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纪念习近平中医孔子学院讲话十周年

作者: 张其成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27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纪念习近平中医孔子学院讲话十周年

张其成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这是习近平十年前在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讲话中首次提出的,是 对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精辟论 断,是一个崭新的学术命题。为什么只说中医 药而不是其他学科学派是“钥匙”?这把“钥匙” 究竟是什么?怎么真正发挥“钥匙”的作用?这 不仅是中医学界而且是国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 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医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研究,这一命题对我触动很大,经过反复学习思考,我有了几点体会。第一,这一命题可以理解 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 药文化可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第 二,中医药学这把“钥匙”是由中医文化三个层 面共同打造的。第三,只有中医药学而不是其 他学科学派能够担任“钥匙”的职责。为此,我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以中医药文化 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提案,建议将这 一问题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进行研究, 后被采纳,经过竞标有幸成为该项目的首席专 家。下面结合这个重大项目,谈谈我对“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学术命题 的理解。 [1]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纪念习近平中医孔子学院讲话十周年

1.“钥匙”由中医文化三个层面共同打造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所谓“钥匙”也就是“先行者”,要打开中华文明 的宝库,中医药要走在前面,要带头引领。只有 拿着中医药这把“钥匙”才能打开中华文明宝库 的大门;只有打开宝库,发现宝藏,才能带来中 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说,在 中医药的引领下,可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伟大复兴。

这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中医药文化 究竟是什么?第二,中医药文化怎么“助推”中 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复兴?经过反复思考,我 将本项目总体研究框架确定为:从中医药文化 的三个层面、两个维度出发探讨助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复兴的途径。三个层面偏于回答第一 个问题,两个维度偏于回答第二个问题。

中医药学这把“钥匙”是由中医药文化三个 层面共同打造的。三个层面就是中医药的精神 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好比“心- 手-脸”,形成一个从“内隐”到“外显”的过程。 其中精神文化是“钥匙”最核心部分,好比钥匙 采用的金属材料,行为文化好比“钥匙”的制作 过程和使用方法,物质文化就是“钥匙”的模样、 形状。三个层面比较而言,精神文化是最重要 的、最关键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把“钥 匙”就是中医药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中医核心价 值和中医原创思维。精神文化决定了行为方式 和物质形态,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体现了精神 文化。

再说中华文明的复兴其实也包括这三个层 面,其中精神层面主要指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 谐共生、尊崇生命、关怀天下的价值理念和天道 信仰,行为层面主要指中国人衣食住行的生活 方式,物质层面主要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物 质产品。中华文明复兴最重要的就是中华民族 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复兴,当然复兴不是 复古,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再生。中医文化恰好 全方位满足了中华文明复兴的这一要求。所以本项目设立了三个层面子课题。

但在申报项目时遇到一个问题:中医文化 三个层面的范围太广了,涉及内容太多了。从 一般意义上说,中医药的精神文化包括中医药 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医德伦理、心理状态、理 想人格、审美情趣等;行为文化既包括诊断治疗 的行为方式、采集炮制的行为规范、学医行医的 礼仪规范,也包括中医药健康养生的行为活动 等;物质文化包括中医药的建筑、器具、药材、品 牌符号等等。这么多问题如果面面俱到,是没 办法完成的,必须设定有限目标,在每个层面选 取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个层面选取哪三个关键性问题呢?这是 颇费脑力的事。最后决定,在精神文化层面选 取中医药核心价值问题,行为文化层面选取中 医药养生实践问题,物质文化层面选取中医药 品牌符号问题。首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 中医药文化的灵魂。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究竟 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医 核心价值也可以说就是“中医思维”,它不仅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而且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所以中 医药核心价值可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践行。其次,中医药养生实践与儒释道养生文 化有密切关系,将它与现代医学健康科学、与当 代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经过创造性转化与 创新性发展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因此中医药文 化养生实践可以助推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再 次,中医药品牌符号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 是中医药的形象标识。中医药品牌符号主要有 老字号中医药机构品牌、中医药器物品牌等,它 与儒释道的文化符号融贯互补,共同构成中华 文化的形象标识,所以说中医药品牌符号可以 助推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塑造。三个层面的三 个关键问题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核 心价值是灵魂、是思想指导,健康养生实践是核 心价值的动态表现和具体应用,文化品牌符号 是核心价值的有形化、可视化体现。

