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刘伶利老师致哀。
摆事实,讲道理。
她是不服输的,在生命最后时刻,坚持去摆摊。有媒体报道中写道“放下大学老师的身份去摆地摊”。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或许是为了报道的效果,才会有这句话。然而刘伶利老师自己未必会认为这是放下身份的事情,毕竟她并不是容不下摆摊这样的劳动的。因为在急诊科当过医生,所以对于患者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摆摊并不是放下了身份,而是没有放弃对于生存的追求。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我本不必让这句话专门凸显出来,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可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我得把这句话代表的准确含义表达出来:我对于摆摊的小贩总是不喜,却从未否认过有人迫于生计,她并没有在意什么身份,而是比迫于生计更令我揪心的迫于生存。
让一个大学老师迫于生存去摆摊,这是她个人的悲哀,也是她所供职大学的悲哀。我们的通信工具已经发达到一条信息瞬间可以引爆全国舆论场,却依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愿意过多的去发布一些求助信息的,因为我很难考证这些信息的真伪,我担心因为我的转发而让网友们的善意变成骗子的战利品。这种担心,使得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能得到帮助,或者说没有得到来自于我个人的帮助,有让我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也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我决定动笔写点儿什么了。不为其他,仅仅为了她倔强的灵魂。
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每个人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定位和途径。这些定位和途径一方面来自于个人因素,另外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的反馈。社会反馈的更多,往往是通过服务单位体现出来的。对于她而言,她所供职的大学就是她服务的单位。一般情况下,在常理中,我们所理解的公平,理应是:对于社会贡献越大,所获得社会的反馈理应相对越多一些。
可她的单位并没有给她这样的反馈,甚至没有给予任何反馈,有的只是冷冰冰的话语。即便是在法庭代表正义和公正做出判决之后,她的单位依然没有履行理应履行的法定义务。照理说,如果医保社保按时交纳,根据我曾经的职业经验和人生经历,一个大学老师即便是生病了,即便是独立学院这样的民办大学,也不至于说会因为诊疗费而有所顾虑。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竭尽全力去挽救自己教师的生命,因为这不仅仅是挽救生命这一件事,这同样是教育,是教给学生们什么是善,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希望的教育。
我们共同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大学,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无论是疾病还是其他困难,都曾经为了挽救自己的一员,而向社会公众求助的事。这些事一次次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却没有触动过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董事长陈玲女士的心。都是女性,一个光环无数,事业有成;另一个人生才刚刚起步,黯然逝去。这样令人唏嘘的事情,不是简单的愤怒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即便是没有了陈玲,依然会有张玲、王玲、李玲,就在此时此刻,用淡漠的眼睛冷冰冰的看着张伶利、王伶利、李伶利!
造成如此不公的根源是什么?作为共产主义者,我更习惯于回到信仰的起点去寻找答案。于是那句引用了无数次的话又一次出现在脑海里: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陈玲在面对刘伶利时,并没有以一个大学学院院长的身份去这位自己的学院的老师,而是以董事长的身份在看一个可以为她获取利益而雇佣的员工。如果是院长看老师,那么她会像所有的院长那样不留余力的去挽救自己的老师;而董事长在看员工时,当员工无法为公司获得利润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的辞退。从目前的舆论来看,人心并未不古,人性并未泯灭;可从这件事情来看,身为董事长的陈玲在精致的计算过经济账之后,麻利的选择了辞退。从我的信仰起点来看:董事长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于董事长而言,是正常的。只是,我们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只算经济账的国度,陈玲董事长没有我们的文化基因,也没有搞清楚我们的国度中有个词儿,叫:人情味。或者她也明白这个词儿,只是用浓厚的铜臭味将人情味变成了也可以用资本尺度可以衡量的、具体的交易。
尽管如此,我依然想说:资本本身是没有属性的,资本家却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同为无产阶级姐妹的刘伶利即便是获得了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这样一份儿体面的工作,却依然无法超越自己是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每当提起阶级时,总会有人跳出来担心阶级斗争——没错,国家经不起折腾,不折腾最好,可现在,是无产阶级在折腾么?我看见的是一个无产阶级姐妹因病逝世,而她所在的集体,她所在的单位,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因为医学出身,我并不能说学院即便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就一定可以挽救她的生命,但我必须明确的说:至少伸出援助之手,可以传递希望,让一个生命的逝去显得更有尊严,而不是心怀怨念!人死如灯灭,这世上并没有什么鬼神,可活着的人们,却需要可以传递希望的力量!
