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佚名 来源:食物天地人 2024-12-06 2698

导语

2024年11月9日周六下午,由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和“有聊”(新村)思享汇联合举办的《山花烂漫时》线下剧评活动在上海市杨浦区延吉七村居民区举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嘉宾和听众以云南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和这部好评如潮的电视剧为中心,畅谈彼此的心得感受,也延伸探讨了一些社会议题。大家围绕“张桂梅是怎么成为张桂梅的?”,“真实如何动人,教育如何树人?”,“经济发展了,观念就能自然而然进步吗?”等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少会是张桂梅这样的人物,也一般不会是对生活破罐破摔的谷老三式的人物。我们和剧中很多人一样,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我们有时会怀疑张桂梅的做法是否可行,有时会同情于半途离开的老师们,有时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急状态。我们不必那么张桂梅,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点点张桂梅,就很好。张桂梅的事迹和《山花烂漫时》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播下了一颗跳出小我、积极面对社会需要的种子。

本文由“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授权转载,感谢该中心对本号的支持。

文字整理|吴沁芮(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研究生),王佳颖(上海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嘉宾 | 高明(上海大学)、张瑜(上海理彰律师事务所)、刘海虹(上海外国语大学)、董骁(复旦大学)、平岩(飞行嘉宾)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剧评交流活动海报

图片来源: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11月9日下午,由“有聊”(新村)思享汇和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山花烂漫时》线下剧评活动在延吉七村居民区里如期举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嘉宾和听众以云南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和这部好评如潮的电视剧为中心,畅谈彼此的心得感受,也延伸探讨了一些社会议题。大家探讨了“张桂梅是怎么成为张桂梅的?”,还联系现实交流了什么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移风易俗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何以可能的问题。

尽管华坪女高只是大山女孩们人生旅程的一段,但种下的种子迟早会开花结果。社会的进步不能只依靠物质条件,思想精神的改变才至关重要。一个人的生命和心灵,从根本上说,并不独属于自己,而是与无数人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如果说张桂梅老师和她的战友们以教育为支点,努力促进乡村地区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可以选择从塑造自己开始,做终将燎原的星星之火。

温馨提示:以下为现场发言和讨论的文字记录。记录将高度还原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发言内容。活动组织方对发言不做任何主观修改和评价。

分享主题一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心底无私天地宽

张瑜:这部剧是全方位的好,各方面都很好,又引人入胜。我心里一直回响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

张桂梅是一个心底毫无私欲的、无我的人,她不去想哪件事情是有利于自己的。这个剧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张桂梅这个人和她的事迹,没有乱七八糟的改编、加工,也没有刻意拉高,就是一些真实的事。真实才打动人。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桂梅校长 | 图片来源:新浪网

那她怎么可以做到这些呢?张桂梅是怎么炼成的?(笑)我在剧中找到些蛛丝马迹。

第一,是她小时候遇到的下乡女干部。山洪爆发,女干部去救人的时候,张桂梅觉得她是一个特别闪光的存在,“穿着白衬衫,袖子挽的高高的,把我们一个一个的拉起来,即使身在淤泥里头,还是一尘不染。”这位女干部就是一道光。这道光照到了张老师,她觉得女孩子就应该这样一尘不染、漂漂亮亮。她也希望能成为那样的人,这可能是她心中最初的种子。

第二,是她在经历各种人生不幸的时候,在华坪这个地方生了重病,没有足够的钱做手术,是基层党组织、妇代会,还有那些乡亲们把她救了过来。她心里本来是不想做手术的,因为觉得在世上无依无靠的,没有什么特别挂念的。最后大家把她的命救回来了,她就觉得:这条命被救回来,就不能白死。她的崇高是一点点来的,老百姓、基层党组织给了她力量。

第三,电视剧有再次宣读入党誓词的场景,这也是给她力量的。她说,“如果在抗日战争时期,只要有一个党员在,阵地就不会丢。那女高现在有六位党员教师,”这块扶贫的阵地能让它丢掉吗?信仰坚定的力量在这儿。

第四,她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正向反馈。女高的孩子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也给了她信心。

当然,“铁三角”的作用也很大,周局长、马永强等等。虽然张桂梅办华坪女高特别努力,四处募捐,但是真正经费来源主要还是省政府拨款,这是一个更大的后盾。

还想到一点,张桂梅没有家庭的牵累。如果说我们家里面还有几个孩子嗷嗷待哺,今天出这个问题,明天出那个问题,救火都来不及,精力也都被占用了。孩子肯定是第一要务……所以,得以成为张桂梅的条件肯定有特殊性。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桂梅校长带领党员教师重温入党宣誓 |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怎么才能出更多的张桂梅?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救了这么多人,2000多个孩子啊,从大山里面走出来。我们没办法用张桂梅的标准要求自己,她是个山峰,但是我们只要是在向上爬就行。张桂梅身上无论是天性、党性还是神性,她总归是有一些高于人性庸俗的闪光点。她是钻石,但我们身上也有那么一点儿闪光点。我们不必要那么张桂梅,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点点张桂梅,也是好的。她就是一颗种子、一束光,可以照耀到这么多的人。

