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通过所谓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南沙岛屿列为“所属岛屿”,同时其议员公然叫嚷不要害怕中国在南沙动武,激起余怒未了,马来西亚总理又到其占领的我们南海岛屿上宣示主权。波翻浪涌的南沙,让我们再一次深刻地瞩望、思考中国的未来。
一、从国家命运的战略高度认识开发南沙的意义
菲、马的做法固然是违反了中国和南海各方达成的所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识,但对南沙基本现状稍加回顾就可以发现,此地早已被掠夺得面目全非。与菲律宾等直接以法理形式冲撞中国不一样,更多的国家是以埋头拼命抽取南沙的资源为基本方针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从外交辞令上说,这恰恰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相比之下,虽然中国经常重复这八个字,可是我们只在“搁置争议”方面做的不错,“共同开发”则乏善可陈。据权威部门估算,南海主要盆地的油气资源潜量数百亿吨。到九十年代末期,周边国家拉拢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多个,1999年年产石油就已达4000多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当年中国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而直到目前中国仍然没有一口油气井。东海油气井的竖起说明这不是能力问题,那又是什么问题呢?有行业人士说造成南海油气开发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的。笔者认为,这是过于强调客观的说法,根本原因乃在于蓝色国土意识的淡漠,甚至可以“追究”到精神层面的不思进取。西奥多·罗斯福曾经以当年萎靡不振的中国人警戒美国国民:“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沈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我们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中国今天已经发生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它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对着这面“西洋镜”反思一下,能不能对上号?如果这种说法过于严厉,至少可以说是有关部门没有战略意识。日本很多年前就在距本土几千公里的一处岛礁上种珊瑚,以期将礁石“长”成岛并入日本,如此一下可以将日本海洋面积扩大数百万平方公里,并使日本成为世界海洋大国。相比这种谋万世的举措,我们连家门口自家的东西都看不到,不是太短视了么?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没有海洋资源,没有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中国靠什么实现复兴?幸运的是,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既储有巨大资源又拥有国际航道重要地位的南海,我们没有理由不管理、经营、守护好。当下而言,必须空前的紧迫感疾进南沙,大力开发并加强管理。从理论上说,我们既然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就应该言行一致地付诸行动。由于当前我们在开发南海方面太落后,各方必须认识到开发资源的空前紧迫性,要与周边国家争时间、抢速度。利用当前中央拉动内需的政策,特事特办,加速制定切实措施,以超常的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地方和企业甚至个人“下海”开采油气,形成全民大开发的热潮。同时还可借鉴别国的做法加强油气资源开采的对外合作,甚至可以研究利用两岸当前政治缓和的情势,利用两岸在南沙的现实地理互补态势开展合作,尽快形成“形式多样,队伍多路,全面展开”的态势。
二、建立南海大型综合基地,尽快形成海洋经济链
南海的资源不仅是油气,因此开发南海应该全面布局,多管齐下,统筹并进。首先,在南海开采油气,可以为海南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就近提供大量能源,彻底改变其长期依赖西北煤电的格局,不仅节省大量成本,也大大减轻内地紧张的运输压力。同时,国内经济的支撑,又可以形成正反馈,加速南海其他资源的开发,如渔业捕捞、加工;旅游观光。因此,接下来应以油气开发为龙头,在南海建立起大型的综合基地,利用南海国际航道的战略地位,可以为本国和世界商船提供综合服务。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一旦形成规模,将改变我目前能源严重依赖中东和非洲进口的格局,进而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而南海大型综合基地的建立,则可成为我世界远洋基地的起点。一个由海洋渔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构成的,规模大、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海洋产业链一旦形成,事实上将为海南和国家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不仅有利于眼下拉动内需,更有着长远的意义。南海从此不仅在地理上和大陆本土不再遥远,心理上拉得更近,客观上也能促进南海地区的行政管理水平。有了巨大国家利益的存在,海军的跟进就是自然的事,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也可以被拉动。
