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刘仰:历史传统是文化自信真正源泉

作者:刘仰 来源:刘仰博客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距今已整整百年。一百年前由知识精英开启的“新文化运动”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后,中国陷入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在此之前,中国社会的精英们虽然有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举措,但都不成功。面对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压迫,中国的有识之士锲而不舍地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洋务运动在器物上学习西方的失败,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变为在制度上学习西方。然而,辛亥革命后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新文化运动”于是应运而生。它一方面认为仅仅在器物和制度上学习西方是不够的,必须在文化上学习西方;另一方面也汲取了过去主要是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潮流推向广大民众。“新文化运动”的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并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唤起民众,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最激动人心的声音。

  然而,“新文化运动”由于必须面对救亡图存的紧迫任务,导致短期实用性占据了上风,因而留下了一些遗憾。今天看来,它的遗憾之一便是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有效性,忽视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性。在全民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中,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崇拜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自信的削弱。

  如今,经历了百年变迁,尤其是经历了新中国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曾经缺乏真实体验的西方文化在中国得到较为深入的实践。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病也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中国人面前,使我们终于有机会冷静地反思百年来“新文化运动”的得失。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为今天和未来的中国重新树立文化上的自信。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之后,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几乎是每个国家的必然。老欧洲的英国、法国如此,新兴的美国如此,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同样如此,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经济发展后开始建立各自的文化自信。

  当今中国再也不是当年被人随意欺侮的“东亚病夫”,再也不是病急乱投医的手忙脚乱者,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成为无数中国人获得文化自信的源泉。对于中国这样历史积累极为丰富的国家,从自身文化传统寻找文化自信的基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源自传统文化的骄傲适用于当今和未来。当全人类都面临西方文化难以解决的困境时,中国传统文化能否为当今世界的种种难题找到解决的思路?

  今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已不同于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倡导者。但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毛泽东说,对于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道理很多人能懂,但如何区分精华和糟粕,并不容易。今天的中国只有把传统文化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才能通过深刻的比较、鉴别,发现传统文化真正的精华和价值,从而为我们长久地建立文化自信打下牢固的基础。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5-03-14/3065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