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我国首个飞机设计室诞生记

作者:唐幼珣 罗思霖 来源:中国军网

res01_attpic_brief.jpg

我国首个飞机设计室旧址。金波供图

最近,中国空军发布的宣传片《天空之上》在网上刷屏。片中,各种我国自主研制战机翱翔蓝天的画面,引来广大网友点赞。

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航空工业刚刚起步,只有数量极少、规模很小的飞机及配件修造厂,没有能力独立设计和制造国产飞机。

“一五”计划期间,这一情况得到好转,航空工业开始从战时飞机修理向批量生产制造的阶段发展。此时,一道难题摆在科研人员面前——受限于工艺和材料技术,科研落后生产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要独立自主发展航空工业,提高中国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就必须建立独立的设计机构,自行设计飞机。”经航空工业局批准,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国营112厂成立。徐舜寿被任命为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叶正大、黄志千为副主任设计师。

设计室的创建工作举步维艰。设计团队住在招待所里,连热水都没有;初始办公场所是国营112厂技术大楼的几间办公室,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一天晚饭后,徐舜寿与工作人员散步时,无意间发现厂区里的一排小红房,房屋门前遍地落叶,墙上布满青苔,已然弃置多年。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徐舜寿当即决定将这里改造成办公室。他要求把房屋全部打通,变成大办公室,所有的制图桌都集中在这间大办公室里。徐舜寿的工作位置设在房屋一角,每当设计师遇到问题时,他马上协调解决。

设计室建立初期,大多数设计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他们中,有的大学刚刚毕业,有的才下战场,有的从国外辗转回国……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年轻队伍,真正从事过飞机研究的只有徐舜寿、黄志千和陆孝彭等人。

如何让年轻设计师快速成长,是设计室必须直面的难题。徐舜寿想方设法为年轻设计师创造学习条件。只要有来沈阳的航空领域专家,他都登门拜访,请他们来设计室授课。

徐舜寿还模仿国外航空企业,聘请国内教授作顾问,并颁发聘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设计室里每位设计师都可以向专家提问,专家可以随时答疑解惑。

当时,我国已完成歼-5飞机的研制,设计室把设计目标定为喷气式教练机。徐舜寿希望通过这型飞机的研制,既能为空军提供先进战机,又能培养出更多的飞机设计人才。

后来,这架被称为歼教-1的传奇飞机,采用两侧进气的全新设计。有人质疑,摒弃传统的机头进气设计,这种方案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徐舜寿却认为:“两侧进气便于在机头安装雷达,我们自主设计飞机要广泛吸收长处,不能‘唯米格论’。”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徐舜寿拿出一些钱,让大家上街采购资料。”说起歼教-1的研发过程,今年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记忆犹新。在大学只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的他,当时负责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为解决机身两侧进气难题,顾诵芬回北京从头学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图书馆白天学生在用,我只能晚上骑自行车去查阅资料。”顾诵芬回忆说,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甚至用硫酸纸把图描下来,自己动手“影印”。

就这样,一个个技术难题得以攻克。

1958年7月26日,歼教-1在北陵机场首飞成功。歼教-1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迈上自主研制的新台阶。

在那个艰苦年代,设计室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新中国自行制造飞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本文原载《解放军报》2021年12月3日第10版)



//www.pegstown.com/wzzx/llyd/js/2021-12-03/7263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