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先生第二次率台湾省青年学子的大陆之旅,是一次引人瞩目的两岸交流活动。
至于如何去评价马英九参访团此行的意义,是比较敏感的话题,需要官方媒体来解读。
说说我个人的关注点吧。
去年,就有不少中国国民党老人向马英九发问,“为何不去广州?”
因为孙中山领导国民党从事革命运动的大本营就在广州。
如果没有广州,国民党就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广州在当年,既是国民党的政治中心,也是军事基地。
1926年的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就是从广州出发的。
4月3日,马英九在参拜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后,接着就去了黄埔军校旧址。
在参访时,马英九有一句提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他在观看军校教官合影时,问道“哪一位是周恩来”?
由于网媒配图问题,很多网友以为他是在周恩来照片前问这句话,难道马英九连周恩来都不认得?
其实他问这句话时,是在军校政治部办公室门口看教官大合照,但他找不到周恩来(周总理当时并没参加合影),所以有此一问。
历任国民党领导人,特别是黄埔系的高级将领,周恩来这个名字总会令他们“耿耿于怀”,这心病的病根来自于蒋介石。
周恩来等共产党员之所以到黄埔军校工作,是因为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也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政策的具体体现。
周恩来同志1924年从法国回国,先是担任了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不久这项工作就交给了陈延年同志,1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到黄埔军校工作。
军校校长是蒋介石。
在军校筹备阶段,就已确定孙中山为黄埔军校总理,廖仲恺为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第三把手,负责日常管理和训练任务)
政治方面先由戴季陶负责,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后接替戴季陶。
周恩来在政治部设立了三科:事务科、宣传科、组织科。将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大大提高了军校学生的革命觉悟。
周恩来对黄埔一期和二期学生都有过单独谈话,再根据学生的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蒋介石也找学生单独谈话,但他既不是为了革命,也不是为了国民党,而是在寻找愿意效忠于他个人的军校生。
这些人就被称为他的嫡系,哪怕后来蒋介石下野,无论是汪精卫还是孙科都指挥不了他们,国民党只能把蒋介石请回来。
军校政治部以及各军党代表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而政治部主任和党代表基本上都由共产党员出任,这奠定了北伐军横扫军阀的基础。
军阀打仗,为了激励士兵奋勇作战,都是采用悬赏手段。
而北伐军则不用,他们为了革命连死都不怕,还会在乎多少大洋吗?
像1926年9月5日,在攻克武昌城的战斗中,第一个从云梯登上武昌城头的敢死队队员曹渊就是典型代表,他的牺牲激励了全军士气。
蒋介石一度想放弃攻打武昌,转攻南昌。之前他为攻打武昌城,曾悬赏数千大洋奖励第一个登上城头的军人,这就是军阀手段,其实是侮辱了国民革命军。
曹渊是中共党员,黄埔一期,当时是第四军独立团第一营营长,牺牲时年仅24岁。
营长,现在听起来官不大。但在北伐时期,黄埔生能当上营长已是屈指可数,能当上团长只有个别人。四期的林彪当时只是见习排长,而且是在武昌攻克之后才到军队的。
曹渊这样的共产党员,在北伐时期还有很多。
而这些军人,就是周恩来等人培养的新生代革命军人。
黄埔军校在1924年6月16日正式开学,而招生工作在年初就已经开始。
1月,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决定将最高执行机构设立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环龙路44号),春季开始军校招生工作。
军校生由各省、各市国民党进行初步选拔,然后到上海进行笔试和面试,负责把关的主要考官就是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
第一批共招460人,经毛泽东考核的学生有蒋先云、胡宗南、陈赓等人。
黄埔军校最初建立的军队是“铁甲车队”(保卫孙中山的大本营),人员由周恩来从一期生中挑选,1924年12月在广州大沙头成立。
周恩来与蒋介石还将三千多名黄埔生编成了两个教导团,在1924年8月-10月发生的广州商团叛乱事件(买办商人武装勾结香港的英帝国主义)中,教导团在工人和农民的配合下,击溃了叛乱分子。
1925年1日,周恩来与蒋介石、何应钦、王柏龄领导了黄埔军第一次东征,当时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图谋进犯广州。
这是对周恩来指挥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三千多人怎么跟五万多人打?