这部剧拍这么好,实际上就是让这束光照耀到了更多人。很多人一说正剧都不愿意看,但这部剧真得引人入胜。这样传播出来,每个人汲取一点力量,每个人遇事儿时候都有那么一点善意,发出一点微弱的光,就好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剧里也有情节,当时华坪女高没钱了,断电了,她也生病了。从医院回来,她看到孩子们都在背诵革命诗词,这时候“啪”地一下,电来了。她说“女高精神就是打不垮”,精神力量真的非常强大,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

因为无私、无我了,传达的就是一种“损有余,补不足”的天道了,所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女高创办初期,经费很快就不够用了,张老师四处“化缘”,累病倒了。当她从医院回到学校时,听到孩子们点着蜡烛在背教员诗词。这时候因为周善群局长帮学校垫付了电费,学校的电被送上了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截图

现场交流

观众1:我发自内心崇敬张桂梅老师,但在看这部剧之前,我觉得她是被崇高化、理想化、道德化的人物。嘉宾提出“怎样才能有更多的张桂梅?”,(我觉得)如果把一个人物崇高化、道德化甚至神化了,肯定不会再有第二个。正是张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认可了,才会有大量的张桂梅出现。

观众2:我只看了一集,我是80后,不爱看国产剧,尤其是正剧,我觉得太假。但是我非常喜欢张瑜老师那句话,“张桂梅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我为什么觉得剧太假,因为跟自己做对比,不可能像她那样放弃孩子,首要的肯定是家庭、孩子。在我的概念里,人不可能做到那样无私。但是,还是会受感动。因为我们也能接触到一些支援青海的人,也知道当地孩子的一些生存情况。但是人又是矛盾的。其实在内心,我还是觉得太假。我或者周围的人永远也做不到像张老师那样。

观众3:我很感动的一点是,张老师一直在给女孩子心里种一颗种子。不管是红歌还是革命电影,往小了说,这个种子将来会开花;往大了说,这个种子是一种信仰。我觉得张桂梅之所以能成为张桂梅,成为被写进共和国历史的人,很大的原因是信仰的力量。她感受到过信仰带给她的加持,她也愿意把这些力量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她才能够做成这样一件事。

观众4: 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张桂梅能够很平等地看待绝大多数人,没有歧视、分别心,这个可能也呼应了人们渴望平等的心理。张老师对一些人的选择也不会过度评价,她不可能帮那么多人逆天改命,所以没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强迫,包括她对待政府官员也是如此。她是一个能够团结大多数的人,就像我们今天大家能够坐在一起一样。

观众5:张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且是一个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理想主义者,没有私心,比较像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把她全部的身心给了老师和同学。她超乎一般的平常人,能得到大家的热爱和赞美是理所应当的。

分享主题二

真实如何动人,教育如何树人?

刘海虹:我是70后。对张桂梅有影响的主题曲《红梅赞》,过去的革命剧《闪闪的红星》,我从中也能汲取力量。但我的困惑是:感动你的东西,是不是就同样能够感动其他人呢?(在电视剧里)当时孩子们就快高考了,进入艰难的冲刺阶段,压力很大,张桂梅就让孩子们看革命电影,说出她们的心里话。一方面是转移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鼓舞她们的斗志。

我其实心里有疑问,如果要让城里的孩子去看,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从中获得斗志。这种对比恰恰又给我特别大的感动。其实社会是非常多样化的,中国这么大,有很多地方的贫穷,观念的落后,我们远远都不了解。这种剧里和我身处现实之间的反差对我触动特别大。这部剧不是为了炫耀或者显得崇高,而是能够让我们看到之前的生活经历中看不到的差距。

在你现有的生活中,你可能会为一些东西而烦恼,而不去珍惜现在享受的富足。虽然新一代的孩子并不一定都能够从同样的歌曲和电影当中受感动、获取精神力量,但剧中情节的呈现方法让观众能体会到真实的对比和差距,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还想谈谈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农村计划、西部计划,老师们常常感叹,学生的底子太差了,学校也专门组织补差。老实说,我们跟学生的沟通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不能够感同身受。比如:孩子会自卑,或者可能觉得到了学校以后,心里受冲击、不适应等等。我们学校的导师计划从大一开始。今年我分到几个学生,一个西藏的,两个贵州的,还有一个云南的。我跟他们谈话就能感受到(这些问题)。

因为遇到过这种困难,所以我觉得张桂梅非常有智慧。表面上看,她似乎是奔着短期的目标去的,(希望)这些孩子一定要走出去,要上大学。但是,我们都知道,就业那么难,偏远地方来的孩子即使读完大学,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并不仅仅是考上大学这样的短期目标,我认为根本在于让孩子能发现她自己。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老师与学生们,剧中与现实的对照

