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张锐之死的悲情,无法掩盖他被资本逼死的残酷现实
创业者张锐之死的悲情,无法掩盖他被资本逼死的残酷现实
谷哥
10月12日是“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头七。
七天前,年仅44岁的张锐因心梗猝死。
在他头七的这个日子,张锐妻子的一篇缅怀文字《一个人,和他的爱》刷屏了朋友圈。饱含爱意的深情文字打动人心,却更为张锐的死,平添了一份难以言表的痛惜与悲情。
打开“春雨医生”的界面,里面包含着各种健康计划、健康咨询和健康资讯;然而,一个移动医疗健康产品的创始人,一个倡导健康生活的创业者,却长期生活在极度焦虑的不健康生活状态中,最终因为透支健康而英年早逝,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张锐的英年早逝?
仅仅是创业的压力与艰难吗?
不。
这只是表象。
真正逼死张锐的元凶,是躲在张锐背后,支持和主导张锐创业,却又与他的价值理念根本不合的风投资本和资本逻辑。
媒体人情怀
同为媒体人出身的创业者,我从内心能深切感受和感佩张锐创业的那份纯粹质朴的情怀,也发自内心的惺惺相惜。
现实中,可能大多数创业者创业的原因与目的,或是因为生计所迫,或是为了赚钱改变自身的境遇,或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和提升个人的名利地位;
但有一种人不是。譬如张锐。媒体出身的他,内心始终是一个公共媒体人公正无私,悲天悯人的情怀底色,关心和牵系的,也始终是社会问题和社会大众的命运。
就像张锐的妻子描述的,张锐离开媒体进入网易内部创业做网易云课堂,让他想象、兴奋和满足的,是能够借助互联网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免费共享;而创立““春雨医生””,也是希望借助移动互联网推动解决公共医疗难,和中国公共医疗资源的不平衡。
对张锐而言,创业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实现“五子登科”;而是为了实现内心的价值与志趣。只有在服务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自我赋予的意义中,他才能找到这种人生的价值与志趣。在这种人生价值感满足的乐趣面前,金钱在张锐心中,不过是一个实现价值的手段而已。
所以,在春雨公司入门的背景墙上,才会端端正正的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这既是张锐创业的个人情怀,也是支撑他创业的人生信念。
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文化熏陶下,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士子情怀的一种现代传承。
但可惜,张锐没有看清的是,隐藏在他身后,支撑和主导他创业的这个时代的商业力量和资本逻辑,其实与他创业的思想价值理念是根本不合,背道而驰的。后者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是如何能让钱生钱,如何实现金钱投资的利益最大化。
正因如此,在这种商业力量与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张锐的创业始终困境于项目如何盈利赚钱的焦虑之中,而张锐扮演的,也不过是资本操纵牟利的一枚棋子而已。
资本棋子?
张锐去世时,“春雨医生”正处于分拆上市的关键节点。对于一个已经实现线上问诊盈利,2015年线上问诊业务收入已达1.3亿元,盈利3000万元(“春雨医生”自己公布的数据)的创业公司而言,从企业正常发展角度,并没有上市融资的必要需求。
张锐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作为“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他本人并无上市意愿,上市是资本方的需求。而据腾讯科技报道,“春雨医生”之所以准备将赚钱的线上问诊业务分拆上市的背后,是投资人向张锐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原因是,“春雨医生”创业已经五年,投资人需要看到回报,分拆上市便成为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法。
说到底,创业五年,“春雨医生”虽然已有盈利模式,虽然其一年的线上问诊业务收入已达1.3亿,盈利3000万;但这不过是一个传统中型企业的收入水平,根本无法满足资本对于一个行业独角兽的想象与胃口。对于仅C轮融资就高达5000万美元的“春雨医生”而言,要帮投资人赚回这5000万美元都可谓遥遥无期。
