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

作者:滕文生 来源:北京日报

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

滕文生

u=43287706,3708214690&fm=27&gp=0.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类文明史表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东方文明如此,西方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都如此。不同文明需要互学互鉴,方能取得各自的发展和共同进步。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应充分挖掘其蕴藉的丰富思想文化价值,结合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进全球治理、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服务。

“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先进政治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中国人民的不断追求和长期实践斗争中传承下来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有一个重要政治思想,也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所谓“天下”者,非一人一家一国一民族之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共有之天下。所谓“大同”者,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说:“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另一古代典籍《吕氏春秋》中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这是中国古人们对“天下大同”思想的理论说明和形象表述。基于“天下大同”的要义,中国的古贤们还提出了又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就是“民惟邦本”“国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所谓“以民为本”,就是倡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治国理政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天下民众的共同利益,实现“安民”“富民”“乐民”。中国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说过:为政者应“以富乐民为功,而以贫苦民为罪”。当然,历史的事实已反复表明,在中国古代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贯彻“天下为公”的思想,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实行“以民为本”的原则,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安民”“富民”“乐民”。但是,“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这种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政治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却一直为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和劳动人民在不断追求和长期实践斗争中传承下来。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由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一面学习西方文明,从中寻找救亡图存的新武器,一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寻找救亡图存的借鉴。

最终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新纪元;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在外交上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天下大同”“万国咸宁”等思想精华的创造性继承、运用和发展。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探索中,在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又取得了许多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理论认识。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其中一个新的重要理论认识和思想精髓。他指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他又说:“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他还精辟地阐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涵:一是全民共享,就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二是全面共享,就是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三是共建共享,就是要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渐进共享,就是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有、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社会理想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向往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社会理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中国人民古已有之的社会理想也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实践中才能真正开始从理想变为现实。这是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光荣,同时也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树起了一盏照亮未来的光明之灯。

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未来世界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必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比资本主义文明更大的贡献

共享发展理念,不仅始终贯彻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始终体现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正在贯彻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建设之中。

“一带一路”建设,是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为指导,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为世界提供的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方案。在世界发展中实行这样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利、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则,就从根本上与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区别了开来,它必将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将有利于开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局面。

20世纪初俄国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着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就是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并存且相互竞赛的时代。十月革命以来的一百年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尽管总的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但已经从各个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文明核心理念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在国际社会正在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可以坚信,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未来世界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必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比资本主义文明更大的贡献。

英国著名学者、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在其近著《十字路口:疯狂资本主义的终结和人类的未来》中写道: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人类进步的速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然而,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这证实了马克思的观点,即资本主义竞争拥有引发商业力量集中的趋势,给不同社会阶层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并引发金融系统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威胁。诺兰教授认为,要想解决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矛盾,除了探索国际合作外别无选择。他进一步指出,在人类试图在当下这个危险时期摸索出一条前进之路方面,西方与中国的关系是重中之重。中国文化中关于实现和谐、稳定以及“中庸”式动态平衡的思想,有可能在解决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一直在以务实的方式寻找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市场监管方式。中国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动态力量与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的调控相结合,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可以为建立以道德为导向的和谐的全球政治经济作出宝贵贡献。

诺兰教授经过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理论研究,认为要克服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矛盾和弊端,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按“天下为公”的原则实现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他寄希望于切实借鉴和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中国当今发展提供的经验,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诺兰教授的这种看法,应该说是一种真识灼见。而这些识见,在西方的学者和政要中也不乏其例。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接受新华社驻巴黎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推动多边合作,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中国的长远目标和对时代需求的把握对于世界发展大有裨益。在一个将以创新为标志的世界中,中国有一张了不起的王牌,就是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需要创新、需要建设、需要分享的伟大倡议。中国在世界发出的声音,是平衡之声、多边合作之声,也自然而然是进步之声。

西方有识之士的这些论见,值得我们一切致力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们充分重视和探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中国倡导的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方案一经提出,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的现实原因所在。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7-12-05/4758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