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中国危局》--21世纪的谏言书

作者:黄树东   来源:江南app网址   

中国危局》—21世纪的谏言书

黄树东

////本文是《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有人简称《中国危局》)一书的后记。新增加了读者导言,并略有增删。////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兴衰相替,环环相因。人类历史到了21世纪出现了几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在自身规律的推动下出现了历史性拐点。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阅尽兴废,相存不绝。我们曾经把握住历史提供的机会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过去。我们的民族怎样才能在今天再次把握历史提供的机会,顺势而博,调整战略,减少损失,再造辉煌,实现崛起?这是每一个赤城的华夏子民都关心的问题。

一.高举独立自主的旗帜。

阅读导言: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大国博弈的历史表明,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没有经济战略的独立,就没有国家对外战略的独立。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经济主导权的民族,也就在同样的程度上失去了捍卫自身战略利益的主导权。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独立或经济利益,被世界市场尤其是主要战略博弈者所控制的时候,“韬光养晦”将从自主的策略选择,变成不得不为之的战略归宿,在许多情况下,无法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的方式来伸张和捍卫自己的利益。这是国家博弈的逻辑。在二战以后的当代经济历史上,有一些失去了经济独立的国家,在国家博弈中,不得不吞下损害国家利益的苦果,进而从雄心勃勃的挑战者,沦为长期衰退的二流跟班。中国要站在人类历史的肩上,吸取别人的教训。对外经济战略,必须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经济战略必须服从国家的总体战略。中国经济一定要妥善处理,融入世界和独立自主的关系。融入世界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经济独立是美国第一人财政部长,为美国制定的经济战略。美国是在经济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上保护主义,走向权力的金字塔的。

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每个民族崛起的不二法门。是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是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经济体系,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关于地区,阶层,产业平衡的思想,透彻的指明了经济体系的完整和平衡,与经济独立的关系。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里,没有经济体系的完整就没有经济的独立;而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主!民族产业的肢离破碎,外国资本的掠夺式竞争是毛泽东要取消的对象。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还体现在他藐视困难的崇高和浪漫。“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和民族无比自信的人,才有这种自信和自豪。这种自信和自豪就是走自己的路敢于创新。这种自信和自豪开创了中国最繁忙的创新时代。没有这种自信就没有今天支撑起中国安全的那些关键技术。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里,没有自曝,自欺,和自弃。没有盲目崇拜别人,没有寄希望于他人。战略家的毛泽东知道,寄望于人,最后就是受制于人。

国际交往要有精确的成本风险计算。全球化和融入世界究竟带给了中国什么?全球化不是历史的必然。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灾难,就是经济依赖。

中国要改变出口导向,不能走金融全球化的道路。中国的崛起,不能走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财富输出的道路。

全球化正在全面抑制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有些人认为全球化是将世界经济,社会,政治整合在一起,扩散和转播现代化。然而,1)世界贸易组织和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和技术封锁,实施对技术的控制;2)迫使中国放弃高科技产业的保护,对高科技产业实施零关税,打击中国内部的高科技产业;3)通过干预中国产业政策的方式,遏制中国自我创新的能力。WAPI就是一例。我们对外开放战略支点曾经是:通过开放而获得先进技术。过去有些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开放,没有通过开放而获得先进技术。然而,残酷的国家博弈现实是,全球化已经不仅不能带给中国技术,反而遏制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世贸框架下,全球化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的途径,而是持续落后的原因。

全球化的目的对外开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出口导向?是为了增加美元储备?是为了发挥落后产业的优势?全球化导致中国经济依赖别人的市场,几乎高达2万亿美元的国民储备以美元或美国其他虚拟资产的形式掌握在美国手中。而我们自己却面临内部发展严重抑制的困境。全球化的导致中国的贫困。全球化导致中国产业的扁平化,低端分工。中国需不需要这种全球化?

