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

作者: 尹 胜、朱春花 来源:《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 2017-10-29

毛泽东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

胜、朱春花

毛泽东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

传统农业,从农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指那种生产要素传统、生产方式长期不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所依靠的技术也是农民依靠长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耕作经验积累而成的。

毛泽东所要改造的传统农业,不局限于这些方面,而是包括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制度和农民生活方式在内的复合性概念。可以说,毛泽东所要改造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整体,既包含生产力层面,也包含生产关系层面。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较为落后和传统,加之经过长期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混战以及封建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农业农村严重凋敝。

对传统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要在组织上走合作化的道路,更要在充分发挥传统生产要素效能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包括现代的农业技术、机械化农具、化肥、农药,培养具有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农民。这些方面被毛泽东概括为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尽管在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国民经济短时间得以恢复,但如果不设法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就难以实现农村面貌的根本改观。

社会主义性质的互助合作运动不仅解决了部分小农的生产困难,而且把农民最大程度地组织起来进行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农田基本建设,使传统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潜能。更重要的是,诸如拖拉机等新式农具、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和新耕作技术等)的引进,农药化肥等的大规模使用,在当时必须以合作社为载体。其原因,一是个体小农无力购买拖拉机,二是种植面积小也不便于使用机械耕种,三是小农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性较高,而集体经营更便于将分散的小农集中起来,也更便于引进现代生产要素。

在改造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定计划上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一五”计划、《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到《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以全面规划的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的全面改造,这种改造将所有制上的社会革命、生产要素上的技术革命和生产主体的文化革命融为一体。全面规划不仅在于对合作化的推动,也在于通过计划分步骤、协调有序地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引进新技术和工具、塑造新型农民,这些都需要国家和合作社的全面规划。

首先,传统农民由于几千年耕作习惯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靠经验吃饭,计划性不强。

比如,《高潮》一书中有些农民认为做庄稼老一套,不计划也知道,“做田不能随人意,要到那天讲那天”。因此改造传统农业,就要打破农民的传统习惯,依靠合作社这种新的组织载体,制订全面的生产计划。合作社的集体经营和核算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民的生产方式,有了生产计划,本来赋闲的冬季也可以利用起来,合作社通过组织人力趁农闲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冬季积肥等,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障。

其次,实行生产改革的时候,比如水稻改制、旱田改水田、改种新品种等,往往遇到农民长期养成的习惯的抵触。

有的农民提到新办法就不愿接受,认为“数十年没有经验过”。这种抵触的原因在于,新农业要素的使用与预期产量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小农对此抵御能力很弱。合作社集体经营则可以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打消农民的疑虑。

再次,农业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资本(物质)和劳动等传统意义上的要素,更包括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农民。

劳动者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农村的文化、娱乐、教育以及卫生等工作并不只属于消费领域,也是对劳动者和农业生产进行的重要投资。《纲要》中的扫盲、移风易俗、开展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工作等内容,体现了毛泽东农村治理思想中对培养新型农民的高度重视。

此外,对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方面的投资,需要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配合才能实现,而《纲要》的制定也是统筹各方面资源以增加对农业的投资的尝试。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农业科技站和院校可以教育和培训农民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在推广新技术和生产要素时,国营农场的作用十分巨大,不仅可以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而且可以对农民进行示范、培训,教会他们新的种植技术和新种子、新化肥的使用方法。以上这些,都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实施。

毛泽东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扫清农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后,小农经济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仍相差甚远。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使农村步入社会主义道路并实现现代化,是毛泽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他力图通过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化将农民充分组织和动员起来,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在推动合作化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意识到全面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广各地制定生产规划的经验和案例,并思考在此基础上制订一个全国农业的发展规划。《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演进逻辑中产生的,其内容上不仅包含合作化的规划,还囊括了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改进等内容,是一个使传统农业、农村、农民实现全面改造与现代化的规划,反映出的正是毛泽东关于农村全面治理的思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