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一个红色收藏家:浙江东方博物馆董利华印象记

作者:全根先 来源:江南app网址 2024-10-10 1812

2024年9月19日,中秋刚过,我专程从杭州赴嘉兴,应约去拜访浙江东方博物馆馆长、全国劳动模范董利华先生。

说起来,我与董利华素未谋面,此前对其东方博物馆并不了解。通过朋友介绍,得知董利华诸多感人事迹,并与其多次联系,决定在我回家乡杭州过中秋节、参加大学毕业40周年返校活动期间抽空去参观学习。同时,我还约了两位在嘉兴工作多年的老同学一起前往。

浙江东方博物馆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博物馆。在全国6500余家博物馆、1700余家民营博物馆中,该馆藏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全根先:一个红色收藏家:浙江东方博物馆董利华印象记

走进博物馆,董利华就带我们参观2019年4月对外开放的“日耀东方——红色展藏馆”。他首先介绍的是当年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先生赠送的一件藏品。他说:“这是一面曾联松先生赠予的五星红旗,上面的每一颗五角星都是一针一线缝上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家通过各大报纸发布了征集国旗、国徽、国歌启事,在3000多个设计方案中,最终选中的却是一名日用品公司普通职工曾联松的设计图案。

参观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共产党宣言》的8个珍贵中译本,还有数以百计、不同国家、不同文字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琳琅满目,令人惊叹!十月革命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现实诉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文件之一,《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自然成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迫切任务。其中,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国内已十分罕见。董利华说:“这本只有28000多个汉字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创造革命信仰的思想起点。目前国内已知存数寥寥数册,可以称得上是我的镇馆之宝。”

全根先:一个红色收藏家:浙江东方博物馆董利华印象记

除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东方博物馆还收藏了《共产党宣言》的其他几个中译本,分别是:①华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个由共产党人翻译的中文译本,1930年初由上海华兴书局出版;②成仿吾、徐冰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成译前半部、徐译后半部),1938年由延安解放社出版;③博古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1943年8月由解放社出版;④陈瘦石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附于美国人洛克斯和霍德合著的《比较经济制度》一书中,194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⑤乔冠华校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1948年由中国出版社在香港出版;⑥谢唯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1948年由苏联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此外,还有⑦一个佚名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这是近期发现的1949年前译本,此前从未公之于众,具体情况还有待研究。

浙江东方博物馆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红船起航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地质馆、红色馆、钱币馆以及六大展厅,藏品30万余件,是一家民营非营利性博物馆。作为这家博物馆馆长,董利华特别重视红色藏品收藏。数十年来,他通过各种方式收藏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发展历程相关实物,至今收集的各类红色藏品逾10万件。

每件藏品都有其难忘的故事。展览馆内,董利华带我们观看展厅入口吊顶陈列的他收藏的200支军号。这一支支军号,仿佛是吹人奋进的号角,警示人们不忘历史,勇毅前行。

全根先:一个红色收藏家:浙江东方博物馆董利华印象记

顺便说一句,2021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南湖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全新亮相,在三楼整齐陈列的490支记载中国革命历史的军号,都是董利华捐赠。就在我们参观当天,他还在与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商谈捐赠军号事宜。

捐赠是如此慷慨,可藏品却得之不易。

1986年底,在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董利华无意中看到一支八路军曾使用过的军号,自此产生兴趣,开始收藏军号。他深知,军号承载着血与火的战争记忆,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不断进取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冲锋号曾令敌人胆战心惊,“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争》书中写道:“这是一种铜制乐器,能发出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仿佛是非洲的女巫,只要一响起,中共军队就如同着了魔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了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会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为了收集军号,董利华遍访台儿庄、沂蒙山区、井冈山、瑞金、遵义等革命老区。2003年,他得知瑞金有一户农家收藏有红军军号,专程去拜访。当他看到三支全身披满铜绿、尘封数十年的军号时,激动不已。藏家为他的情怀所感动,最后只收下一元钱,将三支军号转“卖”给了他。

有一次,他听说台儿庄一位藏友有一件当年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医疗队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盒,便冒着酷暑,先后三次奔赴当地。藏友住的地方汽车开不进去,他就步行。第三次去的时候,不巧遇上雷阵雨,他全身都湿透了。看着再次出现在眼前的这位收藏爱好者,藏友被感动了,按当时收藏来的价格一分不赚地转给了董利华。

其实,董利华的人生之路充满荆棘,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历尽坎坷。

1964年11月,董利华出生于绍兴县柯桥区农村一个建筑世家,17岁就一边学习,一边跟着父亲学习手艺。1985年,他来到嘉兴由二舅创建的绍兴县第五建筑公司,从最底层的工种起步,不断进取,直至成为闻名遐迩的建筑业行家。由他负责承建的丽水市中心医院综合楼项目,2003年获得建筑业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目前,他已有六个项目获得“鲁班奖”,并于2009年10月获得“全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家”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因为董利华始终如一的对质量的不懈追求,更是因为其持之以恒提升自我、勇攀技术高峰。早在1986年,初出茅庐的董利华就意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在担任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嘉兴大学前身)校园基建项目部经理期间,他白天在工地,晚上进教室学习。2002年,他获得本科毕业证书,2004年进入浙江大学学习,两年后通过硕士论文答辩。2009年,他开始攻读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2012年完成博士论文《城市综合体定位、功能组织与开发模式研究》,目前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

全根先:一个红色收藏家:浙江东方博物馆董利华印象记

董利华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企业家。他说,在建筑领域的最大收获,是“用自己的技术为社会作出了贡献”。2006年8月7日,建国以来袭击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桑美”登陆温州,董利华在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特别严重的苍南县藻溪镇富山村,为受灾群众搭建活动板房,成为全省第一支完成援建任务的突击队。2007年,他发起建立绍兴市“永·利”劳模爱心助学基金会,为贫困学子提供帮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大地震,董利华作为绍兴市第一批援建专家,先后六次前往灾区,由他设计的“活动板房钢结构基础”,在全国援建四川灾区活动板房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作为有担当的企业家,董利华有着“铁肩担道义”的高尚情怀。面临开发商“跑路”,他为了不让400多位业主“血本无归”,承担起本不该由他承担的责任,自己却跌入了债务泥潭;为了3700户小业主的租金维权,他被卷入担保旋涡,竟至遭到停职、查封个人财产,甚至沦落到连汽车加油钱都没有的难堪境地。然而,正所谓“良善之种,必结良善之果”。 在南湖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董利华终于走出泥潭,于2017年成立浙江龙润置业有限公司,开启事业发展新征程。

全根先:一个红色收藏家:浙江东方博物馆董利华印象记

鉴于其对社会作出的突出贡献,2010年,董利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此外,他还获得诸多荣誉,系浙江省劳动模范、绍兴市劳动模范、全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优秀工作者、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浙江省优秀项目经理、浙江省援建青川优秀共产党员等。

目前,董利华将大多数精力用于博物馆事业。他不仅自己建博物馆,还帮助他馆建设,无偿地捐助藏品;他不仅收藏,还亲自布展,亲自讲解。有人说收藏是个无底洞,劝他放弃博物馆事业,因为投资大,几乎没有收益。董利华说:“我希望通过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吸取历史的教训,让后辈记住这些教训。革命精神是属于全民族的财富,中华民族应当是由一个个传承革命精神的人组成的!”

屈子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董君勉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1
7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