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谷雨,她会因为家庭环境自卑,但另外一方面又很要强、非常倔强。谷雨在外头打了一年多工(之后)下定决心回来读书考学,张桂梅尽管非常理解谷雨,也还并没有轻易地让谷雨重回课堂。我们好像会觉得张老师太不近人情,但张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其实)特别有智慧。

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育也包括教一个人遇到事情该怎么处理感受、怎么看清自己、怎么样去面对挫折。女高的孩子将来依然会遇到困难,但女高的教育并不仅仅盯着考上大学的唯一目标,而是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心性、心力,这让我非常感动。

董骁:我本科毕业去宁夏西海固支教过一年,那时情况可能比女高创办时候更糟糕。西海固偏远、缺水,各种资源都相对贫乏。当地老百姓还特别爱生孩子,一定要传宗接代生男孩。我当老师的时候,跟张桂梅老师的感觉是一样的。所有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好,但是女孩子更惨。

我教初中,支教快结束的时候赶上六一儿童节排节目。老师们就想着几个女生一起跳段很欢快的健身操类型的舞蹈,西北的女孩子也比较适合这个。但是,当地女性从来不穿裙子,那她们的演出服就只能是长裤、短袖。演出之前换好服装,女孩儿们站上舞台还没开始跳舞,每个人满脸通红,因为台下所有的男老师、男孩子起哄得很厉害。他们从没见过女生穿短袖。

我送给副校长夫人一件毛线针织长裙,也适合西北的气候。我们经常相互帮忙,相处蛮好的。这件长裙只露出来一点点脚踝。送给她的时候,她可开心了,刚穿上,第二天就还给我了。我辗转问了半天,是因为他丈夫。副校长也是读过书的人,但他同样不允许妻子穿裙子,只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一个女性穿裙子。

另一位老师在回民学校支教,因为当地没水,洗澡都不方便,学生的手拿出来也是黑乎乎的,头发里会长虱子。那位女老师因为挑水很累,为了简单,就自己剃了短头发。周围所有人都觉得她疯了。但她想,她来支教,这一年不可能把孩子们的数学、语文某科成绩一下提高多少分,但她至少能够建立这些孩子跟外面世界的联系,教给她们一些基本的规则,就算学生们以后不读书出去打工了,她们也知道自己该注意些什么,比如洗澡、注意卫生这些“小”事。

这位女老师就跟那些女生说:既然老师也剃短头发了,如果你们头发也打理不过来,也可以剃啊。最后只有一个女孩子剃了。(她)顿时感觉完蛋了,家长也要找过来,质问她怎么可以这样,我们的女儿之后都嫁不出去了。你们大城市来的人教完,拍拍屁股跑掉,孩子在当地出名了。

刚才刘老师说这剧很真,就是因为它没有回避当地落后的观念。那时候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全实行,上学还要交书费,农业税都还没取消。女孩子一定是被牺牲的那一个。我们也经历过家访,也是一家一家地劝,但是我们绝没有张老师厉害。我们刚到当地时天气冷了,到集市上买棉被被骗了,棉絮全部散掉,被子是假冒伪劣商品,我们去找摊主要说法,她就说“你们上海的支教老师还在乎这点钱?”

我俩开始还跟她理论几句,最后发现战斗力完全不够,我同伴就开始哭。最后我们还是灰溜溜回宿舍了。没料到这事儿才过去几天,周围人全知道了,包括县上教育局的领导。我那时明白,一个外来者是被当地人评价的,当地并没有那种朴素的自觉说,他们应该向我们学习。

电影《我本是高山》把主角塑造得苦哈哈的,但一个人,如果一直是苦哈哈的,那么事业是做不成的。你在困境当中,一定还伴着很有趣的事。就像我们支教时候,有一位男老师,教语文,没事喜欢在他们学校里打篮球。学生写小作文的时候,就带着敬仰的心情描绘:“老师穿着绿裤子红毛衣在我们的篮球场上打球,窜得很高,跟猴子一样。”学生其实是真心在赞美他。他就积攒了很多这样的片段,每次我们县上碰头的时候,他就会跟我们分享作文集锦。所以即使再苦,他也会觉得有乐趣。

这部剧让我们都又哭又笑,有笑的成分,这件事才能彻底坚持下去,才能做成。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女高孩子们出考场 | 图片来源:网络

黎慧萍:我现在的工作是律师。这些年做了案件,今天也给大家分享一点我从案件里得到的教训。我常常在想,是不是这些大山里面的孩子(不论男女,可能女孩尤甚),当他们从一个各种信息、资源非常贫贫乏的地方,经过高度应试化的教育,跳上不一样的平台,当另一重世界和生活的大门打开之后,真就一定能过得好了吗?还不见得。(可能)仍然有非常大的落差。

我自己就是在湖北中部的村子出生长大的,我也差点就被牺牲了。因为自己从小读书还可以,就一直考到大学,就这样读上来。我家人对哥哥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出来,对我就是放任自流。没有人管,就是野生状态。我进到全国很好的学校以后就发现,原来大家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消费习惯、行为表现都千差万别,我也真得会不知所措。进入社会后,还有更多的一串串问号、无限多的迷茫、无限多的路要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走。

我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也经历了结婚、生育,很多事情我到最近几年才慢慢想明白,也是走了很多弯路。在我做的案子里也会看见别人的人生。很多弯路代价特别惨重。让我特别痛心的是一个安徽来的女孩子,到上海工作,跟着一个老板干了十几年。前些年物流行业发展不错,她也赚到钱了。她和老公在上海买了房,把小孩接过来上学。听起来是很励志美满的故事吧?