在对付经济危机的今天,中国应当坚决反对保护主义。

但是就中国崛起的长远战略选择而言,中国的现代化呼唤保护主义。贸易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贸易战略必须服从国家安全。

有人认为在保护主义政策下建立的产业无法经受国际竞争的检验。这是一种误解。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历史。历史上的强权都是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英国和美国。尤其是美国在内战以后,实施了高达49%以上的关税保护。当时欧洲的许多经济学家许多政治家,对美国进行论调相似的指责。这些指责有些源于天真,有些是不怀好意。然而历史在美国一方,不在那些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和不怀好意的人手中。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美国,不仅经受住了国际竞争的检验,还在这种竞争中登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全球化卷走了拉美奇迹,全球化让日本进入漫长的停止,全球化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全球化究竟催生了那一个经济强权?全球化30年了。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到现在,也已经24年了。其间还包括普京挽狂澜于既倒的8年,俄罗斯综合实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24年!斯大林用了不到24年时间,将前苏联建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为最终打败希特勒提供的物质基础。发展道路的优劣自有历史评论。一部分人由于信仰和利益原因,可以暂时打扮历史,但是历史终究会抹去那些涂在她身上的伪装。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自己。全球化认为,中国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企业,无法承受国际竞争。他们的逻辑里有一个暗含的前提,那就是:中国国内的竞争不是有效的竞争。国内竞争低于国际竞争。他们必须回答,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产生有效的竞争,不能通过国内竞争在几十年中培育起强大的现代工业。是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连西方的竞争也比中国有效。其实这种自卑自弃的观点,本来就不能理解中华民族要抢占现代化高峰的雄心壮志。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圆,西方的竞争不比中国有效。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基本的逻辑挑战。全球化认为,中国高端产业弱小,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所以不能实行保护主义,只能走开放的道路。正是因为产业弱小才需要保护。明知弱小而不保护,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如果通过保护主义,中国不能发展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难道门户开放就可以?他们的逻辑里有一个荒谬的前提。他们一方面认为,保护主义不能发展起中国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在国际资本的残酷打击下能够建立起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保护不能发展,而备受摧残还能成功?其实他们的真正用心,是中国必须放弃现代化进程,放弃培养新型产业。如果,中国不保护高科技产业,中国在高科技方面只能依赖强权。全球化把本来简单的道理弄得很复杂。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中国在某些现代产业里还相当落后,所以才需要保护。因为弱小,才需要保护。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中国。全球化认为,中国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技术,无法承受国际竞争。这种逻辑认为竞争就是一切。他们认为,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无法承受国际竞争,所以中国不能通过保护主义发展现代产业。这是竞争就是一切的逻辑。似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接受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指出,竞争不是目的,竞争不是一切。中国发展现代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国际竞争,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中国人民自身的需要,为了中国经济的独立和完整。在国家博弈中,在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我们需要有选择的竞争。任何竞争必须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必须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益的竞争我们介入,无益的甚至有害的竞争我们保护。中华民族介入国际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崛起。所有的国际竞争必须符合中国的利益。有如战场博弈,不打对自己不利的仗。有位伟人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国家博弈和国际竞争,呼唤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我们要坚决把国际竞争从神龛上拉下来。神圣的不是教条主义的国际竞争,神圣的是国家利益。

与保护主义相应的是出口导向。中国经济是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福利,还是某些海外市场的福利。经济增长是为了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还是海外某些市场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霸权,就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战略上的。

保护主义呼唤公平。有人也许要指出,没有全球化,中国几乎相当于GDP40%的出口将失去市场,中国将出现生产过剩。所谓生产过剩,是相对于需求而言。而需要决定于分配。中国有13亿人口,广阔的国内市场。只要中国解决了贫富悬殊问题,中国的不断增长的甚至勃发的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增长的就业,不断增长的工资,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公平措施将会为中国创造出无穷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高额的利润。

