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妨主动反制西方转嫁经济危机

作者: 白益民 来源:江南app网址 2013-05-02

中国不妨主动反制西方转嫁经济危机

■ 《环球财经》编委 白益民

酷暑中的7月,中国经济“半年报”热辣出炉,面对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内部调控的种种疑问,这份“半年报”正面做出了回应:上半年中国经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6%,这一数据让中国经济“滞胀说”中的“滞”字无从谈起。但在靓丽的GDP数字前,我们需保持一份冷静的思考。

GNP与GDP的较量
GDP数据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面,但并非是完全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屡创GDP增长奇迹,苏州更是奇迹中的奇迹。2004年苏州GDP总量首超深圳,2009年GDP达到1994年的约100倍(苏州市2009年5月公布的数字),新苏南经济模式似乎达到了中国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GDP的高增长下亦有缺陷,最具代表性的评论是“只长骨头不长肉”,意思是GDP上去了,政府财政收入上去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与苏州以外资为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模有关。发达的GDP所创造的利润大头被在当地投资的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打工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州。温州商人几乎成为浙商的代名词,截至2010年温州民间流动资金高达8000亿元。但是如果用GDP来衡量温州你会发现,2010年温州的GDP位列浙江省倒数第三。更有意思的对比是,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2004年苏州人均收入约只及温州的一半。
GDP高的,老百姓却不富有;GDP垫底的,人均收入却全国前三。这是怎么样的逻辑?这就是苏州GDP与温州GNP(国民生产总值)不同经济战略侧重“较量”的结果。温州经济讲的不是GDP,而是GNP。温州人的投资遍布全国、全世界。可以说,温州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但苏州的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代表性的现象。那么我们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
我们一直在谈“如何扩大内需”的问题。且不谈高企的房价对内需产生巨大的压制,单说扩大内需的前提是收入的增长,但社会基础产业的从业者收入一直涨不上去,原因何在?我们知道,通常产品价格的上涨是一个缓慢释放的过程,尤其还有一些关乎民生的产品价格处于严格受控中。但与此同时,资源价格和原料价格一直在涨。从2003年中国入世到现在,资源价格和原料价格的涨幅在4~5倍左右,而劳动力价格水平一直难以提升。劳动力也是资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涨,但成本上涨并不是等于收入的上涨,实际上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反而存在减少的现象。我国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被外资通过资源、原料上涨掠夺走,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就业上也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另一面则是“民工荒”,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产业工人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打工仔”,给世界打工需要很多低端工人,所以出现民工荒。今年初中国与美国签了两百架波音飞机的订购单,美国有报道称“这一张单子解决了美国60万人口的就业”,这是什么概念?解决了美国60万人口的就业,也就相当于中国至少失去了60万高端人群的就业机会。我们解决了农民工的吃饭问题,但尚未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两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这个话题,一直在争议。其得失见仁见智,但中国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工业体系、产业体系,而不能满足于“世界工厂”的角色。

西方布局,有做空中国之忧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会正讨论为跨国公司汇回海外盈利提供税收减免。据估算,如果该议案获得通过,将吸引超过7000亿美元资金回流美国。华府此举将对新兴市场资金面构成主要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首当其冲。
十几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普遍的看法是因泰国经济崩盘引起,其实查查泰国企业的背后就会发现,日本是泰国最大的投资国,也是泰国最大的债权国,泰国企业基本上倚靠日元贷款而获得发展。美国选择泰国作为导火索,是因为在经济上难以攻击日本本土,只能选择日本在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据点——泰国来动手。美国把泰铢打压以后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之后,美国达到了自身的战略目的。
危机过后,日本经济受到打击。之前向日本学习的中国开始反思、转轨,转而学习赢家美国。一些美国培养的经济学代理人留学回国,开始大力在中国倡导美国模式,把中国的产业和金融进行拆分,称之为产融分离。“三角债”被作为重大问题受到清理。然而,在很多企业之间,“三角债”其实是一个产业联合体:各个产业之间互相贷款,资金互欠。打比方说,一个产业做起来需要资本,如果有十家企业围绕这个产业来运作,中间互欠的资金轧差后大概是10亿元。一刀切清理的结果是把这10个企业之间给拆散了,金融资本抽走,可能变成了每家企业都需要10亿元,这样本来只需要10亿元流动性资金就能完成的项目,最后变成了需要100亿元,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而中国自己内部的流动性出现问题时会怎样?外资势必趁虚而入,大肆廉价收购中国的企业,并购股权,并“帮助”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我国经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将有增无减。
这一套体系建立以后,我们会发现,外资开始进来以后开始是输血,但是等产业做起来后,外资就开始抽血。虽然现在我们的产业规模很大,但是利润大头都通过变相的国际贸易的方式流出到国外。拉美国家上世纪70年代在外资涌入的情况下也是飞速发展,经济一片繁荣,但外资进来以后把其国内的矿山、劳动力、技术、市场接管并占领,等到80年代外资抽离,许多拉美国家就陷入混乱中,有的到现在都没能恢复元气。
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是西方世界的代表——美国因为自身的问题,要转嫁自身的危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7月13日已经放出话来,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同时通胀压力放缓,美联储将准备进一步放松当前的货币政策。这些加印的美元如果流入市场,必然导致美元贬值。
从战略角度来讲,美国最大的目标是确保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现在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只要做空中国,使中国经济失血,那么对美元的需求就会激增,就开始需要美元了。美国现在的目的是要让国际社会不排斥美元、继续持有美元,所有别国的危机,都会成为它可以利用的时机,包括欧洲的债务危机、IMF危机,等等。
现在从一些信号可以看出,美国开始往做空中国的方向走了。美国做空的时候,往往是跟舆论捆绑在一起的。前期中国概念股的被大肆做空,伤亡惨烈。诚然这些中国公司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华尔街帮着这些中国公司吹泡沫,然后选择在有利于自己的一个节点,吹破泡沫。
我们要看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华尔街动手的节点,通常就是你有缝的地方,如果找不到缝,美国人也是不敢动的。

反制对策,舆论领航长短痛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愿意相信自己想趋向性的东西,存在侥幸心理。就像股市里的输家,赔得少的时候,总觉得能涨回去,导致最后越赔越多,不可收拾。
现在我们部分产业已经被西方的金权控制了,有些势力牢牢地与美国的金融资本捆绑在一起。对于美国很有可能进一步的印钞之举,我们应提前予做好防范的准备,而不是等着外资来刺破经济泡沫。以笔者浅见,索性长痛不如短痛,趁外资还未布局完全,自己先主动刺破经济泡沫,在此之前还需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及舆论疏导,尽量让主动调整中的短痛平缓释放,并做好最坏打算,制定应付极端情况的应急预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白益民
白益民
日本财团研究专家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