但是,因为她特别信任老板,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了股权代持协议、贷款担保协议,还以自己的名义申请小额贷款给公司使用。她完全不明白这些签字意味着什么。今年公司的经营出现了问题,欠下了上千万的债。她是什么处境?她先得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解燃眉之急,(因为)有可能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替老板背锅。

她们夫妻两个,这么多年打拼的心血,全部化为乌有。这个姑娘还不是从很偏远落后的地方来的,可想而知,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孩子们,要面临多少不可知的风险,要遇到多少这样的坑。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孩子,怎样能在之后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顺畅?这是一个更复杂、更广阔的话题。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老师解救谷雨剧照 |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场交流

观众1:在上海,我有很多朋友是教育系统的,会发现现在(很多)孩子有心理问题,(我觉得)至少孩子们看了这部剧以后会有所对比,他们会知道家长让孩子上学念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只为了让你考上一个大学,不是所有学习上的事情,都只是老师让你干什么、父母让你干什么,孩子得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这一代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得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能给他们自己带来什么。

观众2:我们家小孩今年初二,也在一个非常纠结的时间段。今天早上有人问我,如果我的孩子有抑郁症,我会不会逼他读书?我肯定不会。我觉得,对谷雨或者现在的小孩来说,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身心健康更重要,能很好地活下来是第一要义。所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教育?也许我们就是要种下一颗种子。

我看完这部剧还想再看,也想推荐给其他人。刚才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有空心病,没有现实感,不会轻易感到满足,是这样的。我问儿子想要什么,他会说“什么都不要”。我们小时候,求着父母带我们出去玩,但现在是我们家长反过来求着带他出去玩。所以我特别想让城里的孩子看一看《山花烂漫时》,看看这些和我们相距几千公里的、大山里的孩子。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的时候,我去过现场,2015年的时候又去回访。2019年到2022年,我其实一直在昆明、鲁甸、甘孜做女性赋能的项目。在云南鲁甸,我看到男的大中午就躺在大街上,我以为他们喝醉了,但并不是,他们在睡午觉。那些姐姐们、阿姨们、妈妈们,就为了挣点钱,敲一小时核桃得十块钱,还挤时间做家政。我们搞活动请她们来,但她们太忙,哪儿有活儿去哪。

做访谈的时候,她们说最多的就是“我不行”。我说:我们教你技能,比如美容美发,不需要你学文化,她们也说“我不行”。我还遇到过一个年纪很轻的小姑娘,在社会服务中心做前台,她也就二十岁左右,但已经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她老公出去打工,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很少寄回家,她就靠着在中心上班,拿一千多块钱,养自己和三个孩子。

还有一位卖苹果的大姐,她不识字,但很聪明,做线上售卖工作,还要承担所有家务,还要上山种苹果、摘苹果、卖苹果。她丈夫非但不帮她分担一丝一毫,甚而还家暴。她就这样拉扯大两个儿子。她说她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两个大学生。

我们聊天时问她:那关于你自己呢?她还是说,自己养大了两个儿子。这位大姐没比我大几岁,她未来的规划就是趁自己有力气,种苹果、摘苹果、卖苹果,没有力气了,就指着两个儿子养老。她完全没有自己的人生。所以,我觉得《山花烂漫时》给了这些女孩子一些希望,给了她们更多的选择。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老师送别女高第一届毕业生

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主题三

经济发展了,

观念就能自然而然进步吗?

平岩:怎么才能改变谷老三他个人呢?也许做一些事情可以改变,但如果他还在那个环境里,实际上也做不了什么。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真正难的是什么呢?难在移风易俗。这个地方几千年下来,形成一些观念了,关系到当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那么即使立刻就拨款给当地,或者给一些扶持政策,也并不见得能改变。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桂梅与媒婆的对话 | 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从东北人,这剧在东北蛮能得到共鸣的。我们小时候,东北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非常好。同学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任何一家会觉得生的女孩就不让念书。家长普遍的共识就是不管生男生女,都要送他/她读书上学,很重视子女的教育。甚至有的女孩是当男孩一样养。同学里边经常会听到冠男、胜男、亚男、若男这类名字。这完全是生产力决定的吗?我觉得不是。

