为中国迎来新蓝海时代。千百年来中国人最缺少的是什么?是地缘意识,是蓝色的大洋意识。

中华民族最缺失的是意识的觉醒和再造,重陆轻海、陆主海从是导致民族衰败的重要原因

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国运衰败。昔日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当年的英帝国和现在的美国,无一不是走的海上兴兵强国之路。反观中国,重陆轻海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由强到弱,大国地位不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海,大海,中国必须面向大海,驰骋大海;

大洋,大洋,中国必须经略大洋,穿越大洋。

海洋地缘至关重要,不可忽略。作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进口能源和外贸均依赖海洋,海洋让中国走向复兴,经略好海洋必将推动国家快速发展与崛起。国家的衰败必然导致民族的落后,在海权问题上,东方的中国落后西方近一个世纪。落后必然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回顾晚晴海防与塞防之争,尤其是甲午海战的惨败,告诉了我们:谁落后谁就要承受失败的代价!

强烈的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驱动。针对当前我国海洋意识孱弱和实际斗争中的被动局面,须彻底扭转农本位的海洋治理观念。在浩瀚的世界海洋潮流面前,中国人必须挣脱“黄土心态”的束缚,面向蓝水,融入海洋。

——由陆缘向海缘体制转变。培育蓝色领海的思想、树立濒海治海的思想、发展由陆向海的思想、确立以海制海的思想。

——由德治向力治模式转变。古近代中国的海洋治理是以德治海,属重德轻力类型,突出是德治文化,缺点是对外影响力弱。现代海洋治理是重德重力,遵循国际体系的道义权力观,注重威慑,属以力治海类型。以政治权力为特征的国际体系,侧重的是利益博弈。以力治海核心在于力治,突出的是治权。须坚持以政而治、以法而治、以文而治的具体途径。

——由道义向利益认知转变。维护蓝色海洋权益不仅仅是道义上的博弈,更是国家利益的竞争。斗争过程中应扭转动力基础和认知,从道义驱动转向利益驱动,确立竞争界定合作、权力超越道义、自利优于共享的思想意识。

——由多元向一元主体转变。南海维权斗争实质是国家意志和综合实力的较量,需要通过周边的战略运筹、高效的指挥决策、密切的协同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各种力量的整体效能。从当前中国实际维权现状看,指挥协同稳定高效和顺畅有序难度较大。从外国的经验和我国的海洋管理现状来看,像我国这样的海洋大国,很有必要成立一个专职海洋管理机构。应调整海洋管理执法体系、整合国家海洋执法力量、加强海上军民融合保障支援、提升执法队伍行动能力。

海洋时代的全面到来,东西方海权观念必然发生对撞,权力博弈仍将是国际社会的斗争焦点

谁控制着海洋,谁就控制着一切似乎成为一条真理。围绕着海权,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在蓝色海洋的波涛中,海上力量无休止的对垒和较量,几乎成为唯一的主题。大不列颠的沃尔特雷利爵士曾经这样概括: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回顾近代的中国,为何领土频频遭受侵略?其原因就在于紧要关头为了求得一时的和平,苟延残喘的活着,宁肯牺牲国家利益。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从我东南沿海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从此,我领土任人践踏,西、北、东、南边境频频告急,陆地、海洋两大战略方向危在旦夕。中国面临亡矣!

作为中华民族的国民,必须有炙热的民族情怀和责任担当,从历史和学术的视角,深含忧患意识,思考国家安全与发展问题。

——主张海洋和谐论,塑造威慑性海权。海洋文明与和谐,需要海权力量的正义运用和有效彰显。海洋和谐思想替代海洋霸权思想将成为历史必然,海和思想也必将催生海合行为。在称霸性、单向性、无限性海权面前,塑造中国式的海和观和武力文明,让自控性、融合性、有限性海权成为中国海权的真正代言。超越称霸性海权,塑造自控性海权;超越单向性海权,塑造融合性海权;超越无限性海权,塑造有限性海权。

——尝试开发新模式,贯彻实地开发方针。为扭转劣势,化解被动局面,他建议在海洋开发上应做出方向性调整,尝试实地开发模式。坚持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共同开发的综合运用。

——坚持海陆大统筹,推进海洋开发南移。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是党中央规划指明的未来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路线图。对此,应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创办南海开发服务基地、迈出南海开发实际步伐、选准南海开发具体路径。