公平带来高利润。公平和效益是一致的。

没有坚决的意志是不可能走保护主义的道路的。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一个差别就是要一切要自己做起,要走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产业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每一个产业都要一个一个建立,每一项技术都要一个一个攻克。这是一条比寄希望与买技术,仅仅追求GDP一个数量指标要艰难得多的道路。用非经济学语言讲,自由贸易如同做生意,而保护主义下发展经济如同创业。做生意在许多时候是一条比创业更容易更迅速至富的道路。所以,在保护主义下从事现代化建设时,一个国家最常用的词汇是攻关,创业,攀登,是苦战;而一旦走上自由贸易追求单一经济指标的道路上时,人们的口头语是学习,引进,接轨,是发财。为什么?保护主义下自主的追求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有些经济观点错误的认为,买技术引进技术能更迅速的缩短技术差距。但是,在强权的经济战略里面,自由贸易,技术涉及到国家安全,技术设计到知识产权。

你有想通过买而实现崛起的自由,别人有不卖给你的自由。实施自由贸易走出去的战略的最后结果就是经济在低水平上增长。

全球化或美国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希望将全球化作为崛起跳板的民族,必须防止别人从你脚下抽走这个跳板。

全球化是一场经济战争。中国要竖起保护主义的万里长城。

二.高举现代化的旗帜

阅读提要:现代化是比GDP丰富的历史进程。GDP增长,可以通过“非现代化”进程,通过追求虚拟增长,通过财富的大规模流失而实现,通过扩大贫富悬殊而实现,在短期内甚至可以通过推动资产泡沫的方式来实现。简单的追求GDP增长,还有可能将现代化退化为“美国化”,将中国的崛起进程,变成抄袭美国模式的进程。GDP是一个国民收入的会计概念。单纯的追求GDP可能将一个民族引导到单纯追求会计效益,而忽视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陷阱里。单纯追求GDP可能导致一个民族走向不计社会经济和政治成本,单纯追求GDP会计数量增长的模式。结果越增长,社会经济政治矛盾越多,增长的可持续性越小。

一个民族经济崛起的核心是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国家的战略安全,没有国家的独立。但是经济崛起不等同于GDP的提高。迅速增长的GDP可能建立在牺牲经济独立的基础上。

第一.GDP不能等同于经济现代化。GDP是一个数量概念,一个核算概念。同样的GDP下面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样的GDP反应的可能是不同的经济实力,同样的GDP反应的是不同的技术水平。例如,根据经济合作开发中心的估计,中国的人均GDP在公元1300年大约为600美元(p29),相当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收入。难道这两个相近的数字,代表的是相似的经济体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GDP这个数量概念有时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GDP数量扩张甚至不一定代表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GDP相当高而非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主要用GDP来衡量。单纯追求GDP甚至不一定符合国家利益。以美国同日本的高科技战争为例,80年代中期,日本晶片在价格和质量上都甚于美国。从单纯的GDP,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角度看,美国应当采用日本的晶片。但是,美国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日本发起了一场高科技战争,全面摧毁了日本在这一核心战略产业里的挑战。

第二.追求GDP和追求现代化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通过现代化进程而实现的GDP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增长。中华民族必须依靠现代化而崛起。现代化必然带来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也可能伴随现代化竞争。然而GDP的增长并不一定必然带来现代化。有时候,二者是矛盾的。GDP的增长有可能通过依靠低端产业的扩张而实现;有可能导致虚拟增长和发展抑制;有可能导致对海外市场的极端依赖,导致财富的大量流失。有时候,高速增长的GDP可能是建立在“去现代化”的基础上的。70年代以来,有些发展中国家高速的GDP增长,是通过把越来越多的经济在资源投放在符合国际分工的低技术产业上实现的(去现代化);甚至是通过大规模摧毁业已建立的工业体系而实现的(去现代化)。所以,GDP的增长开启的并不必然就是现代化进程。有时候GDP的增长可能导致产业的扁平化并存,有可能导致高端技术创新的抑制,有可能导致民族产业的支离破碎。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还可能导致对教育和公共事业的支出的抑制。GDP的增长有可能通过加入国际分工,通过发挥劣势而获得。总之,为了追逐GDP一个民族可能走向简单的数量扩张的道路;为了追求GDP一个民族可能走低端发展的道路;为了追求GDP一个民族可能走上重商的道路,导致产业层次下降,产业链条不全。为了追求GDP一个民族可能走上资源和财富输出的道路。未来追求GDP,一个民族可以走向“去现代化”道路。

