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传承“先忧后乐”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者:刘宇赤 来源:红旗文稿

  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北宋名相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景言志,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把这一精神推向至高境界。中国共产党人既是时代的开创者,也是历史的继承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他们进一步传承和升华了“先忧后乐”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奢靡之风,仍然需要弘扬“先忧后乐”精神。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党历来秉持忧患意识,强调辩证地看待形势和成绩,客观地分析困难和问题,全面地把握现在和未来。虽然今天我们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重道远。所以,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共产党员不是镀金的招牌,也不是晋升的阶梯。每个共产党员自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为人民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每个共产党员,都是我国改革发展大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事不避难、忠诚履责、尽心尽力、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把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先忧后乐”之忧,从来都不是忧个人的安与危、得与失、穷与达,而是忧天下、忧国家、忧百姓。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忧后乐”强调的“忧”,不是不可知论、不是消极遁世、更不是怨天尤人。恰恰相反,它是鉴往知来、着眼长远的认识论,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价值观,是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奋斗姿态。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证明:大到追求民族复兴、国家繁荣昌盛,小到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人价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总是向着美好未来所必备的精神风貌。当前我们面临着科学发展的艰巨任务、改革攻坚的重重困难,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奋发有为的解忧能力。“先忧后乐”之“先”与“后”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先”字,要求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具有见微知著、由近及远的洞察力和预见力,谋划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具有前瞻性、事关国计民生的发展方略;一个“后”字,则要求我们在重大决策取得成功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幸福安康之“乐”时,还能保持高尚情怀。今天,我国的发展和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广大共产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前进,必须加强学习,在干中学,提高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水平,增强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必须积极实践,在学中干,多做少说、甘于奉献,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破难题、解民忧的事情,多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政绩。

  (作者: 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3-11-08/2359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