比如南方一些省份,虽然经济发展还不错,但是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就拿女孩名字来说,前面生了几个女孩,一定要再生一个男孩的话,那女孩的名字可能叫招娣、细妹等等,不像男孩有正式、大气的名字。可能当地人还是觉得女孩和男孩的价值不一样。

我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有一个广东的同学,非常隆重地要赶回家相亲,因为他是家里大宗族的长房长孙。我们东北,没有特别看重长房长孙的观念,也没有相关习俗。如果你在东北提这个话题,大家都会觉得很奇怪。社会结构也会影响风俗和思想观念。因为东北以前人少,没有悠久顽固的本土传统和文化,闯关东的人迁过去了,建国后又经历大生产建设时期,很多人从五湖四海来。

那里的人以工厂模式组织起来,所以生男生女在工厂的生产关系里基本平等。大家都同样在生产线上工作,女人也不会认为她就适合在家带孩子。而且,因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单位里非常重要的机构之一就是妇女联合会。谁家里边夫妻打架或者男人家暴,妇女就去找妇联,男方也会因此在单位里受到组织上的制裁和各方面的指责。

所以这种环境就很难产生重男轻女的观念和习俗。张桂梅老师为什么能够真的为了谷雨,跟谷老三、媒婆硬碰硬呢?因为东北的女人就是这种有点“虎”的性格。怎么样能够改变谷老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精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方面移风易俗。就此而言,张桂梅老师真是在“知不其可为而为之”,她要对抗的不只是谷老三和媒人,更是来自地区的意识环境压力。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没有很坚定的信仰、没有张老师的战友们默默付出,根本做不到。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桂梅与芳芳的对话 |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场交流

观众1:我个人觉得所谓的“重男轻女”、家暴不存在地域差异。我是一个上海人,我们始终认为说上海是最男女平等的对吧?但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我一直到现在四十多岁,才知道这位女同学有个弟弟,她要初中升高中了,她爸不让上。所有的资源是分配给他这个弟弟的。直到我们老师去做工作,跟她爸爸讲她这个女儿很聪明,一定要让她上高中。所以重男轻女不完全是地域现象,跟每个人具体的处境有关。

平岩:我不是说重男轻女有地域差异。任何地方都会有这样的家庭,即使在东北,我身边也有顶着计划生育政策想生男孩儿的。我是说不同地方风俗不一样,遇到的阻力不一样。就像东北出一个张桂梅,也不是说所有东北人都是张桂梅了。

观众2:很遗憾,这个电视剧我只在家里扫过几眼,但是我采访了家人,记录了男性的视角。他只看了一半,每次看到一半都很生气,又想看,于是从头看起。他认为教育的责任,筹资、建校的责任不是(应该由)个体来承担的,终究谁应该负这个责呢?每次触及这个问题了,他就拒绝继续看。他又说,这个县长一直很支持,但这个局长前面不太积极,拿着老百姓工资,却不做事。但是局长后来又变好了,比较积极。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剧中“铁三角”:张桂梅、马永强、周善群

图片来源:网络

张老师不止拯救教育、拯救那些孩子,她对官场里拿着政府工资的人也有影响,这值得。

他特别感谢导演,导演用了他的方法,让百姓不仅仅看到张桂梅,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犄角旮旯里的事情,该由谁承担责任,谁站出来。不只是张桂梅站出来。他说,我就是不理解,张桂梅是疯子吗?他为什么要办女高?这是伟大吗?他带着他的刺痛反问了这几句,但我认为,她能影响我们坐在这里,这就是张桂梅。

观众3:我想回应东北男女平等观念比较浓厚这一点。我老家是陕西延安的,我们那边也是男女比较平等,没有什么偏见觉得男孩比女孩尊贵多少倍。从初中到高中也是贯彻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男同学也不会对女同学有偏见、歧视,反而如果一个女生群体过于优秀,他们也会嫉妒。

我有一个同学是汉中的,地理上其实离得很近,我之前理解她为什么会对异性的凝视或者隐形的区别对待很敏感,也思考过自己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理解她。也许是因为我家曾经是“红都”,对社会关系改造得比较彻底,扫除了很多落后观念。这些落后观念曾经存在,但很多像张桂梅这样的党员或者是先进的群体,主动改变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观念变化。

平岩:我自己观察,最近的00后或更年轻的朋友,会对革命时期的历史、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感兴趣,甚至比我们这代人更感兴趣。去年12月26号主席纪念日我在韶山,我发现当地真有好多年轻人挥舞着五星红旗。他们这代人对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的感觉、对革命信仰的感觉和上一代人的不一样。