假如GDP的增长建立在对海外市场的依赖上,建立在去现代化上,这种GDP的增长不是可持续的增长。

GDP有低质量和高质量之分。低质量的GDP托不起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只有现代化才能带来高质量的GDP。

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和单纯的数量扩张的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现代化。

第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一部比GDP的增长丰富的多的历史过程。世界上有许多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有些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化就是美国化。现代化的定义必须符合中华民族崛起的需要。中国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崛起的历史要求。现代化的道路,要求中国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要求中国迅速在主要的产业化技术上实现创新和独立。现代化的中国既不依赖海外市场,也不依赖别人的技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1949年开始,已有60年历史。60年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物质基础,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量增长不是发展,也无法取代发展。

三.高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旗帜。

阅读提要: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以来,不公正在许多人的教科书里,第一次不加掩饰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似乎扩大不公平,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而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种理论,将公平和发展对立起来,将公平和效益对立起来。它们认为,世界上的弱势群体,弱小民族,和弱小国家必须为自己的弱小承担100%的责任,必须为效益低下负责任。一种以扩大不公平,甚至是以不公平为支点的经济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泛滥。这种体制为了提高竞争,忽视结果公正,而强调“程序公正”。但是,“程序公正”并不等同于“公正的程序”。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精英集团开始大规模的通过垄断或控制程序而达到“体制寻租”的目的。全球化就是“美元体制寻租”的体系。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某种公平体制的倒塌的同时,中下层人民被全面的排斥在“程序”之外。这种追求不公平的经济模式,最终导致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被证明是真正低效益的体制。中国要坚决抵制这种旨在扩大不公平的体制。稍稍懂得经济学常识和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公正带来持续的效益。

新自由主义把公正仍在地上的同时,也把弱小国家和弱势群体仍在地上。我们要把这面旗帜捡起了,让它高高飘扬。不公正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扩大不公正不是历史的创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新自由主义的危机表明,扩大不公正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人指出中国要继承人类的共同遗产。公正同样是几千年人类思想的重要遗产。新自由主义无法垄断对人类遗产地定义。新自由主义没有权力要求人类只继承那些符合符合新自由主义有色眼镜的遗产。

将公平同无效益联系起来,将不公平同高效益联系起来,是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假定。但是这是一个欺骗历史的假定。全球化体系是一个不公正的体系。国际经济体系中财富的逆向流动,金融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低效率非均衡有危机倾向的体系。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这两个历史命题是虚假的命题。那个命题是,政府干预既不自由也无效益。那个命题忽视了,没有政府的恰当干预大多数人更不自由,经济更无效益。据IMF估计,这次金融危机,全世界的损失将达4.1万多亿,而美国高达2.1万亿。难道这是效益?不受控制的金融资本必然走向繁荣—破裂的周期性危机。这种危机打破了多少民族崛起的梦想,损失了多少资源。难道这不是浪费?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大贫富悬殊,甚至把扩大贫富悬殊当成推动效益的手段。多少人因此而无法受到正常的教育,多少人因此而无法享有卫生资源。从宏观的角度讲这难道不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难道不是低效益?全球化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被大量循环到美国,包括中国2万亿左右的国民储备,成为虚拟资本,没有转化为中国的生产能力,对中国而言是高效益?世界范围内,富有阶层的奢靡和贫困阶层的困苦并存,难道不是低效益?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金字塔顶部的人享有大多数社会财富,这就是高效益?