——建立南沙协作区,拓展两岸合作空间。按照两岸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建立南沙协作区,汇集两岸力量,遏制周边国家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实现海洋管理与维护的优势互补。两岸应加大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预报共享、海洋渔业生产、海上安全搜救、海上军事协防。

——实施区位大融合,打造环南海经济圈。打造环南海经济圈是延续共同开发的思路,通过“一带一路”的海上路网,力求以合作来化解矛盾争端。环南海经济圈主要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四省(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三地区(台湾、香港、澳门)、东盟十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打造环南海经济圈,其优势在于,当局部争端陷于僵局对峙不下时,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继续合作,为打开僵局创造条件和气氛,当局部争端缓解后,又可促进局部争端解决,一旦局部争端解决,将推进区域合作的互惠发展。其思路是两线工作,一是在环南海国家、地区进行双边和多边接触与合作,二是在南海争端区域内探索争端解决渠道。对此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以我为主,建立支柱。第二步拓宽层次,扩大对象。第三步触及争端,力求共识。

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并非否定武力手段的正当运用,枪杆子里出政权始终是斗争硬道理

在维护海洋权益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和平解决是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并不排除武力手段运用的必要。和平解决不能简单理解为“和平”二字。和平并非等于安全,也不等于没有战争危险和外部军事威胁。和平是相对战争而言的和平,不排斥武力且需要武力的正当捍卫。

解决海洋争端,在坚决斗争、有限斗争的基础上,应注重斗争的灵活性,要切实从实际出发,反对偏激式应对。不能抱着本本一味地犯教条主义错误。

——反对不加分析的盲目主义。盲目主义其实是不求创新的守旧主义,习惯性的犯懒惰主义错误,拿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策略不加分析、不结合实际的搬用套用,一味地执行。一个方针政策的最大生命力就是因时因势而变,不受时空地域所限,能够根据斗争的实际情况作出变化和调整。

——反对不加警惕的和平主义。在同南海周边国家及域外势力斗争中,应做到灵活巧妙,不能一讲和平就忘记战争,视和平居于绝对地位。坚持灵活斗争就是在作和平努力的同时,不放弃武力的准备和运用,和平解决与武力准备均是斗争的有效手段。

——反对不加限制的让渡主义。退让到底有没有理?互相退让是有其道理的,但仅靠一方的无限退让那就没有道理。对当前的一些模糊认识,必须给予彻底澄清。所谓的经济至上理论、无限慷慨理论、一旦用兵理论、割地有理理论必须坚决批判。

——反对不加维权的维稳主义。不加维权的维稳主义是保守的投降主义。没有维权作基础,维稳就是空谈。过分地看重维稳,虽能获得一时之稳定,但可能丧失的是关键性的核心利益,最终换来的稳定也是危患之稳。事关国家利益,要突出维权,维权就是维稳,维权越坚实,维稳越牢固,要始终坚持维权不动摇。

事关领土主权,必须坚持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斗争方法。一味地依靠政治和外交手段,不仅缺少威慑力,反而会愈加引发安全威胁的增加,甚至可能离我们所期望的和平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坚持积极的武备,才能赢得持久的和平。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到底什么是斗争的硬道理?可以肯定地说,以和谈换取和平绝不是斗争的硬道理,这一点我们必须认清。

控制了南海就控制了整个东亚,控制了东亚就控制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战略格局。

走向深蓝、经略深蓝,须着眼整个海陆地缘空间,立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灵活运筹海洋斗争,搞好总体设计,谋势布局。经略海洋关键在于有效利用和控制海洋,规避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突破霸权势力对我的围堵和遏制,提升经略东西南北地缘方向的战略能力。

——布设海陆统筹格局,推进东西南北战略。稳步实施东扩、西进、南下、北上方略,在中国的整体布局上构建一个海陆兼备、重心稳固、海路引领的攻防兼顾的“菱形”大棋局,不断拓展我“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两洋两圈”战略。

东扩战略——太平洋战略。走向太平洋的海上战略,从军事上看,东扩战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近海防御能力;二是远洋作战能力。建设远洋海军,冲出传统的陆地势力范围,逐步分享传统大国势力在太平洋上的主导权,摆脱岛链牵制,挺进太平洋。

