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

作者:艾文礼 来源:《红旗文稿》2015/05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提出来,并且把文化自信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提到更高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站在中国和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起点上,我们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道路来自以史为鉴的发展进步,中国模式来自立足本土的实践成就,中国文化来自古为今用的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来自源远流长的精神志气。坚持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坚定而自觉地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很好地认识和坚持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意识多样化和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相互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复杂,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力量、汇聚共识,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在世界上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中国文化蕴涵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我们有民族文化的自信,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让中国文化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大的思想公约数,成为统领和融通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前提。纵览当今世界舞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时又在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与风格,表达自身的价值理念与话语主张,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差别中相互交流、在竞争中相互借鉴的多彩景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赞赏,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才能向世界证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优秀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交流获得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养,也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比如,“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仁者爱人”、“德主刑辅”的和合思想,等等。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时代价值,才能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准确认识我们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和指导思想,以正确的理论和思路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深度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和更有时代价值的内容。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系。比如,可以对中国文化优秀典籍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提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第二,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普及和传播传统文化时,要坚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选择那些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资源。既要注重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尤其是能够指导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的思想,又要抛弃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努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

  第三,树立和强化正确的文化心态。当前,坚持文化自信,还应该注意和防止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如,有的人信奉民族虚无主义,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有的人信奉封建复古主义,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本来应有的价值,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等。可见,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文化不自信的问题,还存在不能正确坚持文化自信的倾向。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自觉地反省我们的文化心理,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心态,昂首阔步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当前,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也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把中国百姓真实、生动、鲜活的生活展示出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5-03-10/3057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