从单纯的经济效益来看,几千万熟练工人下岗或被迫提前退休,难道不是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巨大的低效益?业已建成的工业体系的大规模解体,业已建成的工业基地的大规模的萎缩,很难被解释成高效益。即使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那些“正统”的经济学,也会指出这二者是对一个国家潜在经济产出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巨大抑制。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下阶层被边缘化,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和抑制。即使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这也是低效益。

对中国广大的企业而言,不公平也是效益低下的根源。不公平导致中下阶层收入相对减少或萎缩,导致总需求的萎缩。总需求的萎缩导致企业面临市场萎缩,盈利下降,和效益下降的压力。

反过来,斯大林在二十几年内把前苏联建设成工业强国不是效益?毛泽东同样在二十几年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中国建设成完整的经济和工业体系,不是效益?

我们曾经分析指出,新自由主义把人类关于公平的争论转化为对自由和效益的争论,进而指责政府干预,公有制是不自由和低效率的根源,甚至认为公平本身是效益低下的根源。在新自由主义看来,扩大差距,扩大不公平就是效益。所以,世界范围内,新自由主义的改革都是以扩大不公平打破公平为出发点。新自由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打破基本的公平竟然公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里根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放弃对弱势阶层的关怀。撒切尔夫人说“没有社会,只有个人”。历史的倒退成了先进。推动历史倒退的人被推上了祭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则受到百般攻击。在有些人的眼中,劳动者似乎成了必须用贫困来鞭打的动物。否则就没有效益。

新自由主义不仅偷换关于公平的争论,而且还用会计效益偷换经济效益。新自由主义没有效益!金融资本主义的繁荣-破裂的周期性表明,新自由主义没有效益。新自由主义圣经不是为大多数人写的。市场经济和新自由主义的所谓自由是资本的自由,所谓的效益是资本的效益。效益有许多层次:会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新自由主义在攻击公有制和政府干预的时候,混淆了这些效益的界限,甚至干脆用会计效益取代一切。资本追求的是会计效益。假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带来会计效益,对资本而言是低效益。资本追求的是盈利,而所谓盈利是一种会计估价。盈利并不代表经济效益。了解经济运作和企业运作的人都知道,盈利和经济价值不是一回事。以金融资本为例,在泡沫时期,金融资本拥有大量的非流动性资产。这些资产以模型定价,这个模型依赖一定的内在回报率为假设。这样获得的会计利润完全不等同于经济利润。正是因为资本追求会计利润,美国才会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出现会计作假的问题。

这种会计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差别在美国最近对会计规则的改变上可以反映出来。按过去的规定,许多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必须按市场价格定价。在美国金融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的低流动性资产的几乎没有市场,或者市场价格非常低。比如1元只能买20美分。这种按市场价格定价,导致许多金融机构资产减值,出现亏损,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在美国国会的压力下,美国改变了这个规则。这类资产可以用管理层的未来现金流来估价来估计。有些大金融机构在一季度的报表中,因此而记录了20多亿美元的收益。该企业的经济价值没变,然而会计价值增加了。为什么资本追求的是会计价值?所谓利润,成本等都是会计估计。

至于在合法的范围内操纵会计程序,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新自由主义过分强调会计价值而忽视经济价值,加剧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比如一个企业生产了100元钱的产品,盈利10元。同一个企业,同样生产100元钱的产品,由于降低了劳动者的报酬,盈利15元。这个企业产品的经济价值不变,然而会计利润增加了。这只是会计价值和经济价值差别的另一个例子。新自由主义没有权利把会计效益和经济效益混杂在一起。过分追求会计效益最终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利润不等同于效益。新自由主义一提及效益,就讲到利润,利息等的。然而,生产有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效益标准。土地是地租,资本是利息,劳动是工资。效益就是投入和回报的关系。提高效益对土地而言是提高地租,提高效益对资本而言是提高利润,提高效益对劳动者而言是提高工资。这三者是彼此矛盾的,彼此消长的。然而,新自由主义只用地租和利润来衡量效益。而把劳动的效益,偷换成劳动生产率。新自由主义的这种歧视劳动的所谓效益观,应当废弃。劳动的效益应当和资本对等。会计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应当平衡。然而,在资本主导的经济体系里,这种平衡不可能为资本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有政府干预。没有政府干预,对劳动者而言,经济发展不带来效益,甚至导致工资停滞,甚至下降。

