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作者: 尹国明 来源:微信号“明人明察” 2017-07-18

这个问题关系重大: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尹国明

(本部分系计划经济系列六,接计划经济系列五:《互联网和共产主义之间,还差多少个刘强东+马云?》)

马云和他的公司,最近出了两个难题,一个是给主流经济学家的,一个是给社会的。

给主流经济学家出的难题,是因为马云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这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马云这段话是这么说的:“智能世界有三个最主要的要素:第一、互联网;第二、大数据;第三、云计算;互联网,首先它是一个生产关系;大计算,计算能力,云计算是一个生产力;而大数据是生产资料,有了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给社会出的难题是,阿里巴巴的第一个无人超市“陶咖啡”亮相杭州。入口处都排起了长龙,一大堆市民在排队等候入场,体验无人超市!

尹国明: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马云先前主张互联网和大数据条件下的计划经济,已经被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批判了一轮。现在,马云使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经济学家眼中的马云就更离经叛道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那可是非常讲政治的。

当然,我不认为马云正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至少可以说明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流经济学家担心的是,马云会引起更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问题的关键在于,马云,一个最成功的互联网行业的资本家之一,中国最富裕的资本家(之一),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有了研究的兴趣?一会计划经济,一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马克思主义,不光是被主流经济学家,也被被那些天天仰望马云的白领小资们,集体宣判“无用”了吗?

这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蹊跷背后必有原因。

我认为,马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是因为用现在的西方经济学,无法解答他遇到的问题。所以,他只能向马克思请教,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面寻找答案。

马云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应该是技术创新遇到了私有生产关系的天花板。马云既然要用计划经济来重新定义未来的经济,那么未来的生产关系,就不可能不被重新定义。

马云说互联网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看待互联网,会发现,互联网在本质上是共产主义的。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系列文章里面有过一些论证。

阿里巴巴最近开的无人超市引起了轰动效应,但这个轰动的背后,也有人在冷静的思考,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大量的劳动岗位会不会减少?会不会引起劳动就业不足,出现大量失业的现象?

因为能够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无人超市的成本支出大约只有传统超市的四分之一。成本低,就可以在销售价格方面相比传统超市更有竞争力。从传统商店到超市,再到无人超市,需要的劳动者越来越少。

一场零售业的大风暴来了。马云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已经联手宣布将开10万家无人超市!京东刘强东也宣布:要在全国开设50万家京东便利店、以及大量京东无人超市!

这是一场零售业的革命。机器代替人,正在从工业领域的广泛现象成为流通领域的普遍现象。

尹国明: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问题是超市可以实现这样的革命,其他领域也可以。工业领域就不用说了,工业四代(Industry4.0),将实现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的数据化和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的程度的提高、机器人的广泛使用、3D打印技术的出现,“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将成为普遍的存在。2011年,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宣布“百万台机器人计划”,顿时掀起轩然大波。2015年,富士康在深圳厂区很多原本是由人工完成的环节已经改由机器人代替,原本一个环节需要5到10人,现在只需一人即可。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自动化+物流,刘强东还设想过的物流全程无人化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未来的物流配送站可能不需要房子,送货的无人机在指定地点起降,下面有无人配送车接驳,负责包裹配送。在偏远山村地区,无人机可以载着货物飞到村口,无人车自动接收包裹后再送到每户人家。未来消费者购物甚至不需要留地址,客户购买一个产品,买完后从A地飞到B地去玩,或者又飞到C地,京东会通过人工智能找到一个最佳时点,让无人车将产品送到你手中”。

人工智能可以正在结合各个行业,人工智能+金融,比如,保险,刘强东就设想过:“健康险、生命险、寿险、医疗险,你从怀孕那天开始,包括宝宝生下来第一天吃上奶粉、使用纸尿裤到长大上学、成人,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对每个消费者的寿命、健康、风险作出精准判断,真正实现保险产品的千人千价”。

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可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对近似病例进行综合判断,减少误诊情况。此外,从配药到手术,乃至仿生机械假肢运作,人工智能都有充分发挥余地。IBM超级电脑沃森,是能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能够帮助诊断癌症,比医生准确率高好几倍。

人工智能+法律,在最依赖律师的判例法国家美国,同样是IBM的超级电脑沃森,已经能够提供最基本的法律服务,精确率为90%,而律师的准确率只有70%。

……

库兹韦尔(被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最厉害的人,谷歌首席未来学家)的预测,大约20年左右,人工智能将以势不可挡之势占领各行各业的制高点。

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无论是体力工作还是脑力工作,只需要单调工作的职业,不需要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职业,都将被取代。因为这些职业的思维是AI(人工智能)最容易替代的。

尹国明: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现在的问题来了,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普及,消灭大量的属于人的岗位。会不会制造大量的失业问题,以后人怎么办?