对投资方而言,虽然靠公司的正常营收无法赚回本钱,但还有资本市场作为最后也最快速的变现途径。把“春雨医生”作为炒作概念抛向资本市场,让全社会的投机资金接盘,就能实现投资方天价投资的盈利变现。
这也是从美国沿袭而来,主导全球互联网创业浪潮的资本投资逻辑。
正是这种逻辑,构成了包括张锐在内,几乎所有互联网创业者无法摆脱的创业焦虑。
张锐曾总结自己五年创业的历程说,“最焦虑的事情都跟钱有关,不是在找钱,就是在愁赚钱。”
他曾跟博客天下的记者如此描述自己的焦虑:
尤其是2012年B轮的时候,最难熬的两个月,常常失眠,半夜两三点给人发邮件,探讨产品设计或者商业模式。一大早,又跑到各大投资现场,唾沫横飞地跟人阐述春雨的商业价值。同样的内容,每天至少要讲两遍,还要回答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
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解决了那么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一定会拿到钱,只是“缘分不到”。
精神上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两边的鬓角全白了,从医多年的父亲跟他说,这是植物神经紊乱。
虽然创业者张锐的内心充满的是用技术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梦想与热情,但是在这套受美国资本逻辑主宰的投资世界里,是否投资的根本判断标准,还是这个项目赚不赚钱,能赚多少钱,以及后面有没有更大的资金接盘,实现自身十倍百倍的投资盈利。
虽然前期风投资本会像天使一样慷慨的支持创业者发明互联网产品培育积累用户,但等到项目真正形成用户规模,资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挖掘这个项目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无论一个创业项目多么具有社会价值,在这个时代资本逻辑的主导下,都需要讲出一个符合资本想象空间的商业故事。
正如参与“春雨医生”A轮融资的前蓝驰创投投资总监姜志熹所言,“A轮融资时,看用户诉求,产品有打动用户的点,投资人可以投。B轮时,已经验证了用户诉求,需要快速放量,让更多人知道产品,双方更多关注用户量。到了C轮,撒网后要考虑收网了,我想张锐需要向投资者讲清楚春雨的商业模式。”
然而,无论张锐怎样不眠不休、殚思竭虑的编织商业故事,描绘商业前景;虽然让“春雨医生”得以获得融资,也找到了“线上问诊”这一自我造血的盈利模式,但他可能至今都说不清楚“春雨医生”如何才能实现与投资方天价估值和巨额融资相匹配的商业模式。
因为,即使已经积累了3000万用户和4万名医生,“春雨医生”也仅仅只是一个手机APP,一个连接用户与医生的信息工具而已。
但对资本方而言,只要能够提供炒作上市的概念足矣。
所以,作为移动医疗行业的“概念龙头股”,继C轮5000万美元融资之后,今年6月,“春雨医生”又顺利完成了资本为借势上市圈钱做准备的高达12亿人民币的“pre-IPO”轮融资。
既然“春雨医生”无法提供能满足资本盈利需求的商业模式;违背创始人张锐的意愿和项目的真实需求,包装“春雨医生”的盈利部分分拆上市然后股权套现,就成为投资方快速圈钱回本盈利的唯一方式。
这就是张锐去世前和他的“春雨医生”正在经历的命运。
也许只有张锐自己心里清楚,支撑“春雨医生”项目运营的盈利模式“线上问诊”被分拆上市后,对他的“春雨医生”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面对分拆上市后,缺乏盈利模式,依然需要靠融资输血支撑的“春雨医生”其他业务模块,他将不得不去思考下一个赚钱的商业模式在哪里?从而再次陷入新一轮“不是在找钱,就是在愁赚钱”的生存焦虑。
但对资本而言,是否也需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去鞭策和逼迫创业者张锐继续深入挖掘和寻找“春雨医生”新的“商业模式”?
五年的创业历程,哪怕饱受委屈,张锐也一直努力适应着这套资本主导的创业逻辑。
但去世前,他或许终于发现,在这套资本主导的创业逻辑下,走向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春雨医生”已经与他想要改变中国医疗难,实现医疗公平的梦想与初衷渐行渐远,就像收费的网易云课堂,没有改变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一样。
一个以资本逐利为目的的商业逻辑,如何能承载起一个希望实现社会公共价值的互联网梦想?
