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表述

作者:董学文 来源:江南app网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大气磅礴,内涵丰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总结,是对建设文化强国构想的新概括,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文艺走向的新定位,也是对未来文艺工作的新部署。这一讲话,对文艺界统一思想,凝魂聚力,开创新局,必将产生无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从学理的意义上讲,习总书记的讲话,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时代语境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丰富和深化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有力地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方面,这个讲话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出来的最新的成果。它是我们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文艺工作的又一纲领性文献。

这里,我从讲话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带来了哪些新东西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习总书记的这个讲话,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这种方法和精神,又同当下的时代主题、历史方位和文艺形势高度结合起来,因而使所阐述的各种文艺观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使命感。这篇讲话,科学地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态势新情况新问题,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和怎样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作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同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社会主义文艺未来发展的灿烂前景和宏伟蓝图。这篇讲话,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观之间息息相通的灵魂脉动,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精神正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给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界和文艺家们,带来无限的温暖和热能。讲话中许多透辟犀利、发人深省的阐述和表述,可谓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与文化土壤中绽放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绚丽花朵。

众所周知,把文艺事业看作整个党的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看作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常识。当年列宁就指出:文艺不能成为“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应当“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就讲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以便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他系统地谈了“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谈了“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习总书记的讲话,无疑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他表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个“重要”二字,不仅赓续了上述思想,而且依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把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来重视革命文艺“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不主张“为饱食终日的贵夫人”、“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把这发展成“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个原则。为了体现这个原则,经典作家一直希望“工人阶级对压迫他们的周围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令人震撼的努力”,“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希望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转变立场,和人民群众在思想和感情上打成一片,真正做人民的歌者。

习总书记的讲话,极其鲜明地坚持了这一思想,并把对人民的热爱提高到了对作家、艺术家要求的更新的层次。习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并且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一词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实为罕见。讲话把作家“深入生活”具体化为“深入群众”、“扎根人民”,把社会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唯一源泉的思想,升华凝练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样的阐释,就使文艺上的唯物史观得到更彻底的贯彻,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文艺批评,学界都知道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美学的和史学的”的批评标准。毛泽东也论述过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党在第二位。”“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不难发现,这些批评标准的设定范围都有当时背景的因素。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也谈了“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问题。但是,他有两个创新点:一是提出了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就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艺批评标准的意蕴和内涵。因为增添“人民的”和“艺术的”两条,既触及批评的立场性判断,又关涉批评的专业性强调,比只谈“美学的和史学的”观点,只谈“内容”和“形式”的观点,是明显地推进了一步。主张从“历史”、“人民”、“艺术”、“美学”四种维度和观点来评判和鉴赏作品,这是一种理论创造。二是提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句话,同马克思说过的“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有些相似。但是仔细比较后发现,这里把“够不够资格”的角度,变成了“审美”鉴赏的角度,把“判断者”变成了“鉴赏家”和“评判者”,而且把人民“作为”或者说放在了鉴赏家和评判者主体的地位,这不仅有现实针对性,而且会引发一场文艺批评格局的变革。

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给予了许多新的阐释,特别是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概念,强化了中国优秀文艺传统和文化遗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中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因之,“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这就再一次描绘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底色、根基与取向,指引我们的文艺理论建设要充满中国的文化元素和理论色彩,杜绝用西方标准来剪裁和衡量我国文艺和文艺作品的偏差,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确切地落到了实处。我们发现,讲话中还涉及了诸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质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美的发现”、“美的创造”、“美学精神”等许多美学范畴和词汇,这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表述增加了美学光泽,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也给出了不少新的课题。

记得马克思在探讨剩余价值理论时曾说过:“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可以说,习总书记巧妙地发挥了这一思想,并把它用来分析市场经济对文艺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是“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并告诫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这就为我们观察和剖析当下文艺活动的规律和状况提供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倘若我们联系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来考察这些见解,不难发现,这实际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艺术生产”理论,合理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文化工业”理论中的有益因素。这些分析性见解,是从活生生的中国当代文艺现实中概括出来的,是很“接地气”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这是中国化的“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市场运作与文艺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复杂关系的新的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们的理论启示是多方面的。它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展现出新的面貌。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5-01-21/2985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