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让数据说话

作者: 记者 贾婧 来源:科技日报 2015-02-19

2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而且转基因被第六次写入一号文件,文件中提到,“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其中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首次写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指出,当前社会对农业转基因认识不足,甚至有“妖魔化”的现象。

  ——新闻缘起——

  从文献检索角度研究转基因安全

  中国曾是国际上最早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曾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这一地位在2004年被巴西超越,2006年被印度超越,至2013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不到印度的37%。

  与此同时,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总数快速增长,1996年至2011年期间年均增长29.3%,其中发展中国家年增47.9%。“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新技术如此快速增长。转基因食品目前看是安全的。”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教授、“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课题组”组长胡瑞法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抛出此观点。而此说法正是来自其刚刚推出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基因农作物生物安全:科学研究进展与网络观点溯源”的研究报告。

  据媒体报道,该研究报告是学术界首次从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角度,对转基因话题作公开研究报告,一经公开即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

  ——核心关注——

  追踪9000多篇SCI论文得出结论

  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结论并不是出自实验室,那么它是如何被得出的呢?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由胡瑞法领衔的这一课题检索了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所有论文。论文是否被收入SCI在学术界是判断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SCI论文也逐渐增多,其中有的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存在安全风险,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胡瑞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课题组陆续动用了20余名研究人员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检索了SCI中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全部9333篇论文,其中包括食品安全400多篇、生态安全1074篇、生产影响1763篇,还有1000多篇是无关的论文。这些论文最早发表于1980年,最晚发表于2014年5月。课题组成员阅读了这些论文,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得出不安全结论的论文进行了追踪分析。

  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百度指数”等关键词搜索工具,追溯国内有关转基因“不安全”的网络流行观点的出处,“我们甚至还分析了记者的专业背景。”他说。

  四大发现佐证转基因安全性

  胡瑞法表示,在他们的此次研究中,得出四大发现佐证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生物安全学者,从一开始便介入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胡瑞法举例说,1971年,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因重组,引发了分子生物学家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基因工程的开拓者和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伯格,在1974年召集了一批重要的生物学家,讨论重组DNA技术的风险问题,并给美国科学院和科学杂志写了一封公开信,建议召开一次研讨会,讨论其潜在的危险性。在他的建议下,1975年,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召开了会议,在会上他们达成继续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并采取措施降低现实危险性的共识。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院规定了重组DNA技术的规则。

  第二个发现是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产品经过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生物学安全检验与检测,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监管体系。这个监管体系涉及到研发过程、研发产品和产业化,“在我国对于转基因技术,在上市前要经历:实验室报题—两年的环境释放—两年的生产试验—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区的批准—区域性试验,这五大步骤才可进行推广。”胡瑞法表示,即便是经历了这五大步骤,上市后的转基因技术面对的监管依然是严苛的,而其他育种技术则没有任何检测措施。

  来自研究报告的第三个发现是,绝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胡瑞法说,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全部论文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有416篇,认为其不安全的有36篇。有数据的论文中,安全的有241篇,不安全的有34篇;涉及生态安全方面的论文中,安全的有984篇,有风险的有90篇。有数据的论文中,安全的有566篇,有风险的有42篇。“我们发现,只有10%左右的论文得出来的结论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有问题,90%的论文认为转基因食品对生产有正面影响。”胡瑞法介绍,关于转基因食品对生态有影响的论文,研究结果认为对生态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可以通过施行隔离等来消除。“收益是远远超过风险和代价的。”

  胡瑞法等人的第四个发现则是所有得出转基因食品有危害性结论的论文均被证明是错误的。“对于得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结论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早已采用非常严格的规范化研究方法开展了类似的研究,且并未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

  胡瑞法介绍,在得出转基因“不安全”或“存在风险”结论的论文中,有一半来自两个实验室,即法国的塞拉利尼实验室和意大利的马拉泰斯塔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一再被科学界发现要么存在实验样本少、统计方法不可信,要么有实验周期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结论均不可靠。

  ——专家建言——

  肃清谣言莫让转基因安全陷入无谓争论

  胡瑞法称,他们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几篇发现转基因产品出现问题的论文,这些论文一经发表,很快就会引起强烈关注,马上就有其他科学家对实验的程序和结论进行再验证。

  他们对中国网络上流传的影响较大的有关“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观点进行了研究,发现部分非专业人士的所谓“科学”发现,与事实及专业理论相悖,部分观点完全是杜撰的谣言,也有一些隔行学者的观点则是在明显地误导广大公众。这些谣言长时间在社会上传播,未能得到应有的肃清,使转基因生物安全陷入了无谓的非科学争论的陷阱。

  胡瑞法表示,国内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的一些无谓争论,已经严重误导了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认知。有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仅占约17%,到2012年这一比例急剧上升到约46%;同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人数则由约35%急剧下降到约13%。同一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消费者表示接受转基因食品的人数约占60%,到2012年急剧下降到约24%;同时,表示抵制转基因食品的人数则从约9%急剧上升到约42%。

  对此,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黄大昉也表示,胡瑞法教授研究的成果从科学角度说完全站得住脚,“胡瑞法教授这些年就中国的一些转基因发展的技术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用经济学的一些方法来做很多的研究。论证了现在经过了严格的评审,严格的科学评价,走向应用的转基因食物是安全的,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对于许多“非专业人士”的质疑和评价,黄大昉也表示,科学问题,还要听科学家的观点,一个很外行的人,他可以提出质疑,可是最后怎么来做这个结论?主要还是看科学家共同体,或者说主流科学家、主流科学界怎么说。“我想这个既是结论,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方法,今后我们在判断一些社会舆论的真伪方面,特别是有关科学研究的真伪方面,可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否则我们很多认识可能就会有偏颇。”他说,在现有科技水平已证明是安全和有定论的条件下,再激烈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更是违背科学的,它只能助长谣言的流行,从而误导广大消费者并进而影响到政府的科学决策,使国家丧失抢占生物技术研发国际制高点的机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9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