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刘仰:股市与就业逆向而行

作者:刘仰 来源:江南app网址

美国股市今年3月初跌倒低点,到目前为止,股市上升了不少。以道琼斯指数来看,3月初为6500点左右,目前为8500点左右。于是,各种各样经济开始复苏的言论此起彼伏。与年初相比,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也显得更为乐观。年初时,很多人还说复苏要到2010年,或者说到2009年底,而现在一些人说,今年第三季度就会开始复苏。毫无疑问,股市让人们看到的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然而,与股市上升相反,另一个领域的数字显示,情况并没有出现好转,甚至还在进一步恶化。美国的失业率今年5月达到9.4%,为25年最高。其中,某些州的失业率达到14%,作为美国经济重镇的西部地区,一个大区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不久表示,全美国的失业率在年内将超过10%。从2007年底以来,美国的就业岗位已总计减少了600万个,按趋势分析,美国就业岗位的减少还将延续。有分析指出,美国的失业率到2010年第二季度将达到10.7%。而1948年以来,美国失业率最高曾经达到10.8%,未来美国的失业率会不会打破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记录,人们对此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
奥巴马上台后不久曾经宣布,要给全美国创造20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按照上述数字可见,奥巴马在上任一年后都难以实现这个许诺,二年能否实现也难说。但是,奥巴马上台时宣布要拯救美国经济,似乎从股市的上升中,已有所显示。这两个逆向而行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美国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表现的好坏,体现于企业的效益。这个说法有它的现实根据。经济发展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当现代经济制度几乎把全部生产资料都高度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时,作为个人,已经很难在创造财富方面产生作用。因此,社会的整体经济不得不完全依靠企业的效益。用中国古代的话说,现代经济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是一个高度兼并的制度。由于生产资料不能分散于社会个人,因此,大企业效益下降,同时个人创造财富增加的局面不可能出现。整个社会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让大企业发财。当整个经济环境恶化,大企业发财有难度的时候,实现大企业效益提高的唯一手段,只有裁员。
于是,我们就能理解,按照美国的经济模式,拯救经济就是拯救大企业,所以美国花好几千亿美元拯救最赚钱的大企业,与此同时,便伴随着大量的失业。因为,失业也是拯救大企业的办法之一,减少就业岗位是提高大企业效益的有效办法之一。老百姓几乎已经陷入无奈的被绑架的境地:如果要就业,企业负担就会加重,企业就要完蛋,结果还是要失业;如果想就业,先要保企业,于是企业要裁员,普通人只得接受失业。这就是美国通用破产命运中,工会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这种局面不是个别人造成的,也不是个别人能够改变的。
某些人说到中国的社会问题时,经常最终归结到制度,这个方法用在美国也挺合适。美国大企业与就业的关系,其实也是一个制度问题。这个制度的关键就在于,真正能够创造真实财富的生产资料,在现代西方经济制度中,几乎完全掌握在大企业手中。离开了大企业,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任何直接创富财富的能力。就业往往只是大企业效益的寄生虫,个人就业对于企业的依附性极强,个人在最基本的生活手段上,已经没有了自由。大企业垮了,所有人都完了。因此,这个制度逼迫无数人为了保护大企业而牺牲自己——接受失业,实际上就是牺牲自己保护资本家。
奥巴马纵有改变的口号,改变的决心,也难以改变这个制度。所以,美国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从刚上台时的高峰,已经跌倒56%,幸好还没有跌倒50%以下。然而,为保大企业而导致失业率持续上升,未来还将下挫奥巴马的支持率。奥巴马不可能改变这个困境,他不可能为了降低失业率而放弃力保大企业的政策。因为,除了大企业,奥巴马,或者说美国没有可以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手段。虽然前一阵美国也有人说,要发展中小企业。然而,自由经济制度使得在大企业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发展。即便中小企业有所抬头,制度不改变,中小企业很快也会被大企业吞并。因为,自由经济加上资本第一,总是必然导致生产资料高度集中。
解决大企业效益与就业岗位的矛盾,一是从制度上改变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在个人手中的现象,这显然难以做到,除非有一场革命性的理论突破和革命性的社会实践。公有制理论已经被证明,不是完全有效。二是扩张,不管是向资源扩张,还是向全球扩张,在以国家划分彼此的基础上,这个扩张以获得更多财富的方式,让少数就业者分享、受益。这就是所以蛋糕理论。蛋糕理论不考虑让每个人自己有面粉,从而让每个人自己拥有或者做蛋糕、或者做面包、或者做大饼的自由,而是要把所有面粉、鸡蛋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做一个更大的蛋糕,再由这个人来分配蛋糕,据说可以让嗷嗷待哺的老百姓分得多一点。但是,蛋糕理论为什么不让老百姓自己有能力生产面粉、生产小麦、生产鸡蛋呢?
中国向美国学的越来越多,这种局面也会越来越清晰。



//www.pegstown.com/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1727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