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点心了:从《家有儿女》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
2005年,儿童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开始在北京电视台电视台热播,由于广受欢迎,后来又拍几部续集,每部都100集。《家有儿女》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主人公夏东海曾跟随前妻到美国陪读工作,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归国发展,并与在国内长大的女儿夏雪团聚,后与某大医院的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
《家有儿女》的主要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这一家五口,由于性格各异、习惯各异,孩子和父母之间、孩子们中间、父亲和母亲中间,难免有争执和冲突,再加上他们的爷爷、姥姥、生父、生母时常介入,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将观众带入捧腹大笑的情境。
不过,搞笑归搞笑,热闹一段时间以后,就有观众忍不住吐槽了。有家长在博客上说:这些儿女们能给孩子做个啥榜样?整天零食不离嘴,大人叫干活就喊“倒霉”,一顿菜里没有肉就喊“你喂兔子呀?”一听要上“游乐场”,“烤鸭店”就高呼“哇噻”,一叫做作业就皱眉头,还整天说要什么“张扬个性”!这样的孩子你说欠揍不欠揍?这样的电视剧教不出好孩子来!
家长爱子(女)心切,难免会有过激之词。不过在我看来,作为一部面向儿童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确实有很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为搞笑而搞笑,缺乏正面的价值引导,甚至把儿童的需要矫正的一些不良习气,比如偷懒、贪玩、不爱做作业、爱沾小便宜等,也不加批判地做炫耀性展示,如此一来,这部剧使家长感到反感也就难免了。《家有儿女》拍的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应该和片面模仿美国经典情景剧《成长的烦恼》有关,只学到皮毛和表象,但没有领会人家内在的神韵——传递美国的主流价值。
《家有儿女》的创作者曾说要寓教于乐,但现在看来,这一点做的还不够理想。“乐”是有了,但“教”却令人怀疑。不过,今年出品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看来就汲取了《家有儿女》的教训。这部长达60集的系列剧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世经典中提炼了传统文化的精粹,用喜剧艺术的形式重新进行了包装,将自强、诚信、务实等美好品德,融入到一个个趣味故事中,用喜剧的手法和娱乐化的故事来消化大道理,化深奥的文字为妙趣横生的影像感召,让孩子们可以在一种轻松的喜剧氛围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真谛。
和《家有儿女》相比,《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长了心”。在这部戏里,娱乐、搞笑只是手段,通过娱乐、搞笑的手段,对孩子们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才是目的。和《家有儿女》中夏东海、刘梅一味纵容孩子,甚至和孩子一起胡闹不同,《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的主人公王大智,则善于通过结合身边事物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等传统经典,让孩子们在一件件妙趣横生的事件里习得做人的道理。王大智除了教书还要帮助身边人解决生活矛盾,让易先生、沈先生、毛母等三位房东的家庭由矛盾重重变为温馨和睦。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也是一部适合老少皆因一起观看的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是价值观载体,只有传递正能量,才能锻造出一部有价值的情景喜剧,牢记这一点,对创作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家有儿女》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国的儿童情景喜剧在走向成熟,这也是是令人欣慰的。
(郭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