上一代人受到历史惯性、环境的影响,但这一代年轻人经历过改革开放,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会更多。他们会先有过怀疑,然后回过头来思考,又主动选择了红色信仰。《山花烂漫时》很多剧评也是他们留下的。他们为什么会对这部剧接受更多?按理说,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发生时间、她思想和信仰建立的过程和他们并不在同一时期,但他们为什么这么感同身受?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观众4:这部剧告诉我们:女性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些必然的联系。我们现在在谈女性主义的时候,有很多男性觉得刺耳,也许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女性主义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这部剧中很大程度凸显了共产主义。这部剧中,党性和政府性并不完全结合,会有党对政府的批评,但共产主义始终引领着这群人。我觉得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红都”男女平等会做得特别好。我们去回想当年的女拖拉机手、女技术员,都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向前迈进的时候,女性主义也会跟着前进。所以这部剧为我们指引了女性主义发展的一条路。

此外,刚才有老师提到张桂梅是怎么炼成的,那么,丁笑笑、魏庭云、姚小山又是怎么炼成的呢?他们似乎是相对更容易被我们学习的一些人,但我们没有在剧中看见他们成长的过程,他们好像在来女高之前就已经做好这个打算了。而那些提前离开的教师们,也是在来之前就透露着无法坚持的一些气质。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桂梅与老师们一起送考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中间人物”的教师怎么成长为一个先进教师。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当一个师范生毕业到了学校,被分配进一个办公室,会有年长的教师告诉你:你接下去的生活就是结婚生子,你的一辈子已经望到头了。但这部剧中,他们办公室里没有这样的老教师,年轻人可以拧成一股绳跟随张老师一起为理想奋斗。也更不必说,在当下还有很多教师,因为校长指派的杂事而失去了教育热情,校长并没有成为一让“中间教师”成长为先进教师的引路人。所以,小教师要怎么成长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黎慧萍:我自己2007年从复旦社会学研究生毕业后,做过两年的公益机构项目管理。那个公益项目是选咱们中国的国家级贫困县,修路、铺桥、建水窖、修学校,就是这样一些肉眼可见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越到后来我越发现,所有硬件的改变都容易,资金到位、资源到位、物资材料到位很容易,高楼起来了,“唰”的(一下),路修好了、水通了。(但是)最难最难的是头脑里的改变,是个体的、群体的结构性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改变。

张桂梅老师发心做这事,就是因为她看到大山里面的很多女孩都被她们的家庭放弃了。家庭资源有限的时候,一定会优先供养男性。供男孩子上学也好,去复读也好,甚至把资源无限度地集中在男性身上,而女性永远被忽视,女性是被遗忘却永远要做贡献的群体。有一个很打动我的(电视剧情节)是谷雨因为洗脚房打顾客的事进了派出所,张老师去救她。过程当中,几个男人对张老师指指点点,说她就是那个办女子高中脑子坏掉的疯婆子。

张老师毫不客气地反驳他们:给女孩办高中怎么啦?你们派出所招警察,明晃晃写着“男性优先”,这么多年有谁说三道四了吗?为什么给女孩子办高中就不行?他们还鄙视谷雨,说在洗脚房做事的能是什么好孩子。张老师也反驳:洗脚房也是正经工作,你们不知道多少的哥哥、弟弟都是靠谷雨这样的女孩子在供养着吗?张桂梅老师的声音非常振聋发聩。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截图

高明:刚才说到张桂梅怎么炼成的,怎么移风易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聂远饰演的周善群局长,一开始在家里睡大觉,张桂梅为了女高的事来找他,他担心的是自己的孩子被敲门声吵醒。他也跟张桂梅说这事很难,不是道义上不支持,是很难拿到经费。

但后来周局长变了,跟马永强吵架,担心孩子们因为暴雨赶路上学。他吼着跟马永强说“你不要跟我耍官腔,我要冲上去,先把学生接过来。”张桂梅先是慢慢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再影响周围的人,这样慢慢地才能改变社会氛围。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周善群(聂远饰)|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场交流

观众1:黎慧萍老师讲的真实案例,其实回应了刘海虹老师说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教育并不只是文化知识,还有其他的知识,包括怎样防止自己被骗,怎样面对人生的迷茫等等。我对国产电视剧存在偏见,只看情节,包括《狂飙》我都是三倍速看的,我觉得演技太假了。但是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倍速播放的冲动,只看了三集半。但是这三集半确实让我眼里满含热泪,又有笑点,那种幽默感非常吸引我看下去。

结合嘟嘟老师讲的案例,我回想起来剧中的一个细节:张桂梅老师去参加十七大,在会上发言说:山里有一位女性家长在田里干活,被一个男性碰了下衣服,回家就自杀了。当时我就非常不理解,怎么就至于自杀呢?嘟嘟老师讲了她的经历,很短时间内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同伴在集市上被骗又哭了的事情,我才知道,原来在熟人社区,被评价是那么重要,我才能理解这个细节,(剧中张老师提到的)这位女性真是因为被评价的压力而自杀的。

还有一个细节,谷雨跟张桂梅老师在儿童之家台阶上坐着聊天,谷雨说“我的妈妈身上充满了桂花味”,张老师名字里也有一个“桂”字。所以,这部电视剧的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回味,它不是肥皂剧。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老师和谷雨 | 图片来源:网络

