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氏退往台湾之前,曾向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发出邀请。
然而,孙科非但没有答应赴台,也没有留在大陆,而是悄悄去到了国外定居。
遗憾的是,此后多年之中,孙科一家在海外的生活,并不如他所期望般安逸。
得知他的处境后,蒋介石也不免吐槽:
“真是总理的不孝子孙!”
1891年深秋,孙科出生于广东,年仅四岁便随父母迁居檀香山,整个童年都在国外各地周转。
作为中山先生的长子,同时也是仅有的一个儿子,孙科素来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成长。
他自幼饱读诗书,不到20岁就成为了同盟会的成员,回国后还在革命事业中担任了重要职务。
只不过,由于李宗仁、胡汉民、蒋介石等奇人的不断涌现,反倒把他衬得资质平平。
因此,孙科时常因为意见不合等缘故,与父亲的这几位臂膀发生矛盾,甚至还曾参与组织了“反蒋联盟”。
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孙科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令父亲屡屡恼火。
1948年,蒋介石以高票竞选上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的人选,便在李宗仁和孙科之间产生。
其实,孙科本无意参与这场竞选,但蒋担心李宗仁上台后,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便想到了扶持孙科。
他把孙科拉扯出来,对他说尽各种好话,这才说动了孙科参与竞选。
得益于“国父之子”的身份,孙科虽然政绩不高,但还是得到许多人的拥戴,在第一轮竞选中排名第一。
可就在此时,李宗仁玩儿起了“舆论战”,孙科的一系列黑料随即被爆出。
小道消息称,孙科不仅曾在婚内把同居4年的风流女子召为秘书,还与有着“经济犯”嫌疑的蓝妮交往密切。
这些事让大众颇为失望,也让孙科在之后的竞选中脆败,李宗仁成功选上副总统。
经此一事,孙科开始对内部斗争失望,也不愿再过多参与其中。
1949年3月,蒋带着满怀愁绪去往台湾,作为孙中山之子,孙科同时接到了来自两岸的邀请。
过去多年来,孙科与继母宋庆龄女士素来不睦,因此一时难以接受留在大陆。
同时,他也不想像蒋一样龟缩一隅,更不想臣服于蒋。
身处漩涡中心的孙科,无法即刻做出抉择,最后干脆两个都不选,携家眷悄然前往国外生活。
他先是携同妻子飞去了法国,后又在申请得美国护照之后飞到纽约,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里。
在美国生活时,孙科没有任何固定的收入,只能依靠儿女接济小额款项,夫妻俩才能勉强得以生存。
和妻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里,孙科一直省吃俭用,自己扫地、自己种菜,自己烹饪打扫,经济相当紧迫。
最艰难的时期,嗜书如命的孙科,连买精装书的钱都掏不出,只能购买一些报纸和期刊阅读。
年龄渐长,乡愁也渐渐升起。
每当孙科遥望东方时,心中总是泛起一阵酸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排解。
得知孙科的窘境后,周总理也曾邀请他回大陆生活。
但孙科仍然保持原有态度,出生于广州的他,竟然眼光投向了台湾。
为了能够返回台湾,孙科先是接受了香港的采访,表达了自己希望返台为蒋效力的意愿,又让长子先返台观光一周,测试舆论态度。
孙科的这波操作,意图已足够明显。
1965年,彼时正逢孙中山诞辰100周年,蒋介石趁机邀请孙科返台庆祝,总算给了他一个合适的理由。
后来,蒋介石邀请孙科做“考试院长”,虽然这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文职,约等于蒋的传话筒,但足以让孙科心满意足。
为了表达感谢,在蒋介石生日时,孙科特意写文章祝寿,还举着酒杯走到他跟前祝贺,全然没有了当年拒绝蒋介石的傲骨。
直到去世,孙科都保持着对蒋介石的奉承和臣服,老实接受着蒋的各种安排。
哪怕是在自己的葬礼上,也出现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场面。
原本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孙科的女儿为父亲准备了纸钱,也计划披麻戴孝。
然而,蒋介石却自作主张,把孙科的遗体送去了西式灵堂,给遗体戴上了十字架。
滑稽的是,在这场西式的葬礼上,蒋介石又加入了烧纸的环节,为孙科烧了一栋纸扎的小洋楼,画风简直诡异到家。
人生走到尽头,孙科都还是为蒋介石的意愿所摆布,不胜唏嘘。
从国父之子到蒋介石的棋子,孙科后半生的路,走得充满戏剧性。
如果当年,他选择了留在大陆,不知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
只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历史大势不可驱。
惟有明确内心的追求,选择正确的道路,才不至于让自己处于迷茫又尴尬的境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