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作者:孙兰英 来源:《红旗文稿》2015/07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建设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新媒体在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同时,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网络也正在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一、注重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首先,理念创新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一是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二是保障网络安全。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三是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四是创新互联网技术。 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积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

  其次,方法创新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因势而谋。要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把握大势,就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势而谋,就是要提高洞察力;应势而动,就是要提高应变力;顺势而为,就是要提高驾驭力。只有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创新工作理念、手段和内容,不为条条框框所限,不因“没有先例”所困, 才能使文化软实力建设融入时代潮流,解决现实问题,在顺势而为中有突破,有创新,有成效。

  二、注重融合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当前,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的会议讲话中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为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坚持发展、融合、管理并进。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传播秩序更加规范。

  三、注重话语体系创新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表达,对于某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在其传播力、竞争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话语创新,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语言表述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涉及思维方式、思想认同、价值立场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当前,国际政治领域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由现实政治向观念政治转变,观念政治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建设新时期话语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有力回应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亟待加强的现实必要性,适时提出了当前如何主动创新和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践指向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具生机活力的实践,也是实现创新话语的丰厚沃土。要努力将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话语体系。话语创新要打通国家主流价值诉求与民间道德规范之间连接的通道,通过即时互动交流,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的多样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代表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可亲可敬可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同时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影响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四、发挥好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不断挑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冲击现实社会秩序,甚至带来舆论引导危机、信息安全危机等;但另一方面,网络本身也是一个中立的平台,用好了,可以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

  首先,抢占文化制高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建设。占领文化制高点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必须致力于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现实中新媒体巨大的舆论指向导引着社会舆论向着好的或者坏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利用新媒体受众广的特征,有效利用好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引领作用。

  其次,提供更好更多的新媒体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提高新媒体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三,善于分析研判。新媒体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意识多样多元多变,虚拟空间不能对应真实社会,网络舆论也不一定是社会主流声音,所以,要善于搜集舆情,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对各种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分析研判。

  第四,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关键时刻要敢于和善于发声,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论述,包括新媒体理念手段创新、新媒体融合管理、新媒体话语体系创新、新媒体舆论引导等重要内容,立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本质是为了提升中国特色软实力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根本利益。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的努力。

  (作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5-04-10/3128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