两个维度是纵向和横向,纵向侧重于国内 将中医药文化“传下去”,通过国内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下一代的 传承;横向侧重于国际将中医药文化“传出去”, 通过国际中医药文化传播,助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跨国度、跨文化的传播。这两个维度实际 上是对前三个层面研究成果的传承与传播,但 因为传承传播的对象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国内 中小学生思维认知特点和国外民众不同文化背 景的实际情况,对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只有中医药学能够担任“钥匙”的职责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 长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儒释道的精华,蕴涵中 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要素、文化基因。中 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形 象标识。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从 2012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 查,从已经发布的6次调查结果看,中医与中 餐、武术一直是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 文化的三大元素,中医基本排第二名(2015年 排第一名)。海外受访者接触或体验中医药文 化的比例以及好感度都呈上升趋势。2018年 调查结果显示,31%的受访者接触或体验过中 医药文化,其中81%的人对中医药文化持有好 印象,比上次调查好感度大幅提升。

近年来中医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这一现 象也说明了只有中医学能够担任“钥匙”的职 责。为什么说只是中医而不是儒道佛也不是其 他科技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 基本结构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两个维度 来考察。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我 曾提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的观点。和西方 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一源一流”的结 构不同,我们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源三 流”,“一源”是指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易”,从 “易”这一源头流出了三条河流,那就是儒、道、 佛(中国化佛教)。因为《周易》的经文形成于三 千年以前,是中华第一经典,也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它导源出两千五百年左右的儒家、道家 及其他诸子百家,也影响了从印度传入两千年 左右的佛家,使其逐渐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 中国化佛教。从学术源流看,孔子弘扬了《周 易》乾卦精神,老子弘扬了《周易》坤卦精神。后 世儒家将《周易》奉为五经之首,道家将《周易》 奉为三玄之一。《周易》成为唯一一本为儒家和 道家共同尊奉的经典。

“两支五经”中的“两支”是指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代社会的两个支撑点、两个落脚点,也就是 说在当代社会还有两大学科最完整、最系统保 存了中华传统文化,那就是国医与国艺,国医和 国艺还在现实生活中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熟 知。“五经”是指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五部经 典,那就是《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黄帝内经》,其中《易经》是中华第一经典,其他 四部分别为儒家、道家、中国化佛家、医家的第 一经典。遗憾是国艺没有留下一部可以与这五 经并列的经典。

从中华文化的结构看,儒释道偏于“形而上 者”,是上层思想意识、精神信仰;中医药则偏于 “形而下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贴近每一个 人的日常生活,是落地的。但中医又不是纯粹 的“术”,中医还是“道”,是道术合一,中医的 “术”是“道”的应用、“道”的体现。在当代社会, 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儒释道,但都知道中医,有病 也会去看中医、吃中药(除了“中医黑”之外)。 此外中医还是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文化形 态,中医除了吸收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以外,还吸 收历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说中医学最全面、 最完整地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中医 学持续时间长达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 断创新不断发展,至今长盛不衰。所以用中医 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

我们再考察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或者说中华文化 的精神主干究竟是什么?目前有三派观点,一 是“儒家主干”说,二是“道家主干”说,三是“儒 道互补”说,我是赞成“儒道互补”———准确地说 应该是儒释道三家互补说的。但互补的交点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大易之道”,所以我提出“易 道主干”说。“大易之道”贯通儒家、道家乃至中 国化佛家,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大易之道”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阴阳中和” 四个字。“阴阳”代表中华民族有两大精神,就 是乾卦的“自强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载物”。儒 家偏重于阳,道家偏重于阴。儒家的基本精神 是乾卦阳刚的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勇往 直前、百折不挠、昂扬向上、变异创新、与时俱 进、拼搏进取、勤劳勇敢;道家的基本精神是坤 卦阴柔的精神,厚德载物、柔弱虚静、包容宽厚, 自然无为、居下不争,谦虚谨慎,以柔克刚。这 两家不是截然分开、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包 容、有所交叉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乾坤 并健、儒道互补。虽然如此,但两家毕竟有所偏 重。