在国民党的历史当中,总是说东征军如何如何神勇,但如果没有周恩来发动群众迎接革命军,没有在陈炯明后方组织农民自卫军起义,又怎么可能赢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周恩来总是身先士卒,而蒋介石是一有困难就想“罢工”。
在淡水战役中,蒋介石缺乏信心,逃出淡水城,而周恩来则率教导团增援在城中的粤军第二师直属队(叶剑英和张民达领导),激战到凌晨,终于将围城之敌打跑。
接着在棉湖战役中,陈炯明大将林虎率一万多兵力向革命军扑来,而棉湖守军只有两千多人。
蒋介石与何应钦又没了信心,炮兵连长陈诚甚至慌得一批,连炮口对准哪里都手足无措。
周恩来作为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本可以不必亲临火线,这次又是周恩来到了第一线,他一面指挥刘畴西(共产党员)率部死战林虎军队,一边让人接管陈诚炮兵连。
根据准确的情报,周恩来确定了对方指挥部位置,六炮齐发,直接炸死了敌军旅长,叶剑英则率部绕到敌后发起攻击。
旅长一死,林虎的前线部队大乱,1925年3月12日,棉湖战役结束,革命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范例。
接下来,革命军势如破竹,三月下旬攻克潮汕,将陈炯明所部四万余人赶出了广东。
就在东征军驻扎在潮汕时,六月,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发动叛乱,蒋介石、周恩来回师平叛。
在工农群众支持下,6月13日,杀回广州的东征军敉平了杨刘之乱。
但此时潮汕兵力空虚,陈炯明卷土重来,霸占东江。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各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学生军成为第一军(后来发展为蒋介石嫡系军队),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
1925年10月1日,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蒋介石为东征军总司令,周恩来为政治部总主任。
蒋介石只管军事,周恩来除了管军事,还要管宣传、后勤、运输、卫生……
二次东征最关键战斗在于能否攻克陈炯明老巢--惠州。
打惠州打了两天,蒋介石又没了信心,在军事会议上主张撤军。周恩来在会上坚决反对,他主张网开一面,只要敌人发现有逃生之路,就不会死守惠州。
果然惠州守军发现有逃生之路后,军心动摇,1925年10月14日,东征军攻下惠州,陈炯明大军在广东全线动摇。同时,南路军阀邓本殷所部也被扫平。
东征军入城惠州后第三天,周恩来与蒋介石举行了追悼牺牲将士大会,由周恩来宣读祭文,并告慰孙中山。
11月4日,东征军再克潮汕,11月5日,周恩来在潮汕代表东征军致电国民政府告捷。
11月22日,周恩来任东江行政委员,惠州、潮汕、梅县等诸县县长皆由周恩来领导。
周恩来一直工作到1926年3月初才回到广州,此时,共产党在东江地区已经打下了十分坚实的群众基础。
广东全境由国民政府控制,再无后顾之忧,这为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二次东征还有一个小故事。
攻克惠州后,蒋介石精神大振,亲自率部追击陈炯明残部,靠前指挥到排和班一级。
但在进军华阳途中,蒋介石部队遇到了敌军猛烈进攻,全军溃散,连军官也跑了。
蒋介石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只有陈赓等共产党黄埔军人还在跟着他。
蒋介石脚部受伤,想要自杀,不然,总司令被俘怎么得了。
陈赓劝他不要马上英勇就义,我背你吧。
陈赓就这样背着蒋介石在小路停停走走,走了有百余里地,才算脱险。终于等到了周恩来、何应钦派来找他的小部队。
二次东征之后,广东全境平定,蒋介石威望大涨(功劳都是他的),但蒋介石也认识到了周恩来的厉害,他认为必须将共产党员从国民党和军队中清理掉。
周恩来回广州不久,1926年3月20日就爆发了“中山舰”事件,共产党员舰长李之龙被捕(历史迷案),然后是5月的“整理党务案”,大批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党内和军队领导岗位。
蒋介石很想得到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名单,因为他们很多是不公开身份的。
蒋介石跟周恩来套近乎,要了两次名单,但都被周恩来拒绝。
周恩来一边与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斗争,一边着手为北伐进行前期工作,他在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开办了北伐政治干部训练班。
由于蒋介石想方设法将周恩来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排挤出去,1926年冬,周恩来前往上海,领导工人武装起义。
在后来的岁月当中,周恩来可以说是最熟悉国民党要人和将领的共产党人。
国民党反动派不对周恩来“耿耿于怀”是不可能的,哪怕他们在台湾讲述黄埔历史,也绕不开周恩来。
北伐战争最大成果就是打倒了北洋军阀,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这支军队成了蒋介石以军篡党的工具,同时也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最有力工具。
历史已经证明,谁在站在中国人民一边,谁就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谁与中国人民对着干,谁就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中。
1949年蒋介石率军败退台湾,古老的中国才迎来了新生,中国人民才得以翻身解放。
台湾地区政治人物在参访大陆,回望历史之时,不要还抱着“优势在我”的心态。
要放眼未来,认清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