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期待着未来30年人民军队成长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条成长道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未来会有哪些挑战?除了现在可见的,在维护领土主权、人民利益和民族尊严时会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些现在显得“遥远”“科幻”的问题。当然,在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正反效应加速显现的时代,所谓“遥远”和“科幻”的问题,其实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比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工智能等,都有可能使未来战争发起的原因和地点、交战的方式和领域、制胜的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
气候战争
8月,特朗普声称要买下格陵兰时,全世界都在笑话他总做些没头没脑的事。对格陵兰行使主权的丹麦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主权被冒犯的愤怒。果然,特朗普碰了钉子,原定访问丹麦的行程取消,与欧洲盟友的关系由此又多了一道裂痕。但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背后,其实有着一种精明。如果从气候变化的战略影响看,特朗普可能并不是心血来潮。9月下旬,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召开,此时,人们再回忆起一个月前特朗普收购格陵兰事件,就会有些“细思极恐”之感:全球气候变暖会让北极的冰雪融化,但海上浮冰的融化不会让海平面上涨多少,真正的威胁在陆上冰盖。想象一下,一杯水里有块冰,冰融化不会让水位怎么变,但如果从外面加一块冰接着化,那可就变得多了——格陵兰陆上存冰285万立方千米,有人估计,要是这些冰全化掉,世界海平面要上升7米,多少沿海繁华城市就此成为沼泽,美丽岛国荡然无存。如果美国控制了格陵兰,那就等于拥有了挟制岛国和各国沿海地区的秘密武器,而且一旦北极航道因冰雪融化而开通,格陵兰又能控扼要道。
特朗普再次证明了他虽然看着鲁莽,但却藏着一种老谋深算的精明。美国上层对科学家们的说教和环保人士的折腾虽看似冷淡,但他们深知气候变化将是未来一个重要战场。一年多以来,美军评估气候变化对作战单位的影响,抽检了79个基地和军事设施。2019年1月,美军发布报告称,有53个基地反复遭受洪灾,43个遭遇过旱灾,36个遭遇火灾危险。而且,在估计气候继续恶化的情况下,假如海平面上升3英尺,美军将有1 28个基地面临威胁,许多低海拔地区的美军基地未来几年内就会被淹没。这个不难想象,人们所熟知的关岛、冲绳、夏威夷、迪戈加西亚美军基地等等,不都是在大海环绕之中吗?其他那些在近岸沿海部署的基地,也是在劫难逃。因此,未来几十年大国军事部署,必然要随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增多而大幅改变,将诱发出很多博弈甚至冲突。
此外,气候变化还将对军事活动带来很多影响。首先,许多地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强弱关系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移诱发冲突危险。其次,气候变化改变战略要道,导致各国争夺关键能源,增加了战争危险。再次,各国为提前布局及应对相关变化,在制订规则和履行国际义务方面互相出招,争斗其实已经开始。四是,海面上升、风暴、干旱、火灾、暴雨、冰冻等极端灾害增多,军队执行新型紧急任务的情况增多,形成新的巨大挑战。
按目前发展情况看,如果气候变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各国军队的战争准备、装备配置、人员训练、组织指挥等等,都要为此做出重大调整。
能源战争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当然,这方面的情况极其复杂。
首先,是各方看到减少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等)使用,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途径。未来几十年,各国要激烈争夺新能源,并率先把新能源用在军民活动之中。回顾军事史,煤炭取代风力,坚船利炮塑造了一代强国;石油取代煤炭,坦克、飞机打出了另一番战场形态;火箭燃料和原子能的研制应用,使拥有者端坐家中就可以随时在敌人头上投下致命导弹。由此看,新能源意味着新武器、新杀伤力和新的战场法则。几十年后,如果不用油的战机、坦克、军舰日益增多,或者更大胆一点设想,那时战机、坦克、军舰中的一种或几种消失、转型,整合成新的武器平台,人们需要思考战争和今天比起来有什么不同,率先使用这种装备的军队,能产生怎样的战场优势和新战法。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新能源的发展仍比较曲折,不会在几年内迅速普及开。未来几十年,石油和煤仍是各国生产生活最主要的能源,掌握它们依然意味着掌握世界。这些传统能源,正日益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国家集团手里。在大国中,美国已从能源消费国变为能源出口国,俄罗斯一直是能源出口国,中国、日本、欧洲则需要进口,这对世界格局和各国关系变化会有微妙而深远的影响。今年以来,从波斯湾的几起袭击油轮事件到沙特炼油厂遭无人机袭击,都预示着因能源而发生的复杂博弈,将极大冲击国际安全。前几起油轮事件暂且不论,单单9月14日沙特石油设施遭袭一事,就导致沙特原油日产量减少约570万桶,约占国际市场每日原油供应量的5%。这不仅影响到石油价格,而且对石油消费国,特别是进口依赖大、战略储备薄弱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经济扼杀和战略要挟。
