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云淡水暖:校园杀人——美国媒体的“客观公正”与“跟洋风”

作者:云淡水暖 来源:江南app网址

校园杀人:美国媒体的“客观公正”与“跟洋风”

云淡水暖

  今天(4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枪击惨案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事件。美个别媒体在事实未经查明之前发表不负责任的报道,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是十分错误的做法。我们已要求有关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对这一点,草民印象深刻,记得前一天香港电视台是比较快地报道这件事情的,其中就多次提到,有美国报纸说凶手是“26岁的2006年赴美的中国上海留学生”,有鼻子有眼,好像言之凿凿,现在才知道,始作俑者是美国《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者麦克•斯尼德。

  好在香港电视台留了一个心眼,同时说出了另外两种声音,一是说美国警方未能证实凶手的身份,只是确认为亚裔,因为自杀的凶手面部被枪击缺损,其身上没有任何证件,并不能确认死者身份,二就是中国驻当地领事馆反复证实,在事件中,就读、就业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数百名中国人“无一伤亡”,这一点,可能是领事馆根据掌握的该校中国人名单逐一联络的结果。但媒体们来了一句,凶手“不是该校学生”。

  当时,草民就感觉到有点问题,中国驻美机构核实说在该校的中国人“无一伤亡”,而《芝加哥太阳报》第一时间报道凶手是“中国人”,并且,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女友约会外人”引发争吵,凶手枪杀了女友和来劝解的职员,草民当时就生疑,既然凶手是“中国人”,被枪杀者是其“女友”,而这位“女友”住在该校学生宿舍,应该是该校学生,如果该“中国人”的女友也是“中国人”,那么至少有一名该校的“中国人”伤亡,但没有,除非那女友“碰巧”不是“中国人”,始终有个悬疑摆在这里。

  《芝加哥太阳报》的麦克•斯尼德先生凭什么案件一开始就断定是“2006年从上海赴美留学的中国26岁留学生”犯案?实在是一种比猜谜还要“娱乐”的新闻风格,如果用一个中性的称呼,比如“亚裔”,或者进一步缩小为“东亚裔”,尚可以接受,但一口咬定是“中国人”,连入境美国时间、中国国内籍贯这样的细节都“搞清楚”了,就加强了该报道的“真实感”,开始严重误导公众和舆论了。

  草民以为,既然麦克•斯尼德先生如此“快速”地“确认”了“中国人”的身份,其必定有自己的渠道查询到一些在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个人资料,但每年进入美国的亚裔、东亚裔留学生成千上万,包括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第一时间抓住麦克•斯尼德先生“眼球”的,却是“2006年从上海赴美留学的中国26岁留学生”,或者说麦克•斯尼德先生压根儿就没往其它国家的留学生身上想,而是一动笔就“直奔主题”而来,这个主题就是“中国人”。

  草民以为,只有内心对中国的一切,政治制度、经济架构、军事力量乃至于中国民众涂抹了一层固定的颜色的人,才会有如此偏执、片面、迅速的反应,而这种颜色,通常就被称为“意识形态”,有人吹嘘说,在美国这种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度里,新闻报道呈现出高度的“客观、公正”,不会为“外力”所左右,新闻监督是“保证”美国社会“公正”的一大支柱,但是,在意识形态这个顽固的“内力”影响下,这种“客观、公正”起码打了一个大折扣,起码对中国、中国人是这样的。根据现在的报道,这位凶手两岁就移民美国,可以说算是地道的“美国人”(美国是移民国家),《芝加哥太阳报》的大主笔是不是应该出来圆说一下呢。

  另外,国内有的媒体也犯了一种毛病,就是“跟洋风”,美国人一开口胡说,英国人、澳洲人、包括新加坡人就起哄,而国内的众多媒体也不客观起来,随便一搜索,就得到诸多例证,比如,《江淮晨报》“这名24岁的中国男子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客机抵达旧金山,他的签证是在上海签发的。警方称他不是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学生。”,比如《南京日报》“该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但警方称他不是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学生。他于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从上海出发,在旧金山入境。”

  美国人的“客观公正”可疑,中国媒体的“跟洋风”可叹。



//www.pegstown.com/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681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