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抗击美国海上围堵的战略思考

作者:zhang88 来源:江南app网址

抗击美国海上围堵的战略思考  

美国正在对中国实施全面的战略围堵,这包括方方面面,既有见诸于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的包围圈,比如地缘上十面埋伏式的军事安排,也有形之于上看不见摸不着思想桎梏,比如全球化、一体化等,甚至连一些中国人自己提出的口号,如改革开放、韬光养晦等,也可以反过来被他们当成可以敲打中国的大棒,只要有哪个西方的著名人士说一句中国可能要改变韬光养晦的政策,就足以让一些人中国人着实慌张一阵,所以说,美国的战略围堵可谓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这根本就不是主流专家嘴里的什么“认知性、互动性矛盾”。美国的战略企图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这些有形无形的围堵,遏制中华民族的发展,把中国牢牢地关锁在美国设计的战略囚笼之中,使中国成为一个随时等待殴打宰杀的笼中雄狮。中国的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冲破这个层层封锁的战略牢笼,打掉美国霸权体系设置的所有障碍,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所以应该说,所有美国封锁遏制中国的战略栏杆都需要打烂砸碎,但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凡事都有轻重缓急,知所先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行动答案。我们认为,在美国针对中国的诸般围堵中,最直接、最紧迫同时也最危险的,是美国的海洋战略围堵。目前,这个围堵已经成了危险的障碍,但这仅仅是开始,任其发展,未来很可能要成为套在中国身上巨大的战略枷锁,成为可以随时绞紧扼杀中国的凶恶的锁链。如何抗击美国海上围堵,是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的战略课题,能否砸碎这可恶的战略枷锁,直接关系到民族崛起的兴败成亡。  

一、随时可以绞紧的战略锁链  

走在快速发展道路上的中国,越来越离不开海洋,越来越依赖海洋,日益繁忙的海上运输成了中国经济的脐带,但这条脐带现在却攥在美国手里。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张,美国精心构筑了多条战略封锁岛链,其中最明显的一条是围绕中国而展开的,这条明显的链条起于日本列岛,中间经过台湾,向南连接菲律宾群岛,然后转向西南,沿大巽它群岛延伸至马六甲海峡的顶端,在这个俗称的第一岛链上,遍布着美国的海空军基地,所有的进出通道全部在美国的严密控制之下。不仅如此,这个岛链还前有尖兵后有应援:韩国是这个岛链的前进基地,也是美国的战略前沿,现在正在得到新的加强;越南是正在开辟的又一个前进基地,也很可能成为美国的又一个战略前沿,也将极大地提升这个岛链的封锁功能,这是其前;作为这个战略岛链的后援,岛链后面还有琉璜列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亚群岛等美国战略控制下的第二岛链,在这些岛屿上同样遍布美国的海空基地,其间的海峡通道同样为美国所牢牢掌控,更远方还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以及澳大利亚等。一个新的不可忽视的动向是,马六甲海峡外面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正在被印度打造成围堵中国的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入了围堵中国的大合唱中。  

这些意义重大的岛屿及其分布其上的美军基地,是美国海上战略优势的基础,美国的陆海空三军之所以能活跃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动辄就掀起巨大的战略风暴,完全是因为有这些基地作支撑。在这些基地的战略支撑下,太平洋成了美国的内湖,美国的航母编队因此可以任意驰骋、威风八面、目空一切,冷战后狂妄发展到执行“由海向陆”的战略,把亚太各国特别是中国近海,当作美国的作战区域,剥夺他国的战略自由。美国在军事上特别是海军上的优势,人们看到的往往是那几艘航空母舰,以为这就是力量之所在。这实在是对海上力量及海上战略简单化的理解,假如现在把美国所有的海军兵器都转交给韩国,是不是韩国就具有与美国一样的海上优势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惊人而庞大的战略体系!现在这是对付谁、以谁为假想敌的呢?是日本或者韩国吗?不是,他们是这个链条的添砖加瓦者,是帮凶;假想敌是朝鲜吗?朝鲜好像有点足不出户,没必要也没可能得到美国如此之“眷顾”;那么是俄罗斯吗,过去是,现在已经不是,因为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既老化又萎缩,很少出远海,已经不需要围堵了;除此以外,东南亚各国的海上力量微不足道;数来数去,最后假想敌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中国。  

