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
郑学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长征诗,雄浑壮丽,大气磅礴, 读后犹如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光耀人寰的不平凡的历史。
快马加鞭未下鞍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长征诗是《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小令都是咏山,是毛泽东于1934年至1935年之间在长征途中写成的,并非一次写成,也是毛泽东长征诗中唯一一首跨年度诗作。
1934年12月5日,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山——位于广西和湖南交界处的老山界。老山界主峰苗儿山的山顶是一小片平地,毛泽东登上山顶,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主峰直插云海。于是,他咏道:“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红军长征中翻越了许多大山,如五岭山脉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娄山,横断山脉中的夹金山、梦笔山、仓德山、打鼓山等,都以奇险著称。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三首》中没有指哪一座具体的山,表现的是自长征开始后一路上翻山越岭的整体印象。毛泽东通过对山的描写,红军征战的激烈场面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比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就是天崩地裂后的擎天玉柱。
而今迈步从头越
1935年2月25日凌晨,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冲过娄山关,再占遵义城。2月27日,红军占领遵义城。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娄山关一战是红军自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这次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
2月28日傍晚时分,毛泽东来到云海苍茫的娄山关。此时正值农历的早春季节,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寒风呼啸,松涛阵阵,战场上硝烟尚未散尽,血迹未干,骑兵的马蹄声急促而凌乱,远处传来的军号声低沉而悲壮。此情此景,毛泽东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霜天残月的意象描写中,诗人抒发了征途寒苦、战斗曲折的凝重心情。通过对残阳余晖洒满群山万壑的壮美景色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跨越一切雄关险隘的豪情壮志。又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步入正确轨道,重新迈步向前。
飞起玉龙三百万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穿过草地,走完了长征最艰苦的行程,即将到达陕北。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遥望苍茫的昆仑山脉,俯视祖国大地,展望中国革命的前景,豪情满怀,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诗的上半阕写昆仑山的壮丽,下半阕则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思想,把改造昆仑的目的化成一幅无限美好的图景,一个凉热适宜的太平世界最终会实现。
不到长城非好汉
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中的红军。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
六盘山处于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山路曲折险狭,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山势高峻。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泽东一抒胸中情怀,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咏怀之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既抒发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诗人的视角由近及远,情感由喜悦到高亢、激昂,结构紧密,又不显拥挤,语言浅近清新却又耐人寻味。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央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1936年2月,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毛泽东登上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大好河山展现在毛泽东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充分展示了他诗词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可谓千古绝唱。柳亚子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