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60年代,中国研制原子弹,金庸发文嘲讽: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作者: 来源:墨桃说史

“没有我们,你们这连裤子都穿不起的样子,还想自己造原子弹?太可笑了。”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苏联迅速撤走了所有的援助专家。临走之前,还不忘销毁全部的技术资料,趾高气昂地讽刺一番。

陈毅元帅听后,直接在采访中回应道:“这是笑话我们穷,造不起,那我就算当了裤子也要造出核子!”

远在香港的作家金庸,却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来嘲讽说:“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金庸究竟为何要这么说?陈毅又会如何应对呢?

“要核子还是要裤子”

1963年,金庸在《明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要裤子不要核子》的文章,并在其中批评道:把军事力量放在百姓生计之前,是一个冲动的错误。

暗示陈毅只知道造原子弹,却不知道,一个百姓穿不起裤子的国家,就算造出一两枚原子弹,也不能无法对美苏造成威胁。

在他看来,英法当年攻打苏伊士运河时的狼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明明早就有了核子,却因为苏联胡诌的一句“要轰炸伦敦”,就吓得马上打道回府。

而我国就是再用十年,也不见得能赶上那时的英国。与其劳民伤财之后,只得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还不如把钱花在轻工业上,让百姓有衣穿,有饭吃。

“文人言政”是我国知识分子长久以来的一大传统。文人都用笔打架,这篇文章一经发出,便引起了“笔杆子”们的注意。随着《新晚报》、《文汇报》相继发声,一场以一敌众的论战也就此开始。

《新晚报》认为金庸的观点是片面的,只看到了眼前的短利,故而发表了一篇《裤子固要,核子也要》的评论文章,表明造原子弹不是“二选一”,而是在为“两个都要”做准备。

《文汇报》用一篇标题为《怕中国有?是什么人!》的文章,直指金庸“装成一副悲天悯人的伪善面孔”,说出来的话却是“毒蛇嘴里的玫瑰”。

除此之外,《商报》、《大公报》等受众较广的报纸也刊登了大量批评金庸的社论,一些言辞激烈的文章甚至还指责他是“卖国贼”。

对此,金庸并没有避其锋芒,而是以他自己创办的《明报》为阵地,舌战群儒。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先后发表了《我们关于核裤问题的十点立场》、《有核无裤、无核有裤与核裤皆无论》、《制核弹,无益加有害》等数篇文章,试图阻止这一在他看来十分愚蠢的大工程,并认为全世界都应该销毁核子武器。

可他毕竟没有带兵打过仗,一个文人的纸上谈兵,在严峻的国际局势前,终究是有些理想化了。他看到了民间疾苦,却不知有国才有家。

二战时期,美国投向日本的那两颗原子弹,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颤。辐射的伤害触目惊心,各国都在嚷嚷着要销毁这种灾难性的武器,可一转身,却又都开始造原子弹了。

因为美国不可能放弃这样一把利刃,其他国家也不想自己的脖子上一直悬着一把刀,不想被欺负、被讹诈,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都去造。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从蘑菇云炸开的那一刻起,世界的规则就再次改变了。历史上的每一步都在提醒我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领导人最终的选择仍是先用裤子去换核子。

但金庸却认为,自主研制核武器是对美的一种挑衅,我国没必要“自寻死路”。应该和那些有自知之明的国家一样,寻求美的庇护,与美国达成“不制造核武器”的协议。

这样一来,美国就不会用对我国使用核子,我国也能腾出手来发展经济。

可问题是,美国真的这么好说话吗?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野心家身上,就能换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吗?

“既要核子,也要裤子”

事实上,我国领导内部,一度也对研发核武器存在顾虑。

60年代初期频发的自然灾害,让我国的粮食产量一减再减,大家都被饿怕了,却还要以经济为代价,进行一项看不到头的研究,真的值得吗?

