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贺雪峰:农村: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

作者:贺雪峰 来源:江南app网址

  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进城务工农民返回农村的道路是畅通的,但同时又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主要是由农民的个体愿望、农民个人的微观努力与宏观结构之间的碰撞造成的。

  进城务工的年轻人都充满憧憬,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工作,可以融入城市,做一个体面的城市人。但他们之中只有少数很努力、运气又好的人可以获得在城市体面安家的机会。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开始下降,只能返回家乡。

  消费性投资存在浪费现象

  务工多年,农民工有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积蓄。如何用好这笔积蓄,使自己返乡后能够有所作为,成为即将返乡农民工日思夜想的问题。目前,返乡农民工一般会将进城务工的积蓄用作两方面的投资,一是生产性的,一是消费性的。

  最常见的消费性投资是建房,尤其是在北方农村,农民外出务工的首要目标就是建一栋像样的房子。这是因为房子耸立于村庄,别人都是楼房,你一家是平房,面子上难看还是其次,儿子到了说媳妇的年龄没人上门提亲才是关键。在北方农村,结婚娶媳妇的前提是建一栋像样楼房。而且住房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了一栋像样的房子,就有了安居的地方,有了稳固的家,有了心理后方,也有了活动场所和避风港。但在建房问题上,目前农民的投资存在很多不理性的地方。由于住房攀比,很多农民房屋换代过快,将辛勤劳动获得的收入用在不必要的房屋更新换代上了。这种现象在华北农村尤为严重。

  另外一种消费性的投资是购买家电产品。近年来,国家为拉动内需,推动家电下乡、摩托下乡、手机下乡、汽车下乡。这些下乡,一方面使农民拥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在调查中常常发现,农民购买了各种电器,却从来不使用,因为用不着;年轻人结婚,花5万元购买全套家电,然后夫妻双方外出打工,10年后夫妻回村生活,而当年购买的家电早已过时。而这10年,夫妻外出务工的净收入可能也就只有5万元。此外,外出务工赚钱所导致农村高消费,还表现在请客送礼、酒席奢华、结婚铺张等各个方面。

  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大

  农民多年务工所积蓄下来的收入铺张浪费,实在可惜。若将之用于生产性投资,可能会较好地发挥作用,但这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返乡农民工的积蓄太少,而投入生产的风险却很高,稍有不慎,所有投入就都打了水漂。

  多年在农村调研,笔者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县城和一些中心镇的临街店面几乎年年都会换主装修开业。一个店面要营业,可能要3万元装修,3万元办营业执照和各种证照,1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进些存货销售。这样,投入接近20万元,一家精品店可以开张营业。但在县城,想开店的人很多,购买力却很少,一年下来,店面开不下去了,所以将店面转让出去。新接手的开店人再花3万元装修,3万元办证照,一些钱作流动资金,到一年后又亏本开不下去,再转让、装修。结果,仅仅是装修和办证费用,就使一个外出务工几十年的农民工,在一两年内即将所有积蓄亏得精光。

  农民工返乡,往往不愿意一下子回到村庄,而是首先到县城和镇上,等到在县城将所有积蓄亏掉了,再回村庄。回到村里的农民,若有积蓄,也会选择投资。他们办小型加工厂,办养猪场,种经济作物,搞运销,开店办厂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他们的产品大都只是针对当地市场。当农民工返乡比较早,创业机会好时,他们就有较高的创业成功率。而随着越来越多农民工的返乡,市场很快饱和,创业越来越难,失败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而一旦失败,农民进城务工几十年的积蓄就没有了,接下来的日子会更加艰难,因为他们的年龄已经很大,基本上没有再外出务工的机会。地方政府和媒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只会加剧回乡创业农民工在有限市场内的竞争和增加他们创业失败的比例。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个比较保守、稳妥的办法,是将自己的住房建在公路边上,并在自己住房内开个店面,这样,即使开店不成功,房子仍然可以住,投资的损失也就不大。但这种无风险的创业,是几乎所有农民的首选。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已经开了二三十家小店,每个小店每天的营业额甚至只有二三十元,这也是笔者这几年在农村调研所经常见到的现实。

  从以上返乡农民工的投资情况来看,可以总结出农民工返乡的路径。

  第一,返乡农民工在县城或镇上投资办厂,或开设店面,其中少数人会成功,多数人会失败。少数成功者成功地融入到县城或镇上生活,余下的人中,部分人并不甘心失败,继而再创业,再失败,直到最后不得不回到村庄。还有部分人直接回到村庄。

  第二,返乡农民工回到村庄创业,如运销、办小型加工厂、建养猪场。同样只有部分人会成功。

  第三,返乡农民工回村建房开小店。因为小店开得太多,利润很少,因此无所谓成功;同时,因为开小店并不需要大投入,也就无所谓失败。

  第四,返乡农民工将积蓄用于建房,娶媳妇,维持村庄生活和交往。因为有务工的积蓄,所以可以在村庄生活得较为体面、安逸。

  第五,返乡农民工购买奢侈品,可以显示出在村庄中较好的社会位置,从而获得好的心理感受与自我评价。

  第六,超过自己经济实力的盲目攀比。有时政策和媒体(尤其是电视)在鼓动这种盲目的对农民殊无好处的攀比。

  农村是生活而非创业场所

  在整个中国已成为买方市场,小规模的产业创业几乎无发展空间的情况下,指望农民工用自己外出打工积攒的积蓄回乡创业,实在是风险很高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农村,创业所要求的条件越来越高,创业空间越来越小,而返乡回来的农民工却越来越多,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风险极高,但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让农民工安全使用手中的这笔积蓄,十分重要。

  对此,有学者提出,如果农民都不创业,农村还有什么活力,经济如何可以发展?笔者并不反对农民创业,实际上,农民中总有冒险意识比较高,对风险承受力比较强,头脑灵活,有关系且自信可以找到好的投资渠道者,会投资创业。但问题是,社会不应大肆鼓吹农民创业,且一旦有太多农民创业,则相对有限的农村市场空间就会更加局促,农民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他们所面对的失败可能性就更大。

  更重要的是,农村也许并非创业的地方,而是生活、休养的场所。在这方面可以用笔者所提出的“低消费、高福利”生活模式进一步阐释。

  返乡农民工用自己在城市务工所创造的收入来过好他们返乡后的生活。他们在农村的生活,远较在城市贫民窟生活的质量要高。这样一来,返乡农民工就构成了中国社会中最为稳定的力量之一,这也就是笔者所说,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稳定的农村而不是创业的农村,构成了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本前提。在中国未来30年,城市若可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可以使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可以在城市体面地生活下来,则农民工返乡的越来越少,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中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则那时,可能既无农民工返乡的问题,也再无农民工创业的问题。

  而目前的这二三十年,农民工返乡是一定的,返乡农民工能在农村安居下来,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而不是冒着极大风险去创业,不仅对返乡的农民,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www.pegstown.com/wzzx/llyd/sn/2013-05-02/2001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