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曲《天下乡亲》,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 佚名 来源:江南app网址 2018-12-07

以一曲《天下乡亲》,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近日,从地方到首都,从线下到线上,涌现出了不少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艺活动、展览。有些图片、作品客观反映历史,值得一观,也有的显得空洞、苍白、自讲自话。在此,笔者不禁想起了微信朋友圈热传的歌曲《天下乡亲》。以这首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亦殊为贴切

歌曲采用京剧唱腔,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夹叙夹议、如泣如诉,开头悠扬婉转,结尾撕心裂肺,无论是在场的听众,还是网上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歌曲中,有情、有泪、有爱、有忆、有忧,更重要也是最为难得的,是表达出了一种“愧”意:“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你”,“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

这几个问题太好了它们好比时代的“天问”,振聋发聩。这几问,拷问的是政党的诺言,是既得利益者的良知,是党员干部的情怀。因为敢问,说明诺言还在、良知尚存、情怀亦有,说明还可以对话,可以商量,可以等待。敢问,是一种直面与担当,也是一种尖锐的自我剖析。

从革命年代开始,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文艺作品很多,而这首诞生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节点上的作品,最符合时代特点的贡献,就是以大胆直白的“问”,勇敢表达了一种“愧”。党员干部好像人民的儿子一样,接受养育,接受馈赠,接受批评正是这“问”的通透和“愧”的坦率,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这该是正确面对历史的态度,也是儿子对待双亲的态度。如果能拿出这样的态度,直面改革的得失,如是的纪念,会比很多空洞的数据、堆砌的成就、浮华的文字要好得多,也更易打动普通百姓的心。

难道不是吗?革命年代,百姓是干部的衣食父母,改革年代,百姓依旧是社会中上层的衣食父母

且先不论“你那百年老屋,有没有挂新泥”、“你吃的粗茶饭,是否碾成细米”的一批农民乡亲,就看看城市,看看8000万农民工和7000万国企下岗工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忍辱负重,忍耐离别,惨淡经营,举步维艰,又哪来的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那么多繁荣的私营企业和经济指标是他们傻吗?是他们个个情愿吗?他们中多少人,就像父母对待自己任性儿子的索取一样,做牛做马,任劳任怨,不愿出一句恶言。

不禁想起另一首催人泪下的歌曲,是首打工者之歌:“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没有我的家;我已多年没回家,家里的爹娘还好吗,我好想回去看看,看看我的爹娘和故乡”……回不去的农村,留不住的城市,干不完的活儿,捉襟见肘的收入,这就是农民工。别忘了,他们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当代的“天下乡亲”啊

可惜,如今的一些人,总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大腕,似乎自己一言可以抵万夫之智,自己一策可抵万众之力,自己理应混在最高层,百姓活该成为垫脚石甚至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认为是自己开了民智,给了天下乡亲饭碗,终于让中国走出了愚昧、接轨了世界。这样的逻辑,注定是眼里没人,心里没情,这样的纪念,便也注定只有成就与数据,只有胜利者的脸孔,没有失意者的沉吟。

失意者,成全了胜利者。但必须问问,两者到底还是不是一家人?如果是,就该承认这种成全、成就,就该有爱、有愧、有情、有义。如果有这些,那么,便还有对话的基础,还有携手的必要。这些,大概就是初心吧

并不是只有明星艺人有感情,成功人士有豪情,普通百姓、底层劳动者,哪个的人生不充斥着无限的情感。只是,天下乡亲们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默默地为国家发展充当垫脚石,如同当年,“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不去“问”,他未必说,可他不说,并不代表他不懂,一切不存在啊

“天下乡亲,亲如爹娘”,别忘了这句话,改革便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记着,是“养育之恩不能忘”,不是“好为人师尽张狂”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2
0
2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