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宋鸿兵先生关于货币战争的两部书,注意到关于这两部书的争论,觉得应该说点什麽。
第一次接触美国投资银行历史大约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时,金立群夫妇等翻译的《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刚刚出版。有幸得到他们夫妇亲笔签名的赠书,倍觉珍惜,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细读了两遍。这部书让我对美国金融发展史有了粗略的印象。此后,到美国短期学习,并访问了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局和联交所,对美国的财政金融状况有了概括的了解。不过,那些印象和了解仍然是肤浅的。后来,到香港工作,亲身经历了九七金融风暴,才对美国金融资本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阅读《货币战争》时,有诸多的共鸣。
老实说,从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战争》稍欠严谨并略显粗糙。不过,即便如此,《货币战争》仍然给我巨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这部书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货币战争》与《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迥然不同。前者,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问题,并试图解答问题。宋鸿兵先生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敏锐地发现了问题,他还能提出一套解释问题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否合理可以继续争论。但是,至少有人发现了问题,并试图用自己的逻辑解释问题。这并不容易。况且,宋先生的贡献不止于发现问题和解释问题。
我将宋鸿兵的贡献概括为三点:
第一,他敲响了警钟。
宋先生有点像电影《地道战》里的高老忠。高老忠在鬼子进村前,敲响了村口的警钟,唤醒了熟睡的村民,为村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村民得以生存和抗战。《货币战争》一书,提醒中国人注意无形的金融边疆,并开始警觉金融边疆已经响起了的马蹄声。这是宋先生最重要的贡献。
第二,他进行了金融知识普及。
宋先生将高深和枯燥的金融知识变成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而且是普通知识分子可以理解的故事。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带着好奇心阅读了《货币战争》。无论你是否同意宋鸿兵的观点,你至少开始了解金融了,你至少开始关注金融了,你至少开始关注你的资产性收益了,这是很了不起的贡献。
第三,他跨越了中国学术垄断的高墙。
宋先生是一个越墙者。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在中国,一个非主流、非官方、非买办的普通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多少话语权。宋先生用一部书,直接跨越了中国学术垄断的高墙。这让诸多“学术名人”感到不快。却鼓舞了许许多多的普通学子。中国出现了更多的普通人的声音。作为一个成功的越墙者,作为一种模式的建立者,宋先生是很了不起的。
至于宋鸿兵先生的逻辑和一些具体建议,我并不完全赞同。比如说,宋先生可能过于重视金融对于经济的影响,我倒是觉得现代金融不过是财政的工具和表象。我曾经着文《伤于财政毁于金融》,就是这个意思。又比如说,宋先生关于购买黄金的建议,或许,国家购买一定量的黄金是正确的。但是,建议老百姓购买黄金是欠妥的,那将会沉淀社会资本,进一步削弱内需,对中国的经济大局不利。中国十三亿人口,多数人仅仅温饱而已,他们是买不起黄金的,他们只能依赖法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不能接受人民币崩溃的。所以,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是完善人民币,而非此刻提供替代方案。此外,宋先生可能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没有必要任职于任何金融机构了。宋先生是可以有更大贡献的。
尽管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宋鸿兵先生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宋先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引发了国人关于中国金融边疆的思考。这是最珍贵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还有一道无形的金融边疆,这道无形的高边疆几乎无人驻防,而金融侵略者的铁蹄可能就要踏过山海关了。我们希望,宋先生以及更多的人,能够超越私人和机构的策略选择,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用他们天才的悟性和卓越的才华,建立起强大的中国金融力量。中国不被剪羊毛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再继续做绵羊。
最后,笔者用拙着《人民币的信用基础》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全文:“我必须向刘军洛、宋鸿兵以及许多矗立在冰峰上的士兵致以敬意。在人民币面临危机的时刻,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执戟站立在雪线之上。他们不是为利益而坚持着。细节变得不重要了。关键是他们看到了,他们说了,他们站到了祖国的身旁。他们不是学者。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觉者和知者。他们在大家熟睡的时候执戟站立着。诸神知道,在没有人迹的高边疆,仍然有中国的士兵,他们执戟肃然站立。这就够了。在清冷孤寂之中,仍有中国人坚守信念。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