西进战略——欧亚圈战略。中亚、中东欧是连通欧亚大陆的关键,是实现海陆对接,穿越地中海、走向大西洋的桥梁。这条纽带的贯通,其战略意义不仅使我西部门户得以有效经略,同时还可联络中亚,发展支点,将上合组织及中国的和平发展成果得以向外界辐射,构筑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的连通欧洲、延伸非洲的大欧亚地缘圈,与欧亚非融为一体,以此超越强权势力对我的离岸制衡。

南下战略——印度洋战略。主要涉及印度、巴基斯坦,构建与太平洋战略相互呼应的印度洋战略,形成伸向海洋的两翼。其中巴基斯坦、缅甸是南下战略的关键点,经缅甸至云南是中国能源运输线的重要通道之一,打通这一重要战略通道,有助于摆脱单一的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运输线的局限。

北上战略——北极圈战略。积极介入北极事务,输出中国北极理念,推动北极问题多边治理,拓宽大国博弈的新常态。强化与俄罗斯的传统合作关系,加大同挪威、丹麦、芬兰等在北极问题上的资金和技术合作,可先从气候环境、生态保护、海上救援等非敏感项目入手,尔后拓展到渔业、油气等领域,推进共同开发。灵活运筹大国关系,确保中国在北极应有的能源及航道权益。与沿岸国家开展军事协作,参与北极地区防务巡逻,提升中国海空力量的远洋防卫能力。

——扭转海上斗争困局,施展海洋联动策略。当前,在南海东海问题上,日菲越等周边国家借美重返亚太之机,积极拉拢域外势力,企图以联横手段围攻中国。为扭转被动局势,中国须盘活海洋一盘棋,着眼南海这一战略重心,发挥北冰洋、日本海、黄海、东海、台海和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两翼的策应联动效益,统筹北东南西四大战略方向,形成多路出击的态势,反制美日印对我战略掣肘。在北部海域,突出并强化日本海斗争,拖日阻美;在东部海域,切断岛链对我东进围堵,挤美封日;在南部海域,操控南海延至北印度洋,慑美顶印;在西部海域,联络地中海及加勒比海,拉欧抑美。

强权威慑结构难以保证南海周边地区安全,紧要之时果断亮剑是择机收复的关键

近年来,“三海”问题尤为突出,迫在眉睫,亟需解决?什么是良策?什么又是上策?放弃武力行吗?依靠政治和外交手段管用吗?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

围绕世界海洋形势,解决南海争端的战略设想为:建构以南海为重心,日本海和东海、印度洋和地中海为两翼的经略格局。战略目标为:强化西沙、联络东沙、开发中沙、经略南沙,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果断地打击蚕食我国疆土的侵略势力,收复岛礁,捍卫主权,控制资源,防止海域被继续瓜分。战略方针确立为:经济开发为先、政治打压遏制、外交分化瓦解、法律跟踪保障、军事及时跟进。战略重心为:一条主线,三个环节。一条主线:坚决捍卫中国南海主权,积极主动斗争,最大限度的扩大利益优势,并占据主导地位。三个环节:牢牢把握制海权、控制岛礁是重点、建设海上力量是关键。

在海洋争端问题上,总的斗争方略是和武兼备,核心含义是以和为上的尚和战略,即:和平为上、经略制海、凸显主权、武力慑止。和平解决是主线、是上策,而寻求武力慑止是为争取达到以武促和的目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辅助措施,是困境中的良策,也是上策。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解决南海问题具体斗争策略是:主权属我、不容侵犯,区别对待、分而治之,和平为主、武力为辅,择机收复、分段推进。

和平解决、武力收复其实均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政策手段,不能一提到武力收复就视为违背国家和平解决的大政方针,这种说法能对吗?是真正在维护国家利益吗?是在遵守客观事实吗?不对,不是,也不是在遵守,而是在漠视国家利益,甚至是在葬送国家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这种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逃避躲避心理,害人害己,更危害国家集体。有意无意的随意定性,无原则地乱扣帽子,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请问侵略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我们进行袭击、侵扰,甚至枪杀时,我们还一味地致力于和平解决吗?在解决南沙群岛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

维护国家利益,不能只讲一面之词,更不能断章取义,只记和平主义,不讲武力道义,必要之时要敢于释放正义,这才是邓小平解决南沙问题的应有之义。领袖的思想岂容随意篡改和玷污!

恳请那些只记其一、不记其二的同志们,快清醒清醒吧!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