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作者:冯慧 来源:红旗文稿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育人的重要摇篮,同时也是传承文化、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园地。能否做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能否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红线,不但关系着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问题,甚至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失范”现象,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当下中国处于一个“双转型期”,即人类文明转型叠加社会转型。从世界范围上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形态”的博弈仍在进行中,全球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还在重塑之中。从国内看,改革正处于深水区、攻坚期,各种矛盾和利益纷争正处于振荡调整过程。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使得社会现象更加纷繁复杂,传统的是非判定标准出现错位甚至遭到颠覆。这对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更易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而社会中“高富帅”、“白富美”和所谓“屌丝”们的反差对比,阶层固化趋势和新的读书无用、读书致贫的论调,以及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报道、“蚁族”、房奴蜗居的“灰色图景”,更对青年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弱化了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2.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强劲上升,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但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并没有改变。他们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我国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兜售、传播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社会公众和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整体安全,消解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这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以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发展的两面性和难以管控性,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和凝聚力。美国人安德鲁·查德威克说,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当前的中国网民数量已经形成了空前的社会“网络力量”,更多的民众尤其是大学生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看法和意见,每个网民都是信息“发布人”,大学校园内处处可见“低头族”和“手指一族”,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不断涌来。与此同时,人们对社会政治事件、国家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等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加,各种消息、言论、观点、评论因互联网的便捷性得以迅速传播和扩散。但是,互联网具有巨大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两面性,上网人群中并非所有人都以严肃的法律法规规约自身,“难以管控性”特征依然存在,网络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等非理性舆情的不断出现,严重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更显任重道远。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课堂和学校日常生活中,使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

  1.在制定“两课”教学及相关制度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课堂。孔子就有“庶富教”的理论,认为人口众多、民生富裕的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人民教育好。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现在一些“两课”课堂不活跃,学生不爱听,翘课现象严重,这与“两课”教学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强化责任和担当,运用接近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上。同时,要积极把党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学校相关的方针政策,如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的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等方面,除了肯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旗帜鲜明地予以规定和明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追求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契合,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而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保证。

  2.在学校日常生活需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接触面广,获得信息途径多,思维活跃。他们对知识理论的需求、对社会就业的需求、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对爱与被爱的需求是丰富的、广泛的、切实的。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因此,这些方面的需求如果受挫,极易产生负面影响。教育主体必须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极大地影响他们的人生历程,有的放矢地做好融入贯穿工作。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要遵循这一规律,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分析大学生成长需求、利益诉求,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共鸣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有底气,从而使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根基牢固。

  3.引导青年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焦点所在。有人说,80后是电视的一代,90后是互联网的一代,00后是移动互联的一代。青年大学生喜好上网、读屏、看视频,网络的力量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除了利用好传统媒体外,还要克服轻网、厌网、怕网的心理和行为,把现实中的交流与网络交流以及其他新媒体的交流结合起来,如参与到学生微博、微信的互动中,在情感的沟通和认识的交流中,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地传播正能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广大青年只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行,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

  (作者: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www.pegstown.com/wzzx/llyd/jy/2014-06-27/26457.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