观众2:刚才讨论到“重男轻女”观念,我举自己的例子。我和丈夫认识很久才结婚,三十五岁左右。这个年纪在上海也属于晚婚晚育了。我爸的一句话坚定了我要出去念书、看世界的念头。我爸说,你这个年纪了,念什么书啊,可以生小孩了。我从小就特别逆反,觉得凭什么我就应该生小孩啊?我憋着一口气把雅思考出来,就出国了。

还有,小红书上经常会有帖子讲北欧国家特别富裕。但是北欧国家的当地女性,很有可能就是怀里抱着一个娃,婴儿车里推一个娃,也许肚子里还有一个娃的生活状态。我认识一个姑娘,在北欧定居,她就说,不要看这些发达国家有女权运动啊什么的,其实他们还是认为女性的职责就是生小孩儿,潜移默化地鼓励生育。

她去看妇科医生,当时医生知道了她可能用过避孕套。医生就问她,为什么要用这个呢?这样并不好。总而言之,就是劝那个姑娘要自然地接受孩子。不要迷信国外,很多国外女性也是潜移默化地受影响,觉得生育是很神圣的。我之前在日企工作,日本公司好多女生也这样。年纪轻轻,二十岁甚至十几岁的时候,就是前面抱一个娃,后面跟一个娃了。

高明:这个情况我听你讲之后才知道。也就是,他们有一套话术,让女性觉得还是得生孩子。

观众3(社区老年居民):像我们那时候刚赶上计划生育,都是很开通的,男女都一样。最主要的一点,大上海嘛,基本都差不多的。

观众4(社区老年居民):我小时候我们家就两个女孩,我爸妈觉得两个女孩就两个女孩吧,也不管,就好像没有什么男女分别差距。

观众5(社区老年居民):上海总工会一直跟大家强调的一句话是:“无论男女,都要有工作,要能够生存。”如果没有经济地位,就不可能有政治地位。现在也要认可妇女的劳动,如果女性没有工作,离婚后财产也要公平分配。我从小就是很努力学习的,因为一个女人,一定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老师接受采访剧照 | 图片来源:网络

观众6(社区老年居民):农村女孩子文化比较低,一个好的女儿要好三代,一直到好妻子,好母亲。文化程度高了,重男轻女现象也会好转。我母亲养六个小孩,谁书读得好,就可以获得继续读书的资格。

观众7(社区老年居民):我是老三届,我去农村的时候,农村里都是重男轻女的多,江南水乡,大家会觉得小姑娘读书没有必要,都希望男孩多读书。我当时也给那里宣传男女平等,也为女孩们打抱不平。男孩子休息的时候都在玩,女孩子还要纳鞋底、烧饭、养猪,很辛苦。现在社会风气变了,乡下女孩子出来的也蛮多了。

观众8:我看过这个剧的片段。我先了解的是电影版,发现网友对这部剧的评价更高。网友觉得电影宣扬了个人英雄主义,好像是张桂梅与丈夫的爱情支撑她办女高。电视剧版党性就很强。人怎么能做到这么无私呢?这个人是不是就是神呢?普通人好像做不到这么极致,但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是79年生人,来自江南农村。我也受过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我有两个女儿,而我外婆为了生一个儿子,连着生了八个女儿。当时农村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不平等呢?因为农村有地,没有儿子继承土地,在村里就无法立足。现在状况明显改善了,但并没有根本上完全改变,也只能说与之前相比有很大进步。

我母亲一直的遗憾是她没能生儿子。我叔叔家生了儿子。我母亲觉得她与我奶奶关系不好也与这个有关。直到我和我妹妹生了儿子,妈妈才长舒一口气。现在很多人想生二胎,也与经济的发展有关。所以观念的变化是与经济基础有关的,国家的扶贫政策还是很有用的。

分享主题四

关于《山花烂漫时》

带给我们的力量

刘海虹:这个剧我用一个词表示,就是“不放弃”。张桂梅、孩子们都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

张瑜:我们刚才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张桂梅之后是什么?张桂梅只能保证上大学,那么走出大山之后怎么办?这两点都很重要。我觉得教育就是激发内在的生命力。这个剧中很多女性已经沦为了四肢,她们的思想被别人支配,不以自己为中心。只有把自己过好了,照顾到更多人,把以自己为中心的圆画得更大,才有意义。如果在家庭中,女性以男人为中心、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最后也一无所得。

嘟嘟:这里有一个逻辑漏洞。“女性要以自己为中心”,但我们恰恰说张桂梅是无私的。所以我一直很反对用“无私”形容这种伟大的事。张桂梅为什么没有“私心”?她精神上得到的回报是远远超出很多人的。

张桂梅和周善群有一段对话。周善群说,如果女高没了,张桂梅也就垮了。张桂梅这时候觉得,周是最懂她的人。女高是她的精神寄托,她所有的情感和精力都围绕着女高,所以张桂梅同时也在完成一种自我救赎或自我疗愈。她的无私一方面因为她有很强的党性,另一方面她小时候被女干部影响,也在事业中成就了她自己。