与儒家道家相比,中医则是不偏阴阳的。 如果阴阳有偏了则是病态,所以中医治疗的目 的就是调和阴阳,达到阴阳不偏、阴阳平衡、阴 阳调和,这样才会健康、快乐、长寿。就这一点 而言中医比儒家、道家更接近于“大易之道”,更 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再看“中和”,儒、释、道三家都讲“中”:儒家 讲中庸,道家讲中气,佛家讲中观。三家都讲 “和”,儒家讲仁和,道家讲柔和,佛家讲圆和。 儒、释、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融和 谐。而中医则从人体健康这一最切近生命的领 域,最完整地体现了“中和”的核心价值和思维 方式。

对于中医的核心价值,我曾概括为“仁和精 诚”四个字。具体说就是:医者仁心,医道中和, 医术精湛,医德至诚。其中医道之“和”字正是 中医思维方式的最大特征,“和”用两个字说就 是“中和”或者“平和”。中医将人的健康状态称 为“平”,将健康人称为“平人”,也称为“阴阳和 平之人”。“和平”就是调和致平,“和”是“平”的 手段,“平”是“和”的目的。《黄帝内经》提出“法 于阴阳,和于术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 为期”“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强调人只有通过 调和阴阳,依靠自身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及调节能力,才能达到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 形神气血的协调平衡。与西医的对抗性治疗不 同,在“以平为期”理念指导下,中医采用调和性 治疗的方法。中医以激发人体潜在的自组织、 自修复能力为目的,通过人体内各种机制综合 作用的调控,维持生命的动态平衡。这一方法 符合现代肌体内稳态或自稳态理论。

中医认为,“阴阳失和”是病机的总纲,它具 体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失和”:一是人与自然失 和。人与天地万物阴阳之气相通相和,如果风、 寒、暑、湿、燥、火等气候变化异常,太过或者不 及,六气就变为六淫,由对人体无害转化为对人 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二是人与社会失和。 《黄帝内经》重视人的社会致病因素,在《征四失 论》《疏五过论》中有详细的论述,认为社会习 俗、政治经济、道德行为等失和都可以致病。三 是人本身阴阳失和,表现为气血不和、形神不 和、脏腑不和、经络不和等。尽管疾病的病理变 化复杂多端,但都可以用“阴阳失和”即阴阳的 偏盛偏衰来概括。当阴阳失和发展至严重程度 时,就会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现象。既 然疾病是“阴阳失和”造成的,那么,“调和阴阳” 就是中医的治疗总则。药物、针灸、推拿等各种 治疗方法,都是为了调和阴阳,把“不和”转变为 “和平”,达到阴阳的动态平衡,恢复肌体的内稳 态。

相比较而言,儒家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 道家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更强调人与 心灵的和谐,而中医则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 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重视人自身的和谐。 中医“调和致平”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治 病,而且可以用于治国,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 人,下医治病”。对个人来说,人与人之间关系 和谐了,那他一定是快乐的,他的生活一定是多 姿多彩的。对国家来说,国家内部体制机制顺 畅、和谐,国与国之间互联互通、关系和谐,人类 就会和平发展、社会就会安宁大同。 [2]

中医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思维 方式,也是贴近百姓生活、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 体的文化形态。中医“调和致平”的理念及其各种医疗技术、养生方法,几千年来护佑着中华民 族繁衍生息。所以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可以打 开中华文明宝库,也可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伟大复兴。