从上述两方面看,围绕争新能源优势、保新老能源安全而进行的安全竞争,需要各国从战略上提前布局。对军事部门来说,从武器论证预研、前沿科技探索、保能源保海上通道的地缘战略设计,乃至军事理论创新等等,都需要下先手棋。
芯片战争
未来,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民用产品,智能化水平都将不断提高,其中,最核心的是芯片。
如果说当下还看不到手机和通信基础设施的芯片与战场的直接关系,那么看看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的情况就已经很明了了:“察打一体”的无人机,距指挥员和操作手很远,很多情况瞬息万变,必须给它编一些“标准流程”,以便迅速感知态势,做出反应。这个链条就像电视台的“播出线”、手机里的“播放列表”,一旦开始,程序就按一定顺序办下去,不需要人工干涉。这与想象中的“人工智能”还是有差距的,但已跨出了在决策杀伤链上代替一部分人脑人手的步伐。
由此再延长思维链条推想一下,在一定时期内,很多武器虽然还不是人们想象中那种“作战机器人”,外形也还是今天的陆海空作战装备的样子,但它们的智能程度会不断提高。它们都是大量带芯片的装备,能自主识别、协同开火,而且相互间走向“万物互联”,各种像“播放列表”一样的察打流程,既自动化又相互连接。这种武器平台和作战网络增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势必增多。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迅速反应及自动化指挥,使得战争失控的风险激增。电视台的“播出线”和音乐播放器列表排好后,如果临时想撤换插播节目,必须预先安排,否则电脑会自动把下一个放出去。如果智能武器的流程出现这种情况,放出去的就有可能是一团毁灭之火。这有点像冷战时期军控专家们害怕美苏在“相互确保摧毁”隋况下,哪一方指挥链条上有人失误发射核弹引发人类毁灭。
未来,很多高速、高能、远离基地的武器都有可能是无人化、智能化的,如何防止“信息化擦枪走火”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芯片和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主要国家间如何控制军备竞赛也是个难题。有关核弹的谈判要涉及部署方式和数量等信息,有关人工智能武器的谈判却很难触及实质信息:芯片和软件的很多信息,只要一谈就有可能暴露核心秘诀,有关方面因此连谈都未必想谈。由此可见,武器的广泛智能化、芯片大量应用阶段,新的军事斗争风险有可能增大。军队对这种态势不能满足于做旁观者,以为这是科学家和有关企业的事,而要提前思考,面对智能战、新型网络战如何迎接挑战,如何指挥、攻守、制胜。
未来战争
上述前瞻涉及近年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极地、网络等“高边疆”“新高地”,还重申了几十年来人们一再强调的能源安全,受篇幅所限没有论及太空、深海。无论本文是否提及,都可以预见,一些我们当前觉得遥远或不经意间忽略的问题,未来会根本影响国家优势和战场主动权,等到它变得非常真实和紧迫时,再予以应对往往来不及。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应对未来战争一
从生产方式看,新战争必然会以新武器、新战法来进行。气候变化,是西方国家工业化以来,率先污染,又把工业生产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能源危机,也是伴随着这种生产发展和全球转移而发生的紧张。芯片战争、智能战争,则与新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普及密切相关。由此看,如果军队从眼前的战场和手中装备中看不出未来走势,不妨多看看世界主要国家的生产方式转换。在冷兵器时代,我们曾经非常领先,但当英国开始使用蒸汽机进行工业生产,我们浑然不觉,因此我们对机枪大炮和新式战舰毫无抵抗力。在信息化战争发端时,我们也曾经后知后觉,没有把电脑、卫星、电子通信导航设备与战争效能联系起来。在1991年海湾战争打响前,有些人还在数伊拉克的坦克和飞机数量,盘算着它能抵抗多国部队多久,在看到初具信息化精确打击雏形的空袭打得伊军毫无还手之力后,无比震惊。今天的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对未来战争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观察和思考起来了。
