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的青春独白:我们为什么钟情于红色文化
卫雅侨
闲庭若步参雅致,荷花深处小桥藏,我叫卫雅侨,是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如果你在校园里见过我,那你一定看过我在图书馆仔细品读的样子,沉醉在书海里增添人生的积累;如果你在校园里见过我,那你一定看过我在操场挥汗如雨的样子,伴随着朝阳缓缓奔跑迎接一天的挑战;如果你在校园里见过我,那你一定看过我在学习室苦肝论文的样子,一盏明亮的夜灯伴随我悄悄入睡;如果你在校园里见过我,那你一定看到过我在楼顶、在走廊、在教室背稿子的样子,因为我,是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同时我还负责讲解团队的对接与安排,每天匀出两小时熟悉稿件是我们的必修课,每周一次的讲解安排是我们的训练场,我们把自己与红馆定位同一个坐标,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见证红馆的建设与成长。
这就是我,一个潜心专研、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红色文化,用爱传播红色文化的研究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我是今天的志愿讲解员卫雅侨。首先,我们从导语部分开始。”
2019年9月,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正式揭幕开馆。非常荣幸,我作为一名参与者和建设者,见证了红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在这艰辛、难忘、成就感满满的实践中,我的“人生小宇宙”也随着红馆的建成发生了巨大的“时空变化”。
红馆的筹建源自渠长根院长一个创造性的想法。“我们走遍全国各地,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红色文化资源集存地,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存在着,对人民进行了很好的革命历史教育,但是,它都是分散的,后来我们就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建一个红色文化讲习馆,其实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为校内的同学们,提供一个不出校门的、学习了解的一个场所。
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后,红馆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马院的十多位教师、50多名学生党员、20多名志愿者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资料收集工作。为了得到一手的资料,我们远赴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等地实地考察并广泛搜罗。经过前后四轮资料筛选和选择调整,红馆终于与我们见面了。
作为首批志愿讲解员,我和队员们接受了为期两个周的培训,完成了对60多页讲稿内容的整理和牢记。9月25日,浙江省红色故事会决赛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我也第一次以红色文化讲习馆志愿讲解员的身份,为前来参观的嘉宾进行了讲解。时至今日,我们累计为800余名参观者安排讲解超过50场。
红色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吗?红色文化到底是什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步创造、发展的先进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通过物质、精神、制度等形式存在于我们身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凝聚精神力量,充分发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90后的我们为什么钟情于红色文化?
热爱红色文化的原因有很多,但红色文化的天然吸引力要数第一个。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红色文化的研究,越深入,越热爱,红色文化中天然蕴含着青春的朝气与热血,有引领人生成长,积极、正向的强大能量。此外,红色文化还具有催人奋进的正向影响力,它敦促我从一名“小白”,到在学术研讨会上能够独立发言;从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到跟随老师赴浙江安吉、丽水、义乌等地实地调研红色文化;从学习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到跟随老师全程参与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孔繁森精神的学术凝练,我逐步脱胎换骨成为半个“红色文化研究者”。这期间,我增长了本领,拓宽了见识,但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眼睛见识红色文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红色文化,用自己的一颗心感受红色文化。
同时,作为校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会长,我们的协会聚集了一批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青年,我们坚持每周新闻谈、每月读书分享来锻炼自己的思维,紧跟时事热点,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在杭高校时事评论员大赛为全校师生提供近距离解读、宣传红色文化的平台,我们善于利用新鲜、活泼的方式将新思想、新理论传递给广大学生。
我欣喜的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和大学生选择走进“红馆”,在我们讲解的引领下,逐步认识红色文化、肯定红色文化、热爱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幸福感受,幸福在于我们延续着百年来无数为新中国成立与建设拼搏、牺牲的中国人的青春,幸福在于我们助力着凝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时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