依托这个战略体系,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着严密的围堵与监视;依托这个战略体系,美国深深插足亚洲西太平洋地区的事务,进行无理的战略“介入”;还是依托战略体系,美国正在极力拼凑亚太版的北约,以加强其针对中国的战略进攻。依托这条封锁岛链,一旦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就可以随时将之绞紧,直至掐断中国的海洋战略通道,掐断中国经济脐带,剥夺中国的海上自由,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把中国的海上力量封锁在中国近海狭小的区域内,并将以此为后矩,发动对中国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打击,从而达到绞杀中国的战略目的。这是一手置中国与死地的毒计(有关这个问题可以参阅笔者文章《新的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应对之策》),在美国野心家的战略设计中,这是他们得以逞凶疯狂的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在日趋激烈的中美战略较量中,构成战略优势的一切技术、装备,中国都有可能后来居上,但唯独这个方面,在任何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将都是中国的战略短板,都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被动。  

二、不能走德国人的老路  

这样情形与当年德国人所遭遇的战略困境基本类似。在英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略对抗中,德国始终不能摆脱英国的海洋封锁,始终无法克服海洋封锁带来的被动。为了解决海洋封锁的问题,德国人可谓是绞尽脑汁,在可能的范围内作了最大的努力:  

——争夺制海权。发展可与英国相抗衡的大海军,争夺制海权,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海军的发展方针。德国人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在先进技术和强大工业力量的支持下,德国装备了一支堪与英国匹敌的海上舰队。这支舰队在与英国舰队的对抗中表现出色,多次给英国以沉重的打击,整体战斗水平丝毫不落下风,在战术上甚至还要略占上风,但依然无法改变基本受封锁的状态。  

——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实现海上力量的全球部署。这一点,德国也基本做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东非,在远东,在太平洋等地都建立有完备的海外基地,部署了相当强大的海军力量。尽管如此,在日不落帝国的重重围堵追击下,战争中德国的所有海外基地及海上力量最终都还是遭遇了灭顶之灾。  

——破坏敌人的海权。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努力都是德国海洋战略成就的巅峰之作。日德兰大海战以后,德国的海洋战略转为以破坏对手的海权为主,力图通过对海洋使用的破坏,达到在战略上削弱敌人的目的,于是海上袭击舰和潜艇大行其道。一战中后期是这样,二战时期更是这样,整个二战时期,德国基本上无力与对手争夺制海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对敌人海权的破坏上,企图通过破坏敌人对海洋的使用而达到战略上击败敌人的目的。结果是尽人皆知的,尽管德国的潜艇部队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付出惊人的代价,但最后仍然以一败涂地而告结束。  

这是大陆国家挑战海洋国家的典型经验。在陆权方面,德国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但陆权始终无法转化为全面的战略优势,一旦陆权与海权对撞,陆权的局限性立刻尽显无遗,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德国人在军事战略方面达到的高度无可否认,但德国人在正确处理陆权与海权战略结合的问题上,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妥善的办法。一战时陆上占不了多大的优势,始终打不开局面,结果诺大的可与英国相抗衡的海军舰队局促于波罗的海一隅,无所展其技,成为一支静坐式的舰队。到了二战时期,德国的陆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席卷欧陆,囊括了从斯堪的那维亚直到法国大西洋沿岸的地区,但这时的德国海军却没有了与英国争夺海权的实力,海上战略只能达到破坏英国海权的层次。设使一战时德国的陆军能达到二战的水平,或者二战时的德国海军达到了一战的能力,结果将大相径庭。但是历史不允许假设,留下的只是可供人民进行反思的经验教训。  

