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术:杨教授们喷在女学生头的狗血上该洗洗了
云淡水暖
挑头:
【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批评政府,上面已立案侦查。真令我啼笑皆非:政法大学的学生居然还和文化大革命时的思路一样,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这几个中国的大学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杨师群博客)
跟进夯实:
【华东政法大学里的“以言获罪”…在一所政法大学里,大学教师居然“以言获罪”,这是比荒诞派小说还要荒诞的事件。…卢雪松事件和杨师群事件的共同之处在于,学生都试图将老师塑造成“反政府”的形象,以政治方式解决学术或思想问题。学生年少无知,尚可原谅(其实已经成人,仅用年少无法解释他们的无知),有关部门则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再重蹈前车之鉴。“反右”扩大化期间,坚持司法应该独立的学者甚至被公检法机构视为反动分子,等到“文革”砸烂公检法,再来重温那些学者的言论,为时已晚。】(“文化评论家”王晓渔 《南方都市报》)
保持队形帮腔:
【如今学生告教授反革命太荒唐…,“忘记了大学本应有学术自由”,难道忘了“全民互告时代”的教训吗?】(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珠江晚报》)
至此,华东政法大学的两个女学生“告密”的恶名被“坐实”了,杨教授成为“告密”的“弱者”,加上教授们、“家”们的呐喊助威,引来对“告密者”的一片声讨之声,因为“文化评论家”们把社会上一系列的事件“诸如重庆‘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河南‘孟州书案’、陕西‘志丹短信案’、海南‘儋州歌案’、安徽‘五河短信案’、山东‘高唐网案’、辽宁‘西丰诽谤案’、四川‘通江诗案’,不胜枚举。”硬生生与杨师群教授扯在一起,杨教授顿时成了“政府不当成员”的对立面,两个女学生顿时成了“政府”的“帮凶”。
由教授们、“评论家”们、《南方都市报》们发动的这一波对两个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的讨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要不然,谁会知道华东政法大学有一位教“古汉语”,却又不讲“古汉语”,而以“批评中国传统文化、批评政府”为嗜好的“古汉语”教授杨师群呢。
可是,才过去了两三天,杨老师有点往后退了,当然,退得比较“高傲”,叫做“我其实倒希望这两个女生来找我,交流一下,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早不“希望”交流,晚不“希望”交流,非要把两个女生置于“评论家”、教授、《南方》们的口诛笔伐的火力之下后,才“希望”交流?杨老师为什么“希望”交流了呢,大概因为公安局说话了。
看一则报道:
【12月2日,新民网记者就华东政法大学两名女学生状告教授“反革命”一事向上海市公安局了解情况。警方表示,大学校园内的日常保卫事务都是由学校属地所在的市公安局文保分局负责,但是经过了解,有关公安部门尚未接到过类似的报案。】
这下,杨教授的依据和言之凿凿“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批评政府,上面已立案侦查。”就有问题了,公安局说“尚未接到过类似的报案”,没有“报案”哪里来的“立案”?这样一来,是“被领导叫去谈话”的“领导”在说假话,还是杨教授添油加醋地说假话呢?
于是,杨教授开始留后路了,帮闲的还是《南方都市报》,12月5日登了一个专访“希望两女生再来找我交流”,其中有两段对话很值得玩味:
【南都:你还记得那堂课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杨师群:记不得,我讲课的时候喜欢结合课本内容,随性发挥。…讲到传统文化的时候,会说几句针砭时弊的话。如果连这样也要追究,也太可悲了。一个大学教授,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
【12月3日,杨师群在结束了一堂课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谈了自己崇尚独立思考、不肯照本宣科的教学风格,并坦诚这确实会让部分刚离开中学迈入大学的学生不适应。但他认为,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无不妥。他说他不排除自己搞错了,并非那两个女生告了自己的可能性。】
奇了怪了,一个言之凿凿地说学生“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居然会“记不得”那节关键的课时中自己说了什么,自己都不知所云,那么,如果真的被“立案”了,真的被询问了,杨老师恐怕也是一问三不知了吧?如果杨老师真的属于上课的内容“说过就忘”的类型,可以想见其教学风格的随意性了吧,但杨老师有“记得”自己“喜欢结合课本内容,随性发挥”,那么,那节课的“课本内容”该记得吧,按图索骥,如何“借题发挥”的也有线索了吧?
最妙的是,来了句“他说他不排除自己搞错了,并非那两个女生告了自己的可能性。”,是不是说,杨教授也“不排除”自己因为“错误”、或者为了某种目的、或者因为某种心理,在博客上借题发挥,胡乱开炮呢?杨教授和《南方都市报》这一种模模糊糊的说法,不过是想留一条宽松一些的后路,以便日后“检讨错误”。
可是,杨教授始作俑的所谓“告密”事件,在事实不清,公安局否认,杨教授“不记得”的背景下,被炒得纷纷扬扬,“评论家”们、教授们纷纷出来借题发挥,“文革”呀、“红卫兵”呀、“学术自由”呀…,就是没有为两位女同学着想过,她们以后怎样走出杨教授导演的“大批判”闹剧?如果杨教授“不排除”错了,那岂不是含狗血而喷人?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我们的儿童和少年的头颅上,洗去喷来的狗血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