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对外发表的第一份北极政策文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纲领性文件。
中方发表这份白皮书的时机引人关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制定北极政策是各国通常做法,在主要大国当中,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非北极国家和北极八国都发布了北极政策文件。中国现在发表白皮书“时机合适”。对外,通过明确北极事务立场和目标,中方可以更好地推动北极活动开展,促成更多国际层面合作,也有助消除国际社会一些人士对中方主张或活动或多或少的疑虑。对内,随着中国在北极活动向科研以外的其他领域扩展,除了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也纷纷参与北极活动,白皮书可以在政策层面指导和规范各方行为。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说,与过去相比,北极生态保护、航道利用、资源环境保障等问题对国际社会的协调合作能力形成更大挑战,有关国际治理机制规则如何进一步深化,不仅事关中国利益,也涉及国际社会在北极整体利益。中方系统性地提出北极政策主张、拿出中国方案,可被视为进一步推进全球治理外交努力的一部分,白皮书的发表契合了中国外交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发展,也体现了大国责任担当。
白皮书提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基于这一基本定位,中方希望自身在北极事务中发挥“不越位、不缺位”的作用。
张侠认为,“近”字的表述可谓恰如其分。与一些远离北极的国家相比,北极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中国也有很好的利用北极航道的机会,这些都表明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有充足理由为北极事务作出积极贡献、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确定“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的政策目标基础上,中方提出了参与北极事务的四项基本原则——“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其中,有关“尊重”的表述尤其受到外界关注,包括尊重北极国家在北极享有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尊重北极土著人的传统和文化,也包括尊重北极域外国家依法在北极开展活动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国际社会在北极的整体利益。
朱锋表示,“四个尊重”比较平衡、全面、客观地概括了北极治理机制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基本事实——北极国家的主权权利当然要尊重,土著人的文化、传统和权利也要保护和尊重,北极涉及全球公共领域,更会影响到未来生态环境、资源、航线、安全等重大问题,域外国家、国际社会整体利益也很重要。从“四个尊重”可以看出,中方诉求的本质是与国际社会协调合作,开发、利用和保护好北极,推动北极可持续发展。
中方还提出参与北极事务5项主要政策主张:第一,不断深化对北极的探索和认知;第二,保护北极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第三,依法合理利用北极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参与北极航道、非生物资源、渔业等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四,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和国际合作;第五,促进北极和平与稳定。政策主张中不乏一些有吸引力的合作倡议,比如愿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引起广泛关注。
张侠认为,中方政策主张相互支撑、相互关联。比如,对北极开发和保护必须建立在探索和认知基础上,当前北极观测站点相对仍较稀少,积极推动科考研究符合现实需要。通过落实这些主张,中国将为北极事务作出更多积极贡献,为北极发展和国际合作带来新机遇,在北极的朋友圈也将越来越大。
朱锋表示,可以预期,北极国际治理机制将随着中国角色的活跃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