这个教训将给中国以足够的警示。  

谈起中国的海洋战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航母,一曰“造航母”,国人无不热盼国产的航母早日成军,驰骋大洋。这有点像一战前德国的战略取向:巨型战列舰的桅杆高高耸立,以与对手较高低、争短长;二曰“打航母”,看到对手的航母编队肆意进出于我近海,恨不能即刻击之使其喂鱼,或者至少要打它个丧魂落魄,逃之夭夭,不敢近前,美国管这个策略叫“反介入”。这又可能类似于二战时德国的策略:破坏敌人对海洋的使用。“造航母”也好,“打航母”也好,总之都是围着航母打转转,与二战前各国海军围着战列舰打转转如出一辙。  

这个思想,如果是军事爱好者或者一般爱国者的情怀,这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就这样进行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思考,则未免太过浅薄了。这样做很容易把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窄化、浅化,置自己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仅仅争夺航母优势不会形成海洋战略优势。  

在一般人看来,只要中国拥有了自己的航母,中国的海上力量立刻就将发生质的变化,将一跃而形成中国的海洋战略优势。  

我们说,这未免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拥有航母舰队的中国相对于日韩等,或许会造就战略上的优势(因为地理位置关系,单纯就中日、中韩之间进行战略比较而言,事实上不管有没有航母,中国对于他们的优势都是明显的,有无对于这种优势的增减都关系不大),但相对美国而言则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的航母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使用经验上都无法超越美国,这是其一;其二,海洋通道严重受限而又无强大海外战略基地支持的航母编队,要么成为狭窄海盆里的摆设,如一战时的德国大舰队一般,要么就是大洋上孤独的漂流客,不管怎样英勇,最终难免覆没的厄运。就如丘吉尔评价德国海军名将吕特宴斯一样:不过是花瓶里的鲜花,虽然绚烂夺目,但最终也将迅速枯萎。  

第二,仅仅破坏海洋使用也不会达成应有的效果。  

德国人对英国海洋战略的破坏集中表现在潜艇战(海上袭击战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效果不大),按照德国人的设想,通过大规模无限制的潜艇战,打击英国的海上运输,可以达到在战略上削弱英国的目的,而一旦潜艇的吨位战能超过英国新造船舶的吨位,就可彻底瘫痪英国的海上运输,从而在战略上困死英国。结果不管德国的潜艇部队如何努力,它击沉的吨位始终无法超过英国新下水的吨位,在美国的支援下,随着盟军反潜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德国的潜艇战最终破产。  

德国人打击的是海上运输,而有中国特色的破坏战略是打航母,企图用打击敌人海上主要作战力量的办法,限制对手在特定海域的战略行动,美国人将其概括为“反介入”。老实说,这实质上是一个“以攻为守”的办法,这个办法的出发点,本来就仅仅着眼于对中国近海局部海域的控制,如果说还有可能获得局部不对称优势的话,但已与打破美国的战略围堵毫不相干了,世界的海洋仍将牢牢控制在美国手中,中国的对外战略通道仍被别人牢牢抓在手中,无法改变战略上被封锁的不利态势。至于使用潜艇破交,试图掐断对手的海上运输线,德国人可以去努力,而中国不行,战时中国的潜艇能否突破敌人的封锁前出到大洋都是问题,更遑论封锁美国了。  

三、对策设计与战略准备  

面对如此严峻的战略挑战,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绝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善心与慈悲上,只能立足于自己拯救自己,设计好相应的对策,做好相应的战略准备。有关中国的海洋战略,笔者在《骑上惊涛逐骇浪——走向未来的中国海洋战略》一文中已经做了系统的说明,这里就美国的围堵这个具体问题再补充几点。  

