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作者:李 浩 丁宇彤 2024-01-16 784

位于河北省沙河市太行山东麓的栾卸村,40年来,致力于推动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科学绿色发展”的富民强村新道路。

栾卸村党总支部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国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总支部书记李长庚曾任第七、八、九、十、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栾卸村党总支部书记李长庚(右一)

党建引领,变身特色“产业村”

改革开放前,栾卸村是一个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工作队九进九出的穷村和乱村。穷则思变,与其等穷,不如迈开步子闯一闯。

1978年,年仅19岁的李长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强化支部建设,抓班子、带队伍、强本领、促发展,锤炼出一支可堪重任的村两委班子,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由乱到治、由穷变富,依托丰富的地下资源,栾卸村建起了沙河市第一家村办煤矿,随后还建起了制砖厂、食品厂、养鸡场等,实现了由“一产”到“多产”的转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栾卸村统筹兼顾,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恒利制药公司为中心的工业区、以恒利庄园为中心的生活区、以万亩银杏林为中心的生态区的发展布局,真正做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栾卸村全景

绿色发展,变身美丽“生态村”

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李长庚发现了“新商机”,富起来的栾卸人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领域,成立了河北恒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002年,投资1200万元,高标准治理荒山荒坡5200余亩,退耕还林5000余亩,栽种具有观赏性和药用价值的银杏树110多万株,建成全国最大的银杏基地,探索出“乡村即景区、乡村即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

以栾卸村万亩银杏林、菊花园、红叶沟、木栈道等为基础,巧妙的把昔日荒沟打造成了“明珠湖”、“太极湖”、天鹅湖”等7个人工湖,总蓄水量达200多万方。这些引自太行山深处的泉水,清冽甘甜,透彻纯净,既解决了银杏树灌溉问题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了现在的栾卸银杏风景区。

每年秋天,银杏“披金”引客来,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超2万人次,在不收取门票的前提下,通过小餐饮、小摊点售卖小杂粮、苹果、核桃、银杏果等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让休闲旅游新产业为乡村振兴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栾卸村太极湖

股份改造,变身全民“共富村”

1989年,在李长庚的带领下,栾卸村投资3600万元,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制药厂——河北恒利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塑造了知名品牌“康必得”和知名企业品牌“恒利”,自此栾卸村实现“村企合一”。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1997年,恒利集团适时提出了“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股份制改造为形式”的改革思路。整合所有村办企业资产,委托会计事务所对集团及各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定量,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将4家净资产不足500万元的小企业向村民拍卖,实现了企业资产由企业形式向货币形式的最大化转换。

通过股权改革,恒利集团建立了产权清晰、流转顺畅的产权关系,企业55.95%的股份由村集体认购,剩余44.05%的股份向村民和公司员工定向募集,持有《企业股权证》的全体村民依法享有决策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实现了由集体企业向现代股份制企业的转变,村民、职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至今,栾卸村新型集体经济年收入26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产权改革,变身创新“先行村”

为了让村民当好主人翁,李长庚带领村民从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入手,对集体经济权益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2009年,栾卸村根据《关于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权益分配办法》,发给每个家庭户《栾卸村集体经济权益分配证》,对村集体收益按照家庭户所持份数进行分配,理顺了村集体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权益关系。对于集体经济运营情况及收益,通过村务公开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让群众全程监督,使村民合理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收益,充分保障了广大村民的收益权和监督权,激发了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房屋是农民的重要财产,如何让农村房屋实现与城市房屋同证同价同权,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李长庚的下一步“先手棋”。

随着集体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栾卸村在推进旧村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着力推进农村房屋产权改革,逐步实现农村向社区的转变。自1998年起,先后投资2.3亿元在旧村址上建成了占地26公顷、总面积22.58万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恒利庄园,通过旧房置换、拆迁补偿、集体补贴等方式,让村民住上了可与城里人相媲美的现代化新民居,并及时将每户持有的宅基地使用证统一换发为《栾卸村房屋所有权证》,迈出了房屋产权改革的第一步。

为更好地满足村民搬迁、变现、刚性需求等意愿,村集体因势利导,在村委会的指导下逐步建立了房产评估、转让、交易制度,初步实现了房产在村内的自由流通,迈出了房屋产权改革的第二步,在资源变资本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栾卸村旅游旺季鸟瞰图

土地流转,变身经济“振兴村”

李长庚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他的带领下,栾卸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土地开展了以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大胆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2009年2月,栾卸村经村民讨论、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等民主程序,出台了《关于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权益分配办法》,将村集体共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127970份股份、平均每人44份的形式明确到全村所有家庭,发给家庭户《栾卸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占股份不再随人口增减(迁入迁出)而改变,并可在村委会指导下依法转让、抵押、继承、分拆、合并、入股、回收。

2011年,栾卸村组建了农业生产、林业种植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依法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和选举。专业合作社按照各自的管理章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收益按股向股民分红。村民以持有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份额,经评估作价后自愿加入专业合作社参股,并发给合作社成员股权证明,村民持有的股份可转让、互换、继承,依法保障合作社成员权益。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栾卸村通过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社放活了(承包)经营权,达到了“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的良好效果。

通过产权改革,让村民直接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闯出了农村“政经分开”的治理新路。栾卸村首创的“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形式,写进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栾卸村人工湖

兴办学校,变身教育“文化村”

在栾卸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李长庚把目光放在了教育事业上。2004年恒利集团决定投资建设河北恒利学校,李长庚没有把校址选在城市,而是把学校建在了栾卸村,这所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风格独特、设备先进的学校,从招生简章到学生培养,处处体现“农村特色”,它允许“以粮代金”,交不起学费,可用粮食代替。

他说:“我们办学不是为了挣钱,而是要改变栾卸和山区人的命运。”

2011年9月,在“河北恒利学校”基础上,由沙河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对西部山区教育资源整合而组建成沙河市第九中学,承担着沙河市西部山区适龄少年义务教育任务。2021年,邢台智信中学落地栾卸,学校聘请衡水中学原知名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引进衡水中学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衡水课堂。目前,栾卸村已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一贯制的完整教育链条,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谈起栾卸村的发展历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感触颇深,村党总支书记、原河北恒利集团董事长李长庚如是说:“栾卸村的每一步发展、每一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支撑,离不开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对初心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只有始终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各项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来源:河北红色文化交流中心

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是如何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

扫码关注:河北红色文化交流中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1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