从对抗矛盾看,新战争依然会围绕比较传统的利益和思想冲突来进行。战争因何而起,表面上的理由形形色色,实质上的利益分歧往往从古至今很稳定。如果概括成矛盾的话,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矛盾总是有形迹的。人类迄今最长的历史,是在农牧渔猎中度过的,都特别依赖地面水面,由此形成至今军事斗争仍主要围绕夺地,包括争夺海域、空域、岛礁等展开。西方开辟近现代大生产以来,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膨胀,殖民战争、海外要地争夺战争至今不绝。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产业发展,未来各国仍将延续这种争夺。另一方面,与这种务实争夺相交织的,还始终有不同信仰者之间的战争,从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十字军战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间的代理人战争到今天中东叙利亚、也门战场上不同教派力量支撑的战争,这种争斗也长期不断。未来的人工智能战争,作战平台不可能只是机械而无关心灵地互相厮杀。比如,杀伤目标时,多大程度上区分和保护平民;攻击敌群时,是击毙为主还是失能为准;战场攻击,是不是考虑战后生产生活恢复难度;自动化辅助决策,考虑多少政治和社会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带有价值观的。不同信仰者会设计出不同的智能指挥作战系统。这意味着,未来智能战争不仅仍有夺地战争,也不能排除不同信仰体系之间继续发生某种矛盾冲突。
从人的进化看,新战争会通过体力接近极限而智力不断突破的人来进行。从古至今,人的体能变化多大,这个可能有争议。比如,有人会说,古代士兵,甚至一两代以前的士兵,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吃苦耐劳能力较高,在饮食和睡眠缺乏情况下,能负重行军的距离、连续肉搏作战的时长,都让今天的人惊讶。但也有人会说,今天的营养水平和科学训练会让士兵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反应更敏捷,耐力更好,体能其实未必输于前辈。这种争论大可继续下去。但有一点大家似乎不太有争议,就是人类处理矛盾的水平未必比祖先高,甚至由于现代社会的种种变化,人类心理失衡的程度比前辈更高了。还有一点更无争议的是,未来战争更加依赖头脑。与此相应,未来战争中的士兵与祖先相比,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不同。比如,有史以来,人类大量进入城市居住,这只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未来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有史以来,主要国家的居民普遍能吃饱,普遍都受过教育,至少具备基本的识字、计算、逻辑思考能力,这在人类漫长历史中也都是非常新的现象。如果我们多读些军事史,就会发现,未来战争将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城里人”、“吃饱了的人”、“识字的人”之间的战争,它是人类体力接近物理极限、相处智慧徘徊不前但知识水平不断提升的战争。
从军民关系看,新战争会超越军民分割而日益在军民一体中进行。从军民区隔程度看,人类已经走过了几个阶段。先是古代,农牧民与战士的区别不大,拿起与劳动和打猎相似的工具,带上马和自备的盔甲就成为军人。再是工业时代,由于只有大生产才能提供制式军装、钢盔等装具,自动步枪、坦克等武器乃至导弹等高精尖武器,使得军人成为与普通人非常不同的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古代那样普通人自己训练和装备成战士、有钱有势者自己成立军队的情况,在工业时代都不再可能。但在未来,这种情况又会出现新反转:在经历了军民不分、军民区分明显这两个阶段后,未来有可能再次出现军民一体的形态。看看今天网络黑客与大国网络部队,看看无人机、火箭、通信设备的私营生产与国防装备,人们似乎可以预见,未来战争中“信息化游击队”出没于有形和无形战场,有人和无人、有军装和无军装作战群复杂交战的情景。
从人文进步看,新战争会在更加文明但残酷不减中进行。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叠加,决定了未来战争手段更先进,人的身体素质、物理条件更好,头脑中的“道道”也更多。但吃饱了的人们是不是更容易满足,时刻可以相互联络的人们是不是更亲和,文明度提高是不是战争就不残酷?这些都未必。有时甚至是相反的,高度文明有时只是先行的物质文明、工业文明。人类的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可能跟不上,那就意味着战争在可见的未来未必会消失,一旦开战,拥有更强杀伤力的战争反而会更残酷。
前瞻这些,既通过眼前的新闻事件和科技发展来前瞻,也通过回顾人类战争史的轨迹来前瞻。战争之神不眷顾率领马队冲击重机枪和大炮交织火力网的猛将,不怜悯在精确制导炸弹下没看到对手就牺牲的勇士。有志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军队,既需要立足当前纯熟于手中武器及可预见的新武器,善于打赢当下和近未来可能的战争,更需要着眼更长远的未来,端起时代望远镜,看清军事变革征程上“远山背后”可能的行军路线和战场,并努力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