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部高官连续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美军效仿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军事“抵销”战略,重点应对所谓“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
美国是近100年来打仗最多的国家,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争,有些就是美国直接发动的,如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从军事技术上看,美国可谓是“打一仗,进一步”。近年来,美国军事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
2012年1月5日,美国国防部发表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防务战略指南,明确提出美国防务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同年6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面向亚太地区的战略再平衡”的演讲,完整阐述了美国新的亚太防务战略。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长期趋势。再过若干年人们回头看,二战后的历史可能就是1945—1991年的冷战,1991—2012年的过渡时期,以及2012年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时期,亚太再平衡可能只是这一时期的初始阶段。作出这一判断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是长期趋势;第二,东亚地区的许多安全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海问题,短时间内都难以解决。美国国防部前部长佩里有一个观点是支持上述说法的。他认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历史性事件,是近150年来美国安全战略的第五次大调整。第一次调整从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至二战爆发,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第二次调整是二战期间,美国开始全面介入国际事务,并利用战争成果建立全球联盟体系;第三次调整从二战结束至“9· 11”事件爆发,美国重点应对苏联威胁;第四次调整从“9·11”事件至2012年,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美国国防部发布《防务战略指南》,标志着美国安全战略的第五次重大调整。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正在成为美国海外常驻兵力规模最大、海外军事基地数量最多、演习演训活动最频繁、联盟与军事合作最活跃、侦察监视强度最大的地区。从军事部署看,美军日益强化在太平洋的三线部署态势。一是优化驻日、韩美军前沿配置,扩大东南亚军事准入,提升一线应急作战能力;二是扩建关岛基地,打造战略枢纽,提升二线力量投送能力;三是建设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联合基地,部署后备力量,提升三线立体支援能力。美军的最终计划是把11艘航母中的6艘,73艘核动力潜艇中的42艘,以及空军海外力量的60%、包括全部185架F-22型战斗机中的1/ 3都部署在亚太地区。
同时,美国高度重视与亚太地区盟友和伙伴国的军事合作,构建灵活多样、梯次搭配、以美为主导的亚太安全体系。一方面,巩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菲律宾及泰国的传统军事同盟体系,推动双边军事同盟“三边化”“多边化”;另一方面,发展新型安全伙伴关系,提升与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国的伙伴关系,加紧对缅甸、老挝等国的渗透。
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
201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防部高官连续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美军效仿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军事“抵销”战略,重点应对所谓“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同年10月27日,美智库“战略预算与评估中心”发布专题研究报告,详细剖析了“抵销”战略的制胜机理和发展重点。“抵销”战略是美冷战时期为遏制和拖垮苏联而专门提出的发展计划。第一轮“抵消”战略出台于1953年艾森豪威尔时期的“新面貌”国防改革,其核心是通过优先发展核武器和相关投送系统,来抵销苏军的人力数量优势;第二轮“抵销”战略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其要旨是利用美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尖端技术优势,运用“空地一体战”战法,来抵销苏军的常规数量优势。两轮“抵销”战略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最终帮助美国拖垮苏联,同时也实现了美军领导指挥体制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有机转型。
美新一轮“抵销”战略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网空、太空等信息化作战力量,特别是推动各类情报手段、监视平台和侦察技术的无缝融合,形成“高低搭配、全域覆盖、分散部署、互为支撑”的一体化“全球监视—打击网络”。二是重点发展定向能技术和电磁炮等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概念武器系统,在提升作战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作战成本。三是重点发展无人作战系统、水下作战、新型隐形轰炸机和远程精确打击等新型作战力量,减轻美军对前沿基地的依赖,维护其全域行动自由和进入作战能力。四是重点发展陆基反舰导弹等低端高效作战能力,鼓励盟友发展“反进入/区域拒止”网络,力求在重要时间和空间形成局部数量优势。
美“抵销”战略的深层次目的,还在于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动新一轮国防体制改革。第一轮“抵销”战略推动了美军1958年《国防部改组法》,拉开了“养兵”系统和“用兵”系统分离的大幕。第二轮“抵销”战略催生了1986年《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改组法》,大大加强了参联会主席的权力和对三个军种的集中统一领导。美推出新一轮“抵销”战略,是要在军费规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用技术创新牵引国防资源配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
根据2014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制定的“兵力规划构想”,未来4年美军将相对压缩地面部队,优先发展空、海力量,实现各军种协调发展。一是陆军规模大幅缩减,区域针对性更强。未来陆军既要维持世界一流的地面作战能力,又要实施编制削减,特别是将现役部队由2014年的53万人减至44万~45万人。同时,强调将“区域定向部队”建设作为未来陆军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加强主动预防冲突及塑造安全环境的能力。二是海军规模先减后增,确保全球前沿存在。未来海军要充分发挥在塑造全球安全和应对危机中的作用,提高水面舰艇、舰载机、潜艇的现代化水平,舰艇数量先降后升。围绕“保持海基战略威慑力”“维持全球前沿存在”“保持打赢侵略者能力”“聚焦海上和岸上战备水平”“提升物理空间和网络、电磁空间的非对称作战能力”“保持强大的工业基础”六项发展重点,有效提升军力运用效率,保持全球前沿存在。三是海军陆战队规模略有削减,任务重心转向高技术海上作战。未来几年,海军陆战队员额将减到18.2万人,减少1.5万人,但现代化程度将更高。海军陆战队发布《21世纪远征部队》新版战略报告,明确未来10年海军陆战队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提升部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加强“软实力”优势;通过及时、可靠、有效的威慑行动,慑止潜在对手;通过拓展作战范围和战术灵活性,挫败近海水域的对手。四是空军加大投入,确保高端优势。未来空军将重点发展全球力量投送能力,并为此装备新一代战斗机和轰炸机。空军发布《美国空军:响应未来》战略文件,对全球战略环境和美面临的挑战进行评估,提出逐渐停止采购研发周期长的昂贵武器系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培养飞行员。
与此同时,美军提出“多能”原则,即“军队具有适应多种任务需要的能力”。具体表现就是在军事行动的一切领域和战略、战役及战术各个层次都能执行任务,并能迅速从一个地区调往另一个地区,从一种作战类型转向另一种作战类型,从执行一项任务转向另一项任务,还能从战争行动转向非战争军事行动,部队的编成也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灵活转换。为了适应“多能”要求,美军作战编组从相对固定向“模块化”部队转变。模块化是从工业设计中引申的概念,美军将其用于军队组织机构的编成,主要是指陆、海、空军的作战部队、后勤或其他机构根据不同需要按功能进行合理搭配。模块化编组有两个特点:一是灵活性,既保持了相对固定编组的优点,又能根据任务需要,灵活而快速地和其他部队进行混合编组。二是多能化,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强度、不同规模的作战任务需要。陆军部队的模块主要是“旅战斗队”和各种支援旅;海军部队的模块是航母打击大队、远征打击大队、导弹防御水面作战大队和巡航导弹潜艇打击大队;空军部队的模块是作战联队、机动联队和低密度/高需求部队,三者共同组成“航空航天远征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