对南沙群岛的大规模开发,不仅造福于本国,也将赐福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从地区来说,只有中国的经济设施上去了,有了一定的物质设施,才有和周边国家“共同开发”的基础,才能形成共同的利益,因此也才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搁置争议”,实现本地区的持久和平。
三、敢于面对争端是成熟大国的表现
南沙周边一些国家或在南沙岛礁部署军队,或结成地区同盟,或拉国际大国做靠山,既是做贼心虚,同时也表明其高度戒备。因此我开发、管理南海,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可能发生新的争端。对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国内有些人总是担心会和有关国家发生冲突,甚至害怕什么大国介入,因此自觉不自觉地采取消极避让政策。其实是杯弓蛇影庸人自扰,新中国的历史和哪个大国没打过交道?追根溯源,南沙之所以会造成今天被众多国家哄抢的局面,主要就是中国长期疏于管理甚至无人看管,出事以后又采取息事宁人做法的结果。今天不断发生争议仍然主要是这个原因。我们大举开发南沙可能会增加冲突的可能,但也会增加合作的机会。没有当初的争端和冲突,就不会有今天的“南海共识”;同理,未来如果有争端和冲突,也只会使各方坐下来商讨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在动态中实现平衡,以小规模的争端和冲突,逐步释放战争的能量,是避免更大悲剧的最有效途径。敢于并善于面对冲突,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基本心态和标志,中国海军舰队远征索马里就是明证。有关部门要正常行使中国在南海地区行政管辖权力,中国海军要经常出巡,护渔、护航。中国军事力量的跟进,不仅会震慑海盗,同时也会使一些国家的贪婪欲望受到扼制,使其战争狂热回归理性,因此将会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决心,并以坚定的意志付诸行动,才能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讹诈心理和对中国“韬光养晦”的恶意利用。
四、从南海开发开始拉动中国新军事变革的进程
如果说发生在21世纪初的两场战争有什么重大战略启示的话,那就是未来的战争将围绕资源来设计——争夺或者保卫资源。去年俄罗斯宣布北极主权引发世界喧嚣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军队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有远距离的投送能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军队必须是空天(太空)海复合形态。长期以来,我们国防的关注点一直是大陆本土的安全,致使全军还处在整体性的陆军形态。这固然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历史传统的因袭。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就将中国称为“东亚大半岛”了,而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位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或学者,从海洋的角度看中国。直到今天,我们官方的称呼还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300多万海洋国土视而不见。中国忽略海洋的危害已经由历史进行了残酷的惩罚,并且直到今天还通过东海、南海争端,台湾海峡危机,折磨着每一个中国人。笔者始终认为,中国提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是不错,但还应该有着海空天明确的空间指向。三艘中国军舰远征索马里,对中国军队都是一次现代海军意识的启蒙,而眼下南沙的争端如可以引发国人对中国军队转型和现代军事能力建设的关注,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笔者认为,当下南海(还有东海)的紧张形势,中国海军远征索马里以及4月份举行的海上大阅兵,也是难得的、巨大的精神资源,从国家层面上说,对全民进行蓝色国防观教育适逢其时;对军队来说,更是战斗精神培育的难得题材。
和平意愿只有在战争能力和意志的支撑、保证下,才是价值的。军人要少弹和平调,多念战斗经。笔者不久前在《环球时报》上发文主张“中国海军应在领海展示力量”一文后,海军有学者认为中国海军还没有准备好,不能急于“亮剑”,并从政治、经济、军事概念上罗列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由。其实,什么才是准备好的标准呢?真正的准备是心态而不是装备,不然就无法解释中国革命的胜利、朝鲜战争中中国的出兵和新中国的历次卫国行动。我军哪次战争不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作为军事学者不能学腐儒,“坐谈立议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军人的胆魄;作为战斗员,更是不能把准备战争的目光盯在什么机械化信息化的装备概念上。黄继光没有火箭筒就不攻碉堡了吗?从绝对意义上说,军队、军人没有什么准备好不准备好的问题,永远都应该是准备好的状态,随时等待国家一声令下。从我军客观现实来说,在预警机、加油机和远程战斗机装备以后,空军早已具备在全疆域作战的能力;海军虽然眼下还没有航空母舰,但新型水面战舰、潜艇和空中力量,在亚洲地区还是比较可观的,在包括南沙在内自己的海域巡航是做得到的。况且战争早已不是单军兵种之间的较量,而是国家整体军事体系的对撞。当然,从统一祖国,为沿海提供有效防御纵深的角度;从追赶当今世界军事水平方面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眼下的形势正是军队奋发进取的时机。比如配合南海资源的开发,在南沙建立大型综合基地,进驻水上飞机和其他大型作战平台,以辽阔的海域空疆为练兵场,既能保卫整个南海的经济开发,又可以实质性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