一座分裂的大厦不是一座能长久耸立的大厦。一个被财富撕裂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们要把被新自由主义颠覆了的历史,和天空颠覆过来。人类不能永远倒立着生存。新自由主义不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追求不公平不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一定程度的公平和效益并存,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公正不止限于追求程序的公正,而且要追求公正的程序,追求结果的公正。公正是提高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公正最终能创造出巨大的需求,从而推动效益的提高。公平和效益的平衡,将为社会的共赢创造条件。

公平的价值不能由抽象的逻辑来书写。公平的价值必须通过体制变革来实现。追求公平,要改造新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要改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革。

四.高举中国特殊性的旗帜

阅读导言: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美国化,推动的就是美国模式。世贸组织通过入世条约,迫使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采纳美国体制;IMF和世界银行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干预中迫使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接受美国模式。认为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的观点,必然要得出结论:美国模式是历史的必然。这种不分国情,不分民族特性,不顾历史条件,将美国模式当成“普世价值”的教条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应当坚决挥别美国体制,走自己的道路。

全球化不是普世价值。中国不能走全球化的道路。有些发展道路也许适合有些民族,有些发展道路也许适合有些民族的特定历史阶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适合所有民族,所有历史条件的发展道路。全球化不是,全球化主导的一体化同样不是。中国要摒弃弗里德曼给发展中国家的“金马甲”。“华盛顿共识”不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形成的共识,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共识。

五.高举中国自己的价值体系。

阅读提要:中国要走自己的道路,必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是因为美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美国捍卫自己的价值体系可为不遗余力(参考30页-34页)。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体系是建立在特定的价值体系上的。这个价值体系的崩溃,迟早会导致经济政治体制的塌陷,从而导致国家利益的巨大丧失。前苏联的例子就是这样。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民族,一个将别人的价值体系当成“普世价值”的民族,一个以别人的价值来判断评价自己历史和现实的民族,怎么可能走自己的道路。一个伟大的民族,无论有多么的开放,也不会用自己的教科书去宣扬别人的价值体系,也不会用别人的价值体系来塑造自己的后代。价值体系的核心代表的是利益。当一个民族奉行他民族的价值的时候,怎么可能真正坚持和捍卫民族的利益。

历史表明,经济战争的特点是攻心为上。而攻心的要害是价值的输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上的崛起是经济崛起的条件。文化上的崛起的核心是民族价值体系的崛起,民族主义的崛起。走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强调世界性,淡化民族性;强调全球化,谈话民族性等等是自主发展的价值障碍。世界上那些彻底走向新自由主义道路的人们,都是在别人的价值体系后面亦步亦趋。在价值体系上依附他人,必然导致心理上的萎靡,意志上得软弱,民族自尊的丧失。崛起本身是一种进取的战略。所以,照搬别人价值体系的做法与崛起战略格格不入。把别人的价值当成“普世价值”必然导致民族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在自己的历史中为自己寻求价值的坐标,来界定今天和未来的现实。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什么历史,而且美国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经济政治价值有很深的英国烙印。即使是这样,美国没有把它的发展归结为向英国价值体系学习的结果。它从自己短暂的历史中去寻求自己价值民族和国家的起源,从自己与欧洲其他民族的差异中来解释自己的价值体系。美国发展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没有加入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体制。

要提升民族的意志,要坚决抛弃自暴自弃,自我菲薄,媚外抑己,唯洋是重东西.那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崇拜自己的历史,那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为自己的价值体系而骄傲,那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成功不是因为走民族主义的道路?反过来,那一个民族能通过崇拜别人的价值和偶像而变得伟大?那一个民族能通过在价值上把自己变得渺小而变得伟大?

