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乱局下更要警惕挑拨中俄关系

作者: 张树华 来源:环球时报 2020-08-06

世界乱局下更要警惕挑拨中俄关系

张树华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社会内部严重撕裂,对外进退失据。西方政治阵营分化步伐加快,眼见疫情下的美国内部纷争、对外行为自私自利,不少昔日盟友开始重新思考和调整自身定位。困境下的美国当局急于转移矛盾视线:一手加紧在盟友中推销“反华论”“反俄论”;一手极力挑拨中俄关系,企图实现“拉俄制华”等目的。

世界乱局下更要警惕挑拨中俄关系

小心美国“拉俄制华”连环计

但据笔者观察,中俄两国关系经受住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对于中国抗疫的努力,俄罗斯从上到下都给予了坚定肯定。面对美国在国际上掀起的反华浊浪,俄罗斯政界、学界、媒体每每仗义执言,对中国给予有力支持。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关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俄关系稳固与发展的大好局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西方政客不愿看到的。不难看到,在海内外一些媒体和论坛上,有着美国黑影的挑拨中俄关系的言论时常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论调在中俄社会舆论中也不时泛起。

近年美国一些政客一意孤行,使中美关系迅速恶化。面对中美矛盾加深和政治对立,俄罗斯一些自由化、西化色彩浓厚的知识分子或智囊立场开始动摇,幻想俄罗斯左右逢源从中渔利。

近两年美国政客极力寻找各类借口动辄撕毁国际协议。例如为拖延续约,美方多次开出前提条件,要挟中国加入美俄战略核武器谈判。被美国“拉俄”伎俩所迷惑,某些俄罗斯学人信以为真,看不清这其中美方荒唐借口和无耻要价,自作聪明地认为应当也可以说服中国加入军控谈判进程。反倒是俄政界、外交界汲取多年与美打交道的深刻教训,洞察美国政客的本性和套路,立场坚定如一:多次声明,这不过是美方准备撕毁协议、背信弃义的交易伎俩。俄罗斯不会轻易落入美国设下的“连环套”,更不会为了讨好美国而牺牲与中国的战略协同关系。

不恐美不踩俄,力戒机会主义

用所谓“大三角”关系来描述中美俄三国已经流行多年,如今还是有人落入这个俗套,不时用“三角关系”来诠释内涵丰富的中俄关系。套用中美俄三角关系来看待中俄关系有其明显缺陷:

一是很难摆脱“美国因素至上论”羁绊;二是极易使大国关系庸俗化、简单化,陷入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思维定式。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角斗和唯利是图,充斥着利益交换和机会主义,完全不顾国际公理和人间正义。国际政治中的机会主义和霸权主义常常蔑视“历史记忆”,鄙视“正义与公理”。对机会主义来讲,国际关系不是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对霸权主义来看,国际责任就是可以随时弃之不用、随意穿脱的外套。而世界历史则是可以用来任意剪裁的碎片拼图。

对美国及国际上某些反华、反俄势力离间中俄关系的行径,中俄两国要保持警惕和战略定力。但学界和舆论界大可不必过高估计美国政府对于中俄关系的影响力,不要被美方带上节奏。

进一步做大做实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内生动力强劲。今后中俄两国一方面应顶住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应充实政治关系,激发发展两国关系的内生动力。

中俄两国作为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两国关系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和国际价值。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年之际,普京总统、俄罗斯外交部官员在不同场合高度评价中俄关系,称是胜似盟友的“战略同盟关系”。中方则以“三个最高”回应。新时代的中俄关系应是在20年前“好邻居、好伙伴”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同志加兄弟”般的战略协同关系。

发展中俄关系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挑拨,少抱怨;算大账,看长远;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多部门协同,在发展中俄关系方面多做实事,努力将中俄两国全面关系做大、做实。

首先,中俄应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密切政党、青年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各层级官员队伍的学习与培训。近两年俄罗斯议会或地方官员来中国交流培训,这样的双向互动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扩展中俄政治互信的基础。

其次,迫切需要加强两国工商界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广泛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同步向国际工商界介绍中国的经营之道,让世界了解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推动形成中国版的商业经营范例。据笔者了解,俄罗斯工商界和教育界对此充满期待。

再者,中俄金融合作至关重要。近年来俄罗斯饱受美国经济和金融制裁之苦,官方和学界直言“去美元化”。中俄在扩大本币结算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俄罗斯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方面都有一定实力,具备与中国加强金融科技合作的条件和愿望。另外,数字货币为“去美元化”提供了新的着力方向。回击美国制裁和美元霸权,中俄应有所为。

第四,在开展传统基础建设合作的同时,中俄加强在5G技术、人工智能开发运用等新基建领域的合作。以“中国建设”“中国智造”为龙头,推进两国大建设项目合作。俄罗斯专家提出,可考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或中俄边境地区开发“青年发展城”,以吸引中俄男女青年入驻兴业。

最后,借今明两年中俄互办“科技创新年”的东风,推广电子签证,简化签证手续,积极推进中俄科技、人文交流免签证往来。中俄加强科技和人文教育合作具有很大的空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文化曾“一路向西”,但在模仿西方的过程中跌跌撞撞,几乎丧失“自我”。如今,中俄两国学术界和智库都面临着学术自立、自为和自强的任务,因此中俄全面合作的前景广阔。(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张树华
张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
0
1
3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