当然,技术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很多旧的职业消失了,但是新的职业需求会也会被创造出来。但在总体上,一个产业部门,随着技术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工需求的数量会绝对的减少。这个趋势,是从第一产业开始的。比如,在大规模推广机械化的情况下,农业需要的人口,越来越少。2013年,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农业人口比例为2.4%,加拿大为2.8%,法国为3.2%,英国为1.9%,德国为2.8%,日本为3%左右(数据来自《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6期》)。

随后是第二产业。制造业,也出现了就业人口达到峰值之后的绝对减少现象。早在2003年,纽约资本管理公司Alliance Capital Management LP的经济学家对全球20个主要经济体的就业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1995年至2002年期间﹐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2,200万﹐降幅超过11%。而且,研究发现﹐制造业人数下降的现象并非只限於美国。这是多年前就开始形成的一种全球化趋势。Alliance全球经济研究部负责人约瑟夫.卡森(Joseph Carson)说﹐制造业人数下降的原因在全世界都大同小异﹕科技进步和竞争压力使工厂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能够在减少工人数量的同时提高产量。其他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全球趋势﹐并得出与卡森相近的结论。例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经济学家们发现﹐1990年至2001年﹐美国和其他OECD国家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了9%,他们把这个现象归因于生产率的提高。发达国家就业人口出现绝对减少,跟工业的对外转移也有关系。而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口,也出现了峰值之后的下降。1995年,中国的制造业就业数量达到峰值,从1995年至2002年﹐中国制造业人数从9800万人减少至8300万人﹐降幅为15%。随着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到来,制造业容纳的就业人数会大幅减少。

农业和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大量的就业需求,需要通过服务业容纳。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服务业,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也很快就出现一个峰值之后,然后逐年减少。虽然,新技术的使用,会出现大量新兴服务业、新的职业和新的岗位,但整个服务业就业人口的绝对减少,也将是不可避免的。

上述现象,也印证了马克思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规律。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二者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这二者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上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尹国明: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某个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因为受限于消费需求的规模,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或者增长速度极为有限。当某个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或缓慢增长之后,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需要的就业人数就会出现绝对的减少,这也就意味着,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越来愈多的失业人口出现。现在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月29日表示,高失业率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朗夏尔当天在与该组织几位经济学家合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全球各发达国家的平均失业率超过8%,年轻人的失业率更高,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失业时间超过6个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解决技术发展之后的就业需求量减少的失业现象?没有办法。资本主义如何发展,失业都是一个必然的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失业现象增加,也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当人工智能在服务业大面积使用的时候,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机器和技术替代人的速度,和以往相比,将显著加快。大量的人口过剩引起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和解决?

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造成大量失业人口远远超过技术创造的新岗位,创新者会不会成为社会的公敌?技术创新和就业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特殊现象。

解决的办法,在哪呢?刘强东已经看到了正确的答案:共产主义。2016年,刘强东说:“咱们中国提出共产主义,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通过这两三年我们的技术布局,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类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点艺术性的、哲学上的东西。国家可以将财富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

刘强东说的,也正是马克思提供的解决方案。

刘强东同样作为一个资本家,他谈共产主义,未必是因为他有共产主义觉悟,而是,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一方面,生产力已经接近实现共产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不进行生产关系的共产主义改造,技术进步会越来越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计划经济、共产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主要的概念和范畴。离开了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不同的概念、范畴、话语体系和不同的理论体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就需要有相应的话语体系,就需要有相应的范畴和概念。当然有一些概念和范畴是可以跨理论体系使用的,但主要的范畴和基本的概念,则不然。概念和范畴,往往是和一个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研究范式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西方经济学也有自己的话语体系。

马云、刘强东,这些走在创新最前面的资本家,并不是、想让马克思的幽灵复活,而是计算机、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不让马克思的幽灵复活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上,哪怕只是一定程度的,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没有活下去的可能。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继续使用私有资本的商业模式,信息技术,智能科技引起的社会问题早晚会成为一种灾难性后果。正如《未来简史》作者担心的那样:“危险在于,AI(智能技术)会让一小部分精英人群更强大,而同时绝大多数人就会失去一切能力。因此,问题并非在于AI会打败或主宰人类,而是一小部分人将主宰其他人”。“AI只能被很小的一部分人利用,又或许能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这也许是当今世界的最大问题”。

尹国明: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这反映了一个很严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生产的物质条件成长和成熟起来,直至它们开始与社会和法律的关系发生冲突,它们就像衣服那样再也撑不下去,直至炸裂。马云对马克思主义有研究的兴趣,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正在接近上面说的这个阶段,信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与主流经济学家极力论证具有永恒存在意义的资本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正在接近这个“炸裂”的时刻。

在这个接近“炸裂”时刻,如果技术进步只是为一小部分人获得更大的利润而服务,绝大多数人失去一切能力,那么技术和业务创新将会成为社会的敌人,马云也会成为社会的公敌。

能够让马云们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创新,不至于有一天成为社会对立面的,恐怕只有向马克思请教办法了。

技术进步是不能停滞的,人类需要做出的不是停止技术进步的步伐,而是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让技术进步造福千千万万的人,而不是千千万万的人因为技术进步而被剥夺了工作,以及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论证私有制合理性和永恒性的西方经济学,已经无法给马云和刘强东提供解决方案。

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却能够解决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共产主义能够通过社会所有制,让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成为全体人的福利,而不是少数人的富有,多数人的贫穷。不会因为技术进步,私有制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制造能够炸毁社会的大量人口失业的状态。

不主动改变,就会被改变。如果未来因为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撑爆现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那将意味着什么?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苦》中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那么,正在发生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产生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

(未完待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