只是还没来得及细想,美军的第七舰队就已经跑到了南海的地界,苏联一言不合就撤走了研究核武器的所有资料、设备和核心人员,在边境布上重兵,严阵以待。

赫鲁晓夫不加掩饰地表示,离了苏联这个“大哥”,就算再给二十年时间,我国也造不出原子弹。这让领导人意识到,“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我国的战士不缺血性,也不怕牺牲,但对于头上的东西,却只能拿命去抗。朝鲜战争以及后来的边境冲突中,我国不止一次遭到“原子讹诈”。

为了不被控制和欺负,为了防止战争疯子们发疯,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郑重地拍板道:“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

“没人有原子弹是上策,别人有、我们也有是中策,只有一个国家有是下策。”我国热爱和平,但也需要积极防御,“再有十年,什么弹都搞出来了,世界大战就打不成了。”

就这样,原子弹的研究彻底归零,一切也都从零开始。邓稼先带着28名专业五花八门、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新大学毕业生,用仅有的几本有些过时的外国书,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学。

在金庸频频为百姓争取“裤子”的那一年,他们正在西北的戈壁滩里,没日没夜地打算盘、攻难关。

除了后期解密的少数人外,他们大多都是用“青椒”、“红椒”、“朝天椒”这样的名字,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倒计时结束的瞬间,天地轰鸣,罗布泊的上空炸开了一朵蘑菇云。各大报纸的头条迅速换成了最喜庆的样式,将原子弹研制成功的消息带到了世界各地。

国内的百姓奔走相告,国外的游子热泪盈眶。刚被宣布下台的赫鲁晓夫得知这件事时,正在克里姆林宫中收拾最后的私人用品。

据说,当时他的嘴角抽了好几下,最后却什么也没说出口。

美国的总统约翰逊取消了所有的行程安排,迅速发布声明,让美国人民相信他们,美国有能力保卫自己,并呼吁其他国家,应该把重心放在经济上,不要把太多力气花在原子能上。

言外之意就是,他们不希望再有拥核国家出现了。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事实摆在眼前,只能客气一些,与我国商量:“要合理使用原子能。”

美对华的前后反差让国人深感自豪,与此同时,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也登上了《明报》。金庸在其中写道:“郑重建议世界的各国全面禁止和销毁原子弹。”

因为此前他多次就“原子弹无用”发表评论,所以爆炸一成,就有人去问他,有没有对原子弹改观。金庸则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有批评的权利,不需要改动。

他的固执让知识分子们极为愤怒,多家报纸都开始撰写文章,准备以笔为剑,对他进行围攻。陈毅得知这件事后,连忙拦住了报社,豁达地劝说道:

“他想要中国人都有裤子穿,那就证明他是爱中国人的嘛!请香港新华社对查良镛先生高抬贵手!”

随后,他决定亲自去回答“要核子还是要裤子”的问题:“不搞核子,省下钱来发展轻工业,大家很快就能有蛋糕吃,有裤子穿,但要是吃得正起劲的时候,一个弹砸了下来,还有什么呢?”

金庸看到的是民生,他眼中的国家,最起码要保证百姓的温饱。但对于身经百战的陈毅来说,只有国家安全了,人民才能安全。只有保证了安全,才会有长久的安稳和富足。

“所以说,应该把我和查先生的说法结合起来。我们要争取做到,既有核子,也有裤子。中国人民在丰衣足食的时候,还有几颗不大不小的核子,就好了。”

金庸被陈毅的这番话说服了,此后更是多次在文章中表达对陈毅的敬佩之情,这场“核子与裤子”的风波也就此停歇。

结语

论武侠小说和文学造诣,金庸显然是站在时代前沿的那一个。可要论政治格局和军事视野,他所能看到的,就要有限得多。

伟人早在造原子弹时就说过,我国的原子弹是用来防御的,“它既是纸老虎,也是真老虎”。拥有这样的武器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制止战争,争取平等的话语权。

只有外界环境稳定,不再有突如其来的炮弹,内部才能休养生息,赢得发展机遇。可如果只着眼于眼前的温饱,为当时的斗米和裤子妥协,那我国的世世代代,恐怕都要提心吊胆地活着。

事实证明,我国的决策是对的。只有国家有尊严,民族有脊梁,百姓才能挺直腰杆,安居乐业。



//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23-12-30/8570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