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查建英女士有没有“反应过度”?

作者:李定凯 来源:江南app网址

 查建英女士有没有“反应过度”?  

李定凯 2009.4.6  

最近出了一本书,叫《中国不高兴》,引起轰动,不仅中国人议论纷纷,外国人也很关注。  4月1日 的《参考消息》上就登了整版的报导,有《凤凰卫视》的时政评论员 邱震海 先生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写的文章,有香港《南华早报》上的评论,也有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闻周刊》、英国《泰晤士报》网站上的文章。这些文章作者对《中国不高兴》的观感,一言以蔽之:缺乏“理性精神”,“充满民族主义色彩”。  

听说这本书卖得很火,发行不到两个月,已经数次印刷,销售几十万册,成了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受到这种气氛感染,我也到书店买了一本,想有空时一点点翻阅。全书34万字,由五位作者分篇写成,都是用中青年思想者特有的语言进行表达,字又小,我一时哪能读完?不过翻一遍目录,看过几篇文章,我的脑子里也产生起不少共鸣。印象是,这本书虽不是什么“经典学术巨著”,却也说了一些我也早就想说的话。大概正因为起了“代言”的作用,就受到了被代言者的喝彩。  

闲话少说,言归正题。我家的电视能收《凤凰卫视》的节目,今天打开一看,正值窦文涛邀请《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 宋晓军 先生和窦文涛节目的常客 查建英 女士做嘉宾“锵锵三人行”,就《中国不高兴》进行“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对话。顺便摘录几句“百度百科”中对 查 女士的介绍:“1978年至198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87年回国,90年代返回美国。2003获美国古根海姆写作基金,再回中国。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如此的非凡履历,算是一位女界精英了。“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的风格就是似无主题,又有主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寓教于乐”,再加上时间只有30分钟,中间还要插播广告,所以从一次“锵锵”中要想听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不容易。不过要是多听窦文涛锵锵几次,“润物细无声”,也能听出一点门道来。从今天的“锵锵”中,我听到 查建英 女士对《中国不高兴》的评价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炒作”和“反应过度”。  

 查 女士说,这本书里讲的内容并不新鲜,大家都听说过,不过这本书的包装炒作实在是高。她还打了个比方:她家旁边的街上有许多小饭馆,经营的物色其实差不多,唯独有一家创意新颖,对他们卖的驴肉火烧专门写了一副很能挑动食客胃口和欲望的对联,意指《中国不高兴》里的内瓤儿也不过就是普普通通的“驴肉火烧加驴肉汤”而已,绝谈不上名贵。 查 女士在《凤凰卫视》出镜时,从来都是这一副精英派头,可能与她时常挂在口头的“在美国住过十几年”有关。  

 查 女士对 宋 先生说,你们对什么中国人给美国人“打工”,处在“产业低端”这些事“反应过度”了。 查 女士讲起美国来向来很平和,但是一旦遇到有人对美国搞什么“民族主义”,那她就平和不了了。她说,看了《中国不高兴》以后,身体里的“气场”马上就不对劲了。我理解她那个感觉,接近于“肺都快要气炸了”吧。不然,她何以立即就去了一个游泳池,钻进水里,什么也不想,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得岸来才觉得脑子清楚一点,“气场”好一些了呢?既然《中国不高兴》就是写了一些像“驴肉火烧”那样毫不稀罕的破事, 查 女士何必气成那样呢?显然是“反应过度”了!是对书的包装炒作,还是对书的内容反应过度?  

在锵锵中 查 女士还有一个反应过度的例子。当谈到《中国不高兴》反映了一些“80后”们的“民族主义情绪”时, 查 女士马上气又来了。她说,“80后”们知道什么呀?前30年的事儿都没人跟他们讲了,那个时候多苦啊。 宋 先生想讲讲历史,把话头扯到了1840年,可 查 女士不想听,摆出一副教训的口吻:改革开放,几亿人能吃饱饭了,而且吃的还不错,容易吗?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九分之一,军费却达到了美国的五分之一,够可以了吧?难道要把钱都搭到军事上去不成?“20后”到“70后”们(我理解她是指1920年代到1970年代出生的人)都被卷入内斗了,(哪能像康、梁一样考虑国家大事呢?)显然,一部20世纪中国史,只有80年代以后的“进步”她才认可,而且是不能反思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搞社会主义,都被她概括为内斗了。那么,1949年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站起来,就可以一笔勾销?这算不算 查 女士对《中国不高兴》的反应过度?  

我从“锵锵三人行”节目里,听过几次 查 女士的心声,感觉 查 女士对毛泽东确实痛恨不浅,她对毛泽东时代的“反应过度”,丝毫不比别的自由主义精英逊色。这里原因何在?或为“阶级烙印”使然?也未可知。  



//www.pegstown.com/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1809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