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西柏坡故事(三)

作者:   来源:西柏坡网  

 简朴的婚礼晚会 

1943年,刘少奇从华中回到延安后,过着无人照顾的单身生活,身体不大好。在西柏坡,他的胃病复发,病倒了。正在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致电要求他休息一段时间,可他始终不肯。 

对于刘少奇同志的身体状况,康克清和邓颖超两位大姐急在心上,打算为少奇介绍一位合适的伴侣。1948年春,中央外事局工作人员王光美从解放区回到外事局驻地——距西柏坡仅三里地的柏里村。王光美是天津人,1946年到延安,在中央外事局工作,为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当翻译。在康克清和邓颖超两位大姐红线牵引下,两人定于1948821结婚。 

结婚那天,刘少奇在办公室里整整工作了一天,傍晚时分,才把新娘接到土墙泥顶的“新房”。晚饭后,毛泽东、周恩来赶来祝贺。正好,中央外事局的同志们送来了一个他们自己做的贺喜蛋糕,毛泽东、周恩来和大家一起高兴地把蛋糕吃了。 

随后,同志们还为他俩的婚礼准备了一场晚会。在中央大院的露天会场上,灯火通明,中央机关各部门的同志们陆续来到这里。刘少奇和王光美笑着给参加舞会的同志们分发了喜糖和瓜子。朱德总司令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今天是少奇和光美同志结婚的日子,我们欢迎他俩给大家出个节目好不好?”在大家的欢呼和热烈掌声中,他俩合唱了一首《南泥湾》。 

唱完歌曲,周恩来说:“大家腾腾地方,让少奇和光美给大家跳个舞。”在欢快的舞曲声中,他俩大方地跳起了交际舞,会跳舞的同志也进入“舞池”跳了起来。几个勇敢的女青年拉着总司令和周副主席进入了跳舞的行列…… 

一个小木箱 

在西柏坡刘少奇同志办公室里,陈列着一只普通的白木箱,由于岁月的流逝,箱子的颜色已经陈旧。木箱长84厘米,宽47厘米,高61厘米。箱盖上面有刘少奇同志用毛笔书写的“奇字第叁号”的字样,在这排字的左侧还标有“③”符号。 

小木箱来自延安那段艰苦的岁月。当时刘少奇同志因办公条件很差,许多重要文稿和书籍无处存放,为此他请木匠做了这个小木箱,从此成为身边必备的用品。1947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受中央委托,刘少奇与朱德率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地行军。途中,刘少奇同志用这个木箱装重要文件,行军途中休息时,还用来当办公桌。

到达西柏坡后,刘少奇立即投入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的紧张筹备之中。白天,他顶着炎炎烈日在外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彻夜不眠起草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就是这样完成的。7月至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大纲》经代表们讨论通过,经中央批准于1010向全国公布。刘少奇起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手稿就存放在这个木箱中。 

1949323进京后,刘少奇并没有丢弃这个箱子,相反,随着头上白发的增多,他对这个箱子更加珍爱了。而箱子里的文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多了起来。 

19806月,随着刘少奇旧居的复原建设,这个箱子也被征集回馆,陈列在刘少奇的办公室,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不平凡的经历和珍贵的历史价值,诉说着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 

赔树苗 

1948年春的一天早晨,工委书记刘少奇到附近的一个山村了解土地改革情况。一路上,层层梯田,绿波翻滚,春风飘来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他沿着山路向西走去,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不远处那个山沟里却光秃秃一片,许多树木都干枯了。他走上前去仔细一看,原来树干上都没有了树皮,他即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去年的全国土地会议就是在这条山沟里召开的,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同志都是骑马来的。开会时,他们随手把马拴在了树上。那时候,人多马也多,照顾不周,拴在树上的马就把树皮啃了。会议结束后,代表们急着赶回工作岗位,没有留意。 

刘少奇看着一棵棵干枯的树木,心里十分愧疚。回到中央大院后,他找到行政科的老刘,指示:“一定要把这些树一一登记,照价赔偿,决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行政科的同志们立刻来到那片树林里,认真进行了登记,然后又挨家挨户把树的主人请到一起,说明了赔偿原因。这时候,乡亲们既感动又着急,却只有一句话:“这钱压根儿不能要。” 

这样一来,行政科的同志们为难了。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把赔偿乡亲们的钱全部买成柏树苗,在原地上为乡亲们重新种植。刘少奇知道后,高兴地发动机关工作人员帮助群众把树苗栽上,他也亲手栽上了一棵。



//www.pegstown.com/wzzx/gmdb/2014-07-02/2656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