而面对一个公司是否上市连创始人都无法决定的现实,身为创业者的张锐,又该作何感想?
毫不夸张的说,张锐是被扶持他创业的资本逼死的。这就是创业者张锐英年早逝的残酷现实。
最根本的问题
透过张锐和“春雨医生”的命运,反映的根本问题是,被资本泡沫疯狂追捧炒作,给出天价估值和融资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创业,真的能颠覆线下传统产业,一家独大的狠狠赚钱吗?
资本之所以对“春雨医生”给出天价估值和巨额融资,除了炒作概念的上市投机,也是对集聚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会颠覆取代线下医疗产业的商业前景的看好。
但显然,虽然“春雨医生”的“线上问诊”收入2015年突破了1.3亿,但与线下医院就诊量相比仍是九牛一毛。而除此之外,“春雨医生”的其他线上健康医疗服务,不构成对任何线下医疗产业的颠覆,根本不足以支撑资本给出的天价估值与巨额融资。
这也几乎是所有移动互联网产业平台面临的共同现实。
当大批风光一时的O2O项目烧光融资倒闭死去;当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推广成本已经远远大过它号称要去除的传统产业的线下中间环节;当美团、滴滴等幸存的少数几个获得巨额资本融资支持的“独角兽”至今没有实现盈亏平衡和良性循环;当这场互联网泡沫的源头——美国,大量被资本天价估值的互联网项目和互联网公司炒作上市后却跌破发行价,陷入生存困境;
当整个从资本投机逻辑出发的互联网泡沫正渐渐破灭和散去,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源后,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和整个互联网创投圈或许应该冷静下来省思了。
这场受美国投机资本主导,一路推波助澜,席卷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资本泡沫,我们是否在资本的驱使下,不知不觉的陷入了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经济传销和资本狂欢?
张锐的死,是用他的生命刺破了这场资本制造的互联网创业泡沫的金钱幻象,也希望更多互联网创业者能清醒过来,看清资本逐利的本质,也看清互联网的本质。
当泡沫散去,真相浮出水面,互联网扮演的社会角色究竟是一个连接社会信息资源,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人性化服务的“高速公路型”的社会基础工具;还是一个可以颠覆所有传统产业与社会结构,靠垄断用户实现自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和赚钱工具”?
相信很多人的心里已经慢慢有了答案。
但从根本而言,这场互联网资本泡沫,是受美国资本逻辑和西方经济思想主导的,一个时代的病症。
当一个社会一切都以金钱为中心;所有人都以为经济可以无限增长,财富可以无限膨胀,钱可以不断生钱时,却忘记和忽视了支配这个世界的,依然是那些朴素的真理。
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能量是平衡守恒的,当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钱可以不断生出更多的钱,都在渴望钱生钱时,除了衍生盲目逐利和资本投机,那些无限增长的金钱从何而来?而当社会财富通过各种资本投机越来越多的向少数有钱人集中时,一个社会的经济又如何能够良性持续?
就像那么多人被资本投机炒作的房价裹挟,狂热的不惜一切代价追涨楼市,却忽视了房价涨得越高,能接盘买房的人越少的基本事实;当经济下行,普通民众收入减少,房价却涨得刚需只能仰望长叹时,整个房地产除了变成资本投机炒作者自己击鼓传花的游戏,又如何能够继续?
社会资源终究是有限的。钱不可能永远变出更多的钱。金钱的流转与循环,最终应该为社会价值服务而不是满足资本贪婪的私欲。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货币流动泛滥,资本盲目逐利,社会危机重重的当下,中国迫切需要改变和出现的,是一个聚合社会闲散资金,不以自身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而以社会公共价值为目的,能够聚合社会力量,扶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公共创投基金。
试想,假如有这样的社会创投基金,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只需要去考虑,如何努力做好用户与医生的信息对接,如何用互联网技术工具去改进医疗产业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如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同时在聚合用户的基础上,找到适当的盈利模式,实现“春雨医生”移动互联网平台自我造血的盈亏平衡和可持续的运营即可。
如此,创业者张锐还需要不断为金钱焦虑,最终透支自己的健康和年轻的生命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