刘海虹:张桂梅一直在变化,最后她非常柔软,这个是我最感动的。其实张桂梅是很浪漫的人,所以才有理想主义,这与她本人的性格有关。

平岩:这部剧就是真,实事求是。张桂梅不是一个符号,这部剧把她的思想、行动、背后的力量都讲得很清楚,这在很多以前的电视剧中都看不到。

黎慧萍:张桂梅老师是独一无二的。她办成女高,最重要的是省委副书记的帮助,过程中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我自己也试过做公益项目,我知道有多难。张老师有稳定的工作,生存没有问题。我曾经办公益机构的时候募资非常难,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拿钱垫。所以,首先要脚踏实地让自己活下去。其次,尽管现在还有很多性别不平等,但是我们作为女性,依然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我女儿不能理解为什么古代女性不能出去做生意、要裹小脚,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一起让社会变得更好。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张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场交流

观众1:各位谈到了经济、教育、女性,这些关键词都是当下的敏感话题。受教育之后,女性的困境怎么解决?除了走出大山,还要有女性的自我教育。我以前也在女校,那时候我们没有很强的性别差别感,女性的自我教育很重要。今年法国奥运会出了一个新词叫“姐妹情”,它的三色旗中的“博爱”原先的词根是兄弟情,但是现在也有词根是姐妹情的词了,这对女性也很有感召力。

我曾经做脱贫攻坚的监督工作,发现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一个男性,那么这个家和原先一样贫困;但如果失去了一个女性,这个家庭会“因婚返贫”。男性并没有发现原来一个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这么多隐性劳动。今天的这场交流活动也给我赋能了。

观众2(工友):我文化程度不高,很小就出来打工,生了两个孩子。我也觉得,我把小孩教得很好也很自豪。你们有自己的爱好,我发泄情绪的方式就是和朋友喝酒。我也没有经济能力让小孩出去培训,教小孩很痛苦,我甚至自己学习英语,辅导小孩。(现在)小孩在老家读书,因为不能在上海高考嘛。我也挺对不起孩子的。

我的孩子很自立,自己上学放学,一个人住在家里。有人问我: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生小孩?那没办法,我就是想生儿子。(这位工友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小儿子初中返回老家读书,目前成绩也很优异。她自己其实也努力学习了很多技能。)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高考出征前剧照 | 图片来源:网络

讨论结束了,但在场的每个人都意犹未尽,甚至恋恋不舍。大家依然热切地相互谈论着这部电视剧带给他们的力量,也在相聚的温暖氛围里分享着各自的生活故事。已经是下午了,但阳光依旧很灿烂,就像每位参与者脸上洋溢的笑容。高明老师说:讨论的过程有沉重的回忆,也有欢快的时刻,有一些失望,但又充满希望。关于男女不平等,关于乡村振兴摆脱穷困,关于人如何在困境中获得力量、互相带动,关于教育的根本任务……《山花烂漫时》带给人的启示或警醒太多太多。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因为特地放在了社区中心里,所以来了不同年龄阶段、各种处境下的观众,当每个人从剧情聊到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我们看到女性的无数种可能。最精彩的讨论在于,我们在《山花烂漫时》当中是应该学习张桂梅的“无私”还是应该学习张桂梅带给女孩子们的“做自己”,这两者是否矛盾?近几年,在女性群体中特别流行“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可什么是“爱自己”,它是否等于抛开一切的“利己”?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处境,“爱自己”“做自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轻重缓急面前很难用同一种标准要求所有人。

不能否认,在一段时间中,正剧、红剧很难获得较高的评分,但《山花烂漫时》让我们看到一些新的希望。我们观看、交流、评议、讨论、推荐,甚至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花烂漫时》无疑是成功的。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少会是张桂梅这样的人物,也一般不会是对生活破罐破摔的谷老三式的人物,我们和剧中很多人一样,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我们有时会怀疑张桂梅的做法是否可行,有时会同情于半途离开的老师们,有时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急状态。

因此,对我们而言,在剧里看见周局长、马县长的转变,看见谷雨、蔡桂枝等孩子们完成自己的人生课题,是有最大的教育意义,也是一次最大的教育赋能。中间状态的“大多数”如何可能、怎样进步,是这部剧的话题,也是这次活动的话题。

在交流活动最后的电视剧片段放映环节,张桂梅、周善群、马永强、谷雨和蔡桂芝他们生动鲜活的面容再次浮现,会场也仿佛充满了抑扬顿挫、十分悦耳的华坪方言。《山花烂漫时》和讨论会把我们彻底拉进了另一个大地的世界,这里有冒着热气的生命体验,有心心相印的默契,还有灵魂与灵魂之间最深刻却最矛盾的直接碰撞。很多区隔在这个难得的空间里被打破,人们互相看见、互相坦诚地倾诉,这就是《山花烂漫时》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一份礼物。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2
2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