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

作者:龙新民 来源:光明日报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纵观党的历史,穿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火硝烟,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毛泽东文艺思想始终指引党的文艺事业伴随时代前进脚步而不断发展繁荣,从而为激励和鼓舞人民奋勇前进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十分艰巨。在新的形势下,毫无疑问,毛泽东文艺思想仍然是指引当代文艺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1940年1月,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定性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并第一次鲜明地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他开宗明义地回答说: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毛泽东还具体解释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鲜明地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根本上指明了党领导的文艺工作的政治方向,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以此为开端,解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当时国统区的一些作家艺术家把自己的立场转变到人民的立场上来,按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纷纷下乡下厂下部队,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从工农兵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当然,这一时期,“人民”的概念和范畴较之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文艺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邓小平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一方面重申“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提出文艺要“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服务。邓小平的这一表述,在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形成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思想。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发表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从此,我国新时期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正式表述为“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本质属性是文艺的人民性。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因此,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针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迅速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也随之到来。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讲话再次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大发展,它同“二为”方向一道,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体系。

  “双百”方针的提出,适应了国家和人民需要迅速发展文化的迫切要求,体现了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完全正确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在一段时间内,我国文学艺术界鼓励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尊重和支持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大力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党内“左”的错误日趋严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正确方针没有得到有效贯彻,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全局性错误,给我国文学艺术事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正确方针被重新提到了重要位置。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中强调,要继续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双百”方针,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崭新面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艺术、群众艺术等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解放,心情舒畅,他们以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的崇高责任感和饱满激情,为人民奉献了大量思想内涵丰富、艺术品质上乘的精神食粮,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证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正确方针。坚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文艺事业就兴旺发达,文艺工作者就积极性高涨;而背离这一方针,文艺园地必定会百花凋零,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作热情也必定会被扼杀掉。今天,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好“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原则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优秀文化。同时,中华文化也在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交往中,不断书写着新的辉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毛泽东文艺思想鲜明地回答了这个重大问题,这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著名论断,文中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也提出:“我们绝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强调吸取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人类文明成果,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性和开放性。

  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事业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成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经济、文化等领域“走出去”“请进来”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学艺术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往,对繁荣我国文学艺术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时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交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毛泽东文艺思想所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原则,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应当珍惜、保护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新时期激励和鼓舞人民前进的强大力量。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只会延缓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但借鉴外来文化,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在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上,同样绝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更不能搞全盘西化。

  四、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道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的著名论断,他还特别强调,“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因此,他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毛泽东的这些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科学揭示了文艺和生活、文艺和群众的关系,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基石。

  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为新的起点,我国革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的响亮口号,积极投身于抗战的烽火斗争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正是从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一大批鼓舞人民抗战斗志、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应运而生,如大型新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小说《小二黑结婚》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伟大实践,开辟了我国文艺创作的崭新道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并成为我国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自此之后的70多年来,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政府都大力倡导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人民群众交朋友。为推动新闻宣传和文艺战线深入现实生活,增进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是从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和如火如荼的发展实践中汲取丰沛的力量源泉,进而开创出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繁荣的崭新局面。

  五、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规律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入分析延安文艺工作的现状后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深刻揭示了文艺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的认识和审美情趣的渐进过程,指明了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客观必然性。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现在已经过去70余年,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同那个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从目前我国文学艺术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看,既重视普及工作,又重视提高工作,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依然是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我认为,这里讲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首先需要做好普及工作。要把文艺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到基层,放到农村,放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城市基层社区,关注弱势群体和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较之文艺的普及工作,提高工作的任务也极为迫切。一方面,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看,中国是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拿出高水准的文学艺术产品在世界上占据市场、扩大影响、提高地位。另一方面,从国内人民群众对文艺工作的需求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人们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水准提高了,要求也更高了。这一切,都对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政府以及宣传文化艺术部门必须着力抓好提高工作,努力扶持和创作更多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准高、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毛泽东文艺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照亮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党的文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断,制定了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广阔道路。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火炬必将永远闪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号角必将永远吹响。

  (作者: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4-04-21/2573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