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首次到团组,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会说什么?
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谈了很多大问题,新发展理念有之,脱贫攻坚有之,生态环境有之……他还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小故事。
历史的镜头拉回20世纪60年代初——
彼时,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供应缺乏,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大批孤儿面临粮食不足的威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3000多名南方孤儿接到大草原。牧民们听到消息后,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蒙古式牛车),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孤儿,有的牧民甚至一下子领养了五六个孩子,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时光流转,一甲子之后,此时,习近平为何提及这一故事?
答案其实就在故事里。
当时,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多名嗷嗷待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汉族孤儿,这既是一场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民族团结,在新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数不清道不完的动人故事。
今次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提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同时,还提到了另一段历史佳话:“齐心协力建包钢”。两个故事,都是民族团结互助的生动见证。
纵观历史,无不印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在今天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因为立于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提及的故事意在提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种意识,不光这一代人要有,下一代更要有,要有文化认同,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有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唯此,中国才能走向更远更好的未来,中华民族亦然。
习近平提及的故事意在提醒: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
往昔,“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动人画卷中,草原母亲对自己的要求是“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今时,全面小康之路上,中国执政党的承诺是“一个也不能少”。
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今时往昔,时光里流淌着不变的执守——如此,“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国,中华,何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