1、拓展陆上空间,立于稳固之地。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陆地大国,任何时候都是陆权重于海权,国家战略设计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人们常说,中国应该成为海洋大国,应建立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以捍卫中国的海外权益。这话完全正确,但这句话得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成功的陆上大国,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海洋大国。没有大陆战略的成功,做不好陆上大国,海洋大国的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点,中国与海岛型国家如日本、英国等不同,也与美国、法国不同,而类似于俄罗斯和德国,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拓展中国的利益边境,延伸中国的利益关系,既需要有广阔的海洋视野,更需要有广阔的大陆视野,需要海陆并重、海陆并举。如今的中国周边,美国蚕食鲸吞,能吃掉吃掉,能搞掉的搞掉,留给中国可用作战略缓冲的地方越来越少。对此,中国必须树立强烈的战略危机感和紧迫感,尽一切努力保住仅存的几个战略缓冲。其中,中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中俄能够结成更紧密战略关系,以陆制海,以大陆联盟对抗海上轴心,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彼此的后顾之忧,同时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也能支持中国对石油、矿物、煤炭等原材料的战略需求,减轻中国的海上压力,增强中国的战略实力和抗冲击能力(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原材料的战略储备上。事实上,这只是应急的办法,无法也不可能支撑持久大规模激烈的战略对抗)。令人扼腕的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取向的选择恰恰不是对中国最重要的方向,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美国。中国的“精英”们始终梦想,只要缠住美国,只要美国能垂青一二,一时心软,找个机会把生米做成熟饭,从此中国就可以终身有托了。为此,主流的“专家”、“学者”们捏造了许多中美关系的神话,什么中美有广泛共同利益,中美谁也离不开谁、利益大于分歧等,在他们的拼命撮合下,中美之间居然出现了“军事对抗、政治沟通、经济合作”的滑稽局面。  

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计,中国的每一个爱国者都必须擦亮眼睛,认清敌友,继续胡搞什么“中美关系的本质是竞争,核心是实力,基础和前提是一系列制度和游戏规则,手段是合作”这种与虎谋皮的把戏,到头来将不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结果很可能是被老虎吃掉。我们必须与同样受老虎威胁的人站在一起,靠得越紧越好,联系越密切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战胜凶恶的老虎极其那些为虎作伥的恶鬼帮凶。  

2、发展基于空天技术的全球打击能力,以新技术否定传统的海洋优势。  

人类战争武器的发展历程是矛盾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生动实践,对于由航空母舰这种超级武器组成的海洋舰队来说,一个最新最有力的否定是来自外空的打击,来自外空打击不仅具有迅速、准确和威力巨大的特点,而且还有否定霸权国家全球优势的能力。  

中国国家利益正日益全球化,全球化的利益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危机,霸权国家依靠其遍布全球的海军基地和游弋全球的航母编队,在其各色走狗的支持下,未来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挑战中国的利益。试想一下,一旦美国试图绞紧围堵中国的封锁链条,随着而来的必然是在全球范围内搜捕中国的船只,摧毁中国的海运,打击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点。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还难以组织起有效的保护力量。但是,我们不能挨打不还手,更不能眼睁睁地挨打而无法还手,全球利益呼唤全球打击能力。洲际核导弹当然具有全球打击能力,但这种恐怖的武器基本上只是最后的武器,缺乏应有的战略弹性和灵活性。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是发展基于空天技术的全球打击能力,未来亚轨道和外空间的空天飞机,可以在其它空间飞行器的支持下,构成有效可信的全球打击能力,是未来最重要的军事进攻手段,也是未来人类重要的战略制高点。这种东西,美国正在拼命打造,前不久还进行了试飞,现在甚至已看到实际应用的前景,中国必须努力赶上,而且还要搞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想当年老一代革命家在中国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下定决心搞“两弹一星”,难道今天还不应该以更大的努力抓紧吗?巨额外汇每年贬值缩水的财富,大概都够支持建立几个太空舰队的了。只要建立起这样一定规模的太空舰队,既可以在战略上从外线调动敌人,支持内线抗击敌人的围堵,又可以应对敌人在全球范围内对我之挑战。否则,面对敌手的全球体系,中国将束手无策、一事无成。  

