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自我批评令尼克松感动
周总理自我批评令尼克松感动
宰飞
作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特派先遣人员,德怀特·查平(DwightChapin)在1971年和1972年曾先后三次访问中国,安排尼克松访华行程。日前,在纽约接受记者专访时,查平回忆了40年前与中国同行的合作与交锋。
中国式严谨
查平时任尼克松总统的助手,负责为总统打前站,制定访问行程。他说,1971年10月,当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惊诧于那里的古老:紫禁城、长城、明陵……无不诉说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他同时惊诧于那里的单调:所有人身着同样的服饰,一片军绿色。
与中国官员接洽后,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更惊讶的是中国人的行事风格。查平说,按美国政府的惯例,总统出行前,所有的行程细节都是确定的:什么时间、出现在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有章可循。
但是,当查平试图与中国外交官落实这些细节时,他遇到了麻烦。“他们不回答我们的问题。”查平用“受挫”描述当时的感受。他说:“尼克松总统会问我,‘我在中国第一天干什么?’我就向中国同事提出同样的问题。但他们或是没有回复,或是说‘可能去长城、也可能去故宫,选择很多’。”
查平说,中国人的这种行事方式给尼克松访华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惊喜。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查平随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在周恩来总理夫妇陪同下用完午餐。此时,他们还不清楚后面的行程是如何安排的。午饭后一个多小时,查平在宾馆走廊里碰到周恩来,周总理说:“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现在要见尼克松总统。”查平赶忙向总统汇报。此时,尼克松在宾馆房间,正准备洗个热水澡。获悉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的邀请,尼克松迅速打好领带整装待发。查平回忆说,总统虽然没说什么,但是他的着装速度说明,他既惊讶又兴奋。
查平说,中国式外交的模糊性起初让他费解,但当他与中国外交官深入接触后逐渐理解,中国人闭口不答问题源自一种中国式严谨:在他们没有明确答案的时候,不会随口给你答复。“这不是消极,而是中国人选择的做事方式。”查平说:“而当中国人有了答案以后,则必然执行。这大概就是他们常说的‘说话算话’。”
中国式坦诚
像许多美国外交官一样,查平也被周总理的风度深深折服,周恩来向美国代表团道歉的事令其印象深刻。
查平回忆说,在尼克松一行参观明十三陵时,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一位记者注意到,在零摄氏度左右的严寒下,好多身着彩衣的小朋友三三两两或打羽毛球、或跳绳、或听收音机……精明的美国记者一眼就看出这些孩子是中方有意安排的,于是就此作了报道,说是中国人“演了一场戏来给我们看”。
第二天,周总理从《参考消息》上转载的外电消息得知了这件事,立即批评了有关部门。他在同尼克松会谈时还专门说到了这件事:“我今天代表我们的人民向你们道歉,弄虚作假,实在岂有此理。我已经对他们作了严厉的批评,不许他们这么干。因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讲究实际嘛!”当时尼克松听了十分感动,说不管下面人怎么做,但中国的总理还是讲究实际的。
周总理的虚怀若谷不仅表现在自我批评上,更体现在对美国代表团成员的赞许。在一次会谈时,周总理特别点到查平年轻能干、工作细致。“我们的领导人中,老年人太多了。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他说,“我发现你们有许多年轻人,查平先生就很年轻……关于如何任用政府里的年轻人,查平是一个范例。”查平当时只有31岁,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里说,查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一些。
年轻的查平对周总理的印象与美国代表团其他年轻人一样:平易近人,力图让所有客人宾至如归。查平记得,随尼克松访问中国的一周中,有一个晚上原本是自由活动时间,周恩来知道美国代表团的成员们都喜欢北京烤鸭,于是就问尼克松:“今晚我请大家吃烤鸭宴怎么样?”这一提议正中查平等下怀。查平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顿晚餐。现在想起北京烤鸭还满口生津。”
在访华过程中,查平与周总理共同用餐约有四五次,和周总理通过翻译有过多次简短对话。查平说:“他说中文,但是他能听懂英语,因为每次我话音刚落,未等翻译开口,周恩来已经开始微笑或者作答,从他的表情里你能看出,他完全听懂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