3.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面对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 人挺身而出,第一时间逆行武汉,奋战在抗疫第 一线。相比2003年的SARS,这次中医从一开 始就及时参与进来,并且是全程参与,这是一大 进步。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以武汉 江夏方舱医院为例,564名患者以中医药治疗 为主没有一例转为重症,同时缩短了治愈时 间[3]。中医药为战胜疫情发挥了重大作用,作 出了杰出贡献,极大提升了中医文化自信。

为什么中医药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究其 根本,还是“中医思维”发挥了作用。前面已经 说过,中医思维和中医价值观是一体两面的关 系。中医思维是中医立身之本,也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此 次抗击疫情,中医药在发病、治疗、预防三个方 面彰显了“中医思维”的威力。

首先在发病方面,中医主张“内外相合,正 气盛衰”。中医有三因致病学说,如果从内外两 个角度看,此次新冠肺炎是由内外两个原因造 成的,外在的原因是疫毒加上气候。新冠病毒 属于中医“疫毒”的范畴。《素问·刺法论》说: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 种“疫毒”是一种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致病性 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疫毒”加上异常的天气 就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按照《黄帝内经》五运 六气的说法,去年己亥年第六步气,也就是小 雪—大寒(2019年11月22日—2020年1月 20日):“其病温厉”,容易导致温热、疫疠类疾 病,也就是传染病多发。当时武汉近一个月的 气候的确是这样,是暖冬,本来应该下雪,结果 没有下雪,而是下雨,阴雨蒙蒙,湿气很重。所 以仝小林院士提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称为 “寒湿疫”,是由寒湿之疫邪引起的,病性上属于 阴病,以伤阳为主线。

从内因看,各人的体质有差异,正气盛衰不 同。这次疫情传染性极强,但也有同一个家庭 多数被感染但个别没有被传染的例子。什么原 因?就是这个人正气足,抗病力强。《诸病源候 论》说:“恶毒之气,人体虚者受之。”《温疫论》 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 外邪因而乘之。”所以,最终是否发病,还取决于 人体自身的正气是否旺盛。

其次在治疗方面,中医主张“扶正祛邪,整 体调节”。中医对待疫病的治法和药方众多,东 汉张仲景《伤寒论》就有多个有效经方,总的说 都强调治病必求本,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候, 有的用发汗法,有的用下法或吐法。明代的吴 又可认为,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这次在新 冠肺炎中得到普遍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就来 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的四个经方:麻 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清 肺排毒汤”的治疗有效率为97.78%,轻症患者 没有一例在服用清肺排毒汤之后转为重症或危 重症的情况。

“清肺排毒”这一方名其实反映了中医对待 病毒的思维方法,是“排毒”而不是“杀毒”,这一 点和西医是不同的,西医是杀毒。这正是中西 医学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是分析性、对抗性思 维,中医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西医致力于精 准有效的单靶向治疗,遗憾目前还很难实现。 中医则是扶正祛邪,整体调节,是多靶点治疗。 一方面是扶持正气,也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抵抗力;一方面是祛除邪气,将体内的疫毒排除 出去。

在预防方面,中医主张“形神兼养,提升正 气”。中医十分重视“治未病”,重视预防。对新 冠病毒,最有效的预防当然是隔离,彻底阻断传 染渠道。同时中医强调要增强体质、提高正气、 提高免疫力,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

怎样提高正气?中医主张要形神兼养。所 谓“形”不仅指一些补气血的药物,更指形体导 引运动。

所谓“神”,就是要调节情志、调节精神。《黄帝 内经》重视七情五志、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为君主之官”, 如果“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要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不 要恐慌,不要焦虑,不要悲观。一旦形神兼养, “形与神俱”,正气就得以提升了。

中医药抗击疫情不仅彰显了中医药的威 力,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华文 明的永恒魅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N].中国中 医药报,2013 - 08 - 22( 1).

[ 2]张其成.调和致平 利国利民[ N].人民日报,2017 -08- 13( 5).

[ 3]治疗新冠肺炎 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EB/ OL]. [ 2020-03-24].htt p://www.xinhuanet.com/poli -tics /2020 - 03/24/c_1125757251.htm.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