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本来是人民大众的。用审美的形式书写、凝聚人民群众的心愿和梦想,文艺才能有蓬勃的生机和长足的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形成切实有效的引领机制。文艺批评对于规范、引导文学创作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文艺批评建设,是建立文艺创作导向机制的重要方式。在新形势下,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手段,善于运用文艺批评这一武器,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对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实践的导向作用。
当前文艺批评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
长时间以来,伴随着文艺实践的发展、学术环境的日益宽松和理论资源的开放引进,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活跃、繁荣的局面。但是,从总体看,文艺批评建设仍需加强。现在的文艺批评,在立场观点方法、自身理论建设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还有诸多不足。特别是,在坚持和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尚未形成足够有效的批评话语和理论成果,产生应有的引领作用。
——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主张声音减弱。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党的文艺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的根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在文艺评论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声音还不够响亮。党的文艺主张,在一些从事批评工作的人那里,不会讲,不敢讲,不愿讲,甚至变成了学术研究的盲区和学术形象的顾忌。在众声喧哗的理论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地位和原则性意义显得弱化。面对新的情况,一些文艺批评没能在坚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打造新的理论面貌、开拓新的理论格局,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解构和脱离。对正确文艺立场的表达虽然不少,但很多缺乏理论上的建树和足够的学术含量,沾染着“文件式”的话语风格,削弱了同理论、创作界建立良好对话关系的能力。
——西方文论特别是当代西方文论备受热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文论被大量引进,在理论和创作界被持续热捧和推崇,几乎成了垄断性的理论资源和主导性的权威话语。国内文艺理论界对这些外来资源推崇有加,却辨析不足。由于缺乏清醒的总体认识和有效的理论甄别,辩证的批判性研究不够,其中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因素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也同样被无视。对于决定文艺性质和方向的基本问题、原点问题,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基本的理论立场被置换,影响了文艺批评的正确方向和自身发展。用西方标准来评价中国文艺创作实践,这种近于削足适履的批评方法,造成理论对于实践的隔阂和疲弱。
——现有体制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文艺批评的活力。多元、活跃的文艺批评格局,对文艺批评是好事。但是,从目前来说,一些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既有过于分化、自成体系的问题,也有体系内部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文艺批评出现“学院化”倾向,文艺批评工作者多数集中在高校和学术机构。这种体制,固然有益于提升文艺理论专业化水平、推动学科建设,但如何实现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大众审美充分对接,如何对科研、教学过程采取具体有效的方向性引导手段,如何使职级评定和论文、课题数量的规制,不至减弱面向创作和大众言说的热情,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另外,媒体是文艺批评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大众媒体,现在,大众媒体上缺少有理论底气的、有分量的文艺批评,话题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的言论较多,制约了理论的长足进步和成果的社会性转化,对文艺创作和大众阅读均缺少干预能力和指导能力。
——文艺批评的公信力被一些不良风气侵蚀。批评的价值在于批评的公信力,公信力不仅基于自身的理论高度,更来自严正的批评立场。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文艺批评领域里,圈子批评、人情批评、红包批评、炒作批评等现象并不少见。导致严肃的理论问题被庸俗化、利益化,批评标准混乱、界限模糊。错误的倾向被选择性地无视,文艺批评的褒贬、甄别、遴选功能在弱化。凡此种种,都影响了文艺批评在引导创作生产和大众审美上的作用。
充分重视加强文艺批评建设的意义
文艺批评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又不能单纯从学科的意义上去理解。文艺批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理论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需要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
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文艺批评的发展状况,关乎文艺创作生产是否偏离正确方向,关乎文学艺术的发展能否保持健康良性的态势。文艺批评以正确的理论立场为根本,以丰富的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符合文艺规律的科学方法为批评手段,以对实践的提炼和介入能力为旨归,以评判者的名义,在创作生产和接受传播两个领域产生影响。对于文艺创作自身规律,它是理论化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同时,它又是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文艺与受众的中间环节,是对创作进行社会价值的判断,是对大众进行审美能力的引领。没有积极健康、严肃生动的文艺批评,文艺创作生产就要偏离正确方向,文学艺术就难有健康向上的成长。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必须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积极开展文艺批评工作,是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文艺批评是思想理论的重要阵地。文艺批评具有强烈的理论特征,蕴含着意识形态上的诸多诉求,表达着一定的哲学观念和政治意向。更重要的是,文艺批评影响文艺创作,进而影响广大受众,形成特定的舆论效应。所以,忽视甚至放弃这个阵地,削弱甚至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必须从理论自觉的高度认识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主动地扭转当下局面,在对正确取向的肯定和错误倾向的匡正中,使党的文艺主张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在文艺评论的阵地上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旗帜。
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是新的形势下创新文艺工作领导方式的要求。新形势下,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和文艺生产市场化、文艺思潮多元化、文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相适应。我们过去所熟悉的行政的、计划的手段无法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单纯的行政命令、单一的指导模式,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探索新的途径、新的办法、新的方式。党对文艺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理论上的领导。实现这个领导的最有效方式,就要切实转变话语方式,通过对作品和作家的分析评介,对文艺理论的修正和发挥,对文艺思潮和现象的解析和评断,把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性的批评话语。文艺创作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对此要充分尊重。要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艺批评,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话语优势,使党的文艺主张更容易为广大文艺家、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赞赏,实现党对文艺、文化的科学化领导。
文艺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为我们提出新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如何牢牢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如何实现汇聚时代精神主流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高度统一,如何创新地分析一系列对应范畴,包括主旋律和多样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艺术性和思想性、普及与提升等等。这些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实际问题,需要文艺批评不断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有效理论诠释,需要我们对文艺批评的导向作用和机制建设形成新的认识和方法。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建设
文艺批评建设是理论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改善文艺批评生态,不断提升文艺批评的质量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导向作用,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要把它作为建立健全文艺创作导向机制、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加强和改进。
打造品牌,主动发声。坚持文艺批评的正确方向,需要富有成效的话语宣示方式,在众声喧哗的话语环境中,发出清晰的主流声音。要打造一批鲜明表达党的文艺立场和文艺主张的理论品牌。利用品牌效应,传达理论诉求。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高话语冲击力和引导力。要在张扬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同时,致力于学理化、学术性和创新性表达。把事关文艺根本的原点问题,作为关注重心,以正确的立场方法观点加以新的诠释,寻求理论共识。针对当下文艺现象和文艺实际问题,褒贬鲜明并富有建设性。面向创作界和广大受众,争取更广泛的关注和回应。
改进机制,突出导向。健全和改进科研立项、学术奖项等导向和评价机制,发挥好各类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和文艺批评奖项的作用,积极改善理论生态和学术风气。在课题设置、科研立项和奖项评定上,对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特色文艺理论,针对当下文艺创作发展实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研究内容,给予足够重视,对有建设性的学术成果重点扶持,对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加以有力引导。针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组织课题,集体攻关,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集结队伍,加强指导。依靠高校、科研机构、各级作协、文联,培育一批立场鲜明、治学严谨、学识深厚,在理论和创作界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艺批评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积极选拔和推介,加强梯队建设,形成有集群效应的批评家群体。加强对文艺批评队伍的指导,进一步增强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思想的能力、把握文艺前沿理论的能力、把握当前文艺发展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艺批评的理论品质。
开辟阵地,扩大影响。重视媒体传播的作用,推动主流媒体、大众媒体为文艺评论开辟阵地。特别是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平台,提高媒体的学术品位,提倡理论话语的社会传播效应,面向社会和大众,扩大文艺评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媒体的支持,推出更多文艺批评上的“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