价值体系的另一个核心就是要创造自己的民族英雄,要崇拜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文化崛起或价值崛起的一个误区,就是用今天时尚去评价民族的英雄,甚至用他国的价值观或者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去摧毁自己民族的英雄,去宣扬他国的民族英雄。其实民族的英雄们早已不属于他们个人,他们属于全民族,这个民族在英雄身上找到了或赋予了自己的价值。他们早已作为一个民族的价值符号和崇拜对象而存在。他们体现的主要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早已不是他们个人,而是这个民族本身。民族对英雄的崇拜其实是该民族自身的崇拜。英雄作为民族的价值符号是不需要评价或再评价的。纵观世界各国,每个民族的英雄作为民族价值的代表都是崇高的,虽然作为英雄的个人都不可能逃过金无全赤的规律。英雄崇拜就是偶像崇拜。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要制造自己的偶像。一个民族在制造英雄偶像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英雄偶像像灯塔一样照耀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像丰碑一样见证着一个民族过去的伟大。有多伟大的民族就有多伟大的英雄;有多伟大的英雄就有多伟大的民族。同样有多么微不足道的民族就有多微不足道的英雄。在当今世界的强国无不以各种方式去崇拜自己的英雄偶像。在美国,你会为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庄严肃穆的记念堂而惊叹。对英雄的崇拜开始于呀呀学语学语时。在美国中小学的历史课本里充满了对自己英雄的赞扬。华盛顿,杰富迅,林肯在身前身后不是没有争议。但是,美国把历史事实的澄清留给了历史学家,而把对英雄的顶礼膜拜留给了整个民族。英雄不是历史细节的堆积,英雄崇拜不是历史考据。反观另外一个昔日强国,它的崩溃过程发轫于对自己英雄的摧毁之时。在经历了国家分裂,内忧外患,被人无情打压的时期以后,这个国家认识到,没有英雄就没有民族的自豪,不保护历史上的英雄就没有民族的未来。开始从新认识和崇拜自己的历史英雄。

六.高举大多数人的旗帜。

阅读提要:古人云: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当大多数人不再用嘴来表达不同意的时候,一个既存体系的存在就走到了尽头。中国历史上那些周而复始的大动荡,不是下层人民的自主选择,而是下层人民在被相对剥夺的干干净净时唯一出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什么?是大多数人的拥护。而大多数数人的拥护的基础,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承认。二战以后在中国大陆上的那场决定中国历史的大博弈中,失败的一方也许在开始得到了少数“精英”的同意,但是,却肯定失去了大多数人的民心。最后,不仅大多数人抛弃了它,连精英也抛弃了抛弃了它。社会主义是捍卫大多数人利益的体制和道路。捍卫大多数的利益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关键,是长期和谐的关键,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

中国要崛起,必须凝聚大多数人的意志和代表大多数人都利益。一个民族的意志崛起来自于自于全民族的意志和凝聚力。所以要用体制保障全体至少是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要坚决阻止扩大社会差距,撕裂社会,危害社会和谐,伤害民族凝聚力的东西;把收入分配的公正,社会的公正,对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放在国家安危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

假如一个国家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假如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绝对或相对的伤害,假如大多数人有绝对或相对的剥夺感或边缘化感,假少数精英群体利益压倒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假如这些都成为现实,一个国家将如何凝聚大多数人的意志来捍卫国家利益。

捍卫国家利益是人民的战争。人民战争不是空谈,不是主观愿望。只有永远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站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边,一个后起的国家才能凝聚起巨大的民族和国家意志,在危机时刻打一场捍卫国家利益的人民战争。

所以,国家内部的利益格局是关乎国家安危国家意志凝聚能力的战略领域。

http://www.ceh.com.cn/ceh/shpd/2009/11/10/55410.shtml



//www.pegstown.com/minxinsuoxiang/dushu/2013-05-02/1825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