3、在抗击敌人陆地进攻的同时,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发展自己的攻势。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决不满足于掘壕固守,它摆出的是一副战略围剿的架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笔者文章《面对美国的战略围剿,中国路在何方》),海上围堵尤其是这样,他们要以岛链为依托,实施“由海向陆”战略,不仅将立足现有的前进基地上发展进攻(刚刚进行的美韩大规模军演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还要开辟新的战略前进基地,如东南亚、印度次大陆等,从几个方向打击中国,中国必须做好抗击美国进攻的准备。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军事战略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样的江湖把式,要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做到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即使未来冲突中对手在陆地取守势,我们也应该主动进攻,用进攻把对手拉进陆战的泥潭,增添其战略负担,调动其海空力量特别是海上力量投入其中,从而削弱敌人的围堵力量,支持我海空力量抗击敌人的海上压迫。  

4、以更大的破坏对付敌人的破坏。  

敌人对我海上围堵的战略企图,实质上是剥夺我之海洋使用权,破坏我对海洋的使用。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更大的破坏来抗击敌人的破坏。潜艇、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都是极其有效的破坏力量,必须大力发展这些力量;日本海、东海、南海,印度洋之孟加拉湾、波斯湾、阿曼湾以及战略岛链的所有军事基地,都是需要破坏打击的区域,封锁岛链上的海空基地,都是需要加以摧毁的要点,敌人的航母要打,敌人的海上交通要打,敌人的战略基地更是必打无疑,打击对手战略基地的军事意义胜过打击航母。总之是哪里有敌人就向哪里出击,敌人在哪儿就打哪儿,这是不需要任何客气的。依据目前的情况,国产的航母在这种类型的作战还没有用武之地。  

5、打开必要的战略缺口,砸碎敌人的围堵链条。  

目前看来,在围堵中国战略链条中可能打开缺口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台湾方向,一是巴基斯坦方向。台湾直接面向大洋,通过台湾岛,中国可以接通面向南美的海运,虽然远处有还有琉璜列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亚群岛等美国战略控制下第二岛链的封锁,但毕竟海域广大,既有战略海运的回旋余地,也能给航母编队的机动作战提供广阔的舞台;巴基斯坦海岸直接面向印度洋,虽然在沟通海运上意义不大(因为即使把原材料运到这里,但进一步运到中国也很难,中巴之间难以实现陆路大规模战略运输,但支持一定规模的军事运输没有大的问题),但却是海上力量大展雄风的用武之地,特别是这里濒临海湾中东,这就更加妙不可言,问题全在于中国“岂有意乎”。从这两处打开缺口,既是可能的又影响重大,如果在这两个地方能取得战略立足点,未来就很有可能打开局面,使局势朝着向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一旦连这两个可能的战略缺口都化为泡影,中国在战略上将处于更加艰难不利的地位,总体战略形势将更加被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前景,今后一个时期中美之间围绕台湾和巴基斯坦的战略争夺将日趋激烈,很有可能白热化,甚至将取代朝鲜半岛成为炽热的战略焦点。  

也有人曾经论证过缅甸战略通道,说经缅甸中国可以破解马六甲困局。但是,经缅甸马六甲困局可能是破了,但奈安达曼和尼科巴何?奈印度次大陆何?所以,所谓的缅甸通道似是而非,无法给中国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口,也不能有效地改变中国海洋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写道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啰里啰唆地说了这么多,到底关键是什么?什么问题是中国抗击美国海上围堵的关键问题呢?  

这确乎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笔者以为,从战略的高度上讲,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决心和意志。决心与意志是一切战略的灵魂,有了正确的决心与意志,没有办法可以想出办法,没有出路可以找到出路。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决心与意志,仍然念念不忘“中美关系终究还要好起来才行”,拼命地与人家寻求互信、加强合作,在朝鲜、巴基斯坦以及台湾等一系列问题上与美国小抵触大合作,那么,所谓抗击美国海上围堵将无从谈起。也许,一些“精英”本来就认为,山姆大叔那是多么尊贵的客人,等闲难以请到,有朝一日能踹门进来,不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吗?  



//www.pegstown.com/wzzx/llyd/js/2013-05-02/1842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