有一个点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提,作为党员,我得提:那就是这个学院有党委。当我看见这个信息时,我已近乎暴怒。每天辛苦的工作,一不求官二不求财,无非是为了践行我党的信仰。可这些挂着党委名义的人们在做什么?一个有党委的单位居然会如此冷漠,这叫中国共产党吗?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点:现在党内确实有一些地方组织、一些党员背弃了我党的信仰,他们是董事长的好伙伴,好员工,却不是我的同志。
可能有同志会说,你点出这一点,会不会对我党的公信力有损伤?我想说:我不点出这一点,对我党的公信力才会有损伤。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图——
或许足以说明问题了——党委书记的排名,在这个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董事长陈玲女士之后。这样的党委还叫什么党委?不知道这个学院的党委是吃国家饭的,还是吃企业饭的——无论是吃哪种饭的,党内都是一样:理应追责;根据党章赋予我的权力,个人建议甘肃省委组织部门将该学院党委进行改组;对该学院党委领导干部依纪问责——这已经是严重的失职了,这样的党委,没有存在的必要,存在才是损害我党公信力。
至于党外关于国法的部分,是否还有其他法律责任,相信司法部门会有相应的说法,为了避免舆论影响司法,我不再对其法律部分发表个人意见建议。
事实,就摆到这里。接下来,讲讲道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的道理如下:
1、公共服务领域,是需要资本注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教育、医疗这两个领域,在资本注入的过程中,理应注意监管、引导,毕竟是公共服务的基础领域,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稳定,教育、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业,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领域还肩负着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在资本注入之后,仅仅谋求利润,而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说明引资是失败的——这里需要对资本进行监管,并且引导资本愿意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无法引导,那么就需要谨慎对开放教育、医疗这两个领域,因为前者关乎国家未来,后者关乎国家现在。
2、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也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政治问题。借一位老师的观点: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诸多领域同意资本进入的同时,资本会谋求更多领域,例如政治——这绝不是简单的参政议政,而是在谋取政权。谋取政权的方式很多,这个案例凸显出来的方式是:通过对党组织的控制来进行谋权。
3、企业需要高质量的党务人才。无论企业是什么性质,一旦决定让党组织进驻,那理应按照我党的方针政策来开展相应活动。对于企业党组织的要求与对于行政部门党组织的要求理应是相同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干部,理应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和决策者,只有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来走了,才能保障企业跟党走,否则时间久了,党组织反而会成为企业走歪的助力,而不是扶持企业发展,引导方向的领导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党组织违纪时,真正意义的起到党纪层面的监督管理作用,否则就会出现脱离于党纪之外的、或仅仅是为企业谋利的、或成为摆设的、或成为替罪羊的党组织,那将极大的伤害我党公信力。
4、在该舆情发生初期,我们可以看见有些大V转发,然而当这所学院的性质被曝光之后,一些大V偃旗息鼓了。我想简单的阴谋论一下:起初他们的转发,是因为并没有看清楚这所学院的性质,以为是公立大学,是国家的学院,所以就会对于舆论推波助澜;可当他们发现学院的性质是实际挂靠而私营时,他们就停止了这种舆论推动。这种现象,是目前涉及企业新闻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当企业出现问题时,不会就事论事,而是先判断性质,如果是私营的,那么就视而不见,如果是官办的,则会群起而攻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推动教育私有化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这些天天喊着好听口号的大V们!官方对于国企存在的问题,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报道并且依法依纪处理;而他们对于私企存在的问题,总是避而不谈——我今天点出该学院有党委,原因很简单:我不说,他们也会将议题引导到党组织和体制之上去,索性我先说好了,我党自我纠错的能力还是有的,无需某些大V代劳。同时,建议同志们也留意一下:他们很可能会把锅甩过来。
5、舆论资源的使用,需要使用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和人那里去。诚然,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做不到完全覆盖。但,能帮助一个,就算一个。舆论资源不应浪费在更多对于社会无实际贡献的领域。镜头理应留给基层、留给普通人。这样使用舆论资源,或许会更好一些。
道理,就讲完了。希望这样的悲剧,以后不要重演,不能再让资本杀人了。
就这样吧。
再次向刘伶利老师致哀,愿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