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志愿军并非靠“人海战术”取胜

作者:史鸣 朱力宇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因为拥有适应战场变化的指挥谋略,高昂的士气,不畏牺牲、不怕艰苦的精神气概,遂行各种有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才能与在装备、陆海空合成作战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都占有很大优势的联合国军正面对抗,将他们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

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略战法污蔑为人海战术的说法由来已久。麦克阿瑟于1951324日在东京发表公开声明称:敌人的人海战术(humans tactic)无疑已失败了,因为我们的部队已惯于作这种形式的战斗。麦克阿瑟所言,无非是对未能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圣诞节发动总攻势等严重战场失败心有不甘。志愿军的不畏牺牲、勇猛作战,被联合国军视为不珍惜生命价值、愚不畏死。近年来,国际上相关出版物和网络空间里,包括各类影片、网络百科词条等,也不乏这类描述。因此,有必要对志愿军使用人海战术的虚假指称加以辨析。

所谓人海战术不是事实

人海战术的说法最早源自西方。所谓人海战术,是指使用远超出敌方的兵力,不惜伤亡代价正面攻击敌阵。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制胜几率较大,而进入热兵器时代后,仅靠大量人力对阵使用火力装备的敌方,即使占有很大兵力优势并且军人不畏牺牲,也难以取胜。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装备,掌握着战场制空权,地面武器和空中打击也具有超高密度的覆盖能力。而且,朝鲜的山地地形不利于正面展开大集群冲锋。因此,面对此种状况,志愿军不可能采用人海战术,这是最浅显的常识。

从实际作战总兵力方面来看,在195010月,入朝志愿军总兵力约29万人,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的总兵力(含海、空军及韩国军队)已达44万余人;到11月下旬,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共55.3万余人。实际上,一直到19512—4月志愿军第二批入朝部队集结之前,也就是麦克阿瑟称志愿军使用人海战术之前,中朝军队总兵力都少于联合国军。因此,此时若非要说谁使用人海战术的话,联合国军最具备条件。

在战役层面,中朝地面部队在前四次战役发起时调集到一线作战的兵力,相比联合国军在一线作战的地面部队人数占有一定优势,但这绝非人海战术。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调集12—15万人攻击联合国军在清川江以北的6—7万人(约2倍于敌)。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以38万余人攻击敌方22万余人(约1.73倍于敌)。但此数据中,联合国军空军和海军约10万参战人数都未计入其中。而如果联合国军没有空军和海军的战场支援和接应撤退,第二次战役的结果就不会是第二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马修·李奇微所说的几乎让我们遭受灭顶之灾,而是真正的灭顶之灾。第三次战役时,中朝作战部队以30.5万兵力对阵联合国军地面作战部队25万人(约1.22倍于敌)。第四次战役时,中朝作战部队以28万兵力对阵联合国军地面作战部队25万人(约1.12倍于敌)。即使单以地面部队的数量对比,志愿军也没有远超敌方的兵力,更何况志愿军缺乏空军掩护和重火力装备,后勤供给严重不足,因此,硬给志愿军扣上人海战术的帽子,明显是某些西方国家给自己找台阶的不实之词。

在具体战斗过程中,志愿军确实能以少部分兵力牵制隔断敌之大部,然后集中相当大的优势兵力迅速穿插、迂回包抄、多方向攻击,围歼敌方一部,在局部形成三倍甚至五六倍于敌的态势。例如,在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志愿军迅速机动,在横城地区集中了9个师约10万人,包围韩美军共2万余人,最终歼敌1.2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是以较小代价取得有效战果的重要制胜手段,体现了志愿军的指挥技巧和机动作战能力,与不惜损失大量兵员的人海战术有本质不同。

面对有准备的防御阵地,攻击方的兵力通常需要数倍于防御方才有一定的成功几率,这是现代战争的一般规律。19513月,就在麦克阿瑟称志愿军使用人海战术的同时,中朝军队正在遂行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的运动防御作战,而联合国军往往以营、团级规模的兵力,在飞机、重炮和坦克的支援下,轮番攻击志愿军只有较少兵力控制的高地要点。联合国军投入重兵,在近三个月的攻势中,平均每前进1千米都有大量伤亡,这是否也算人海战术呢?

所谓人海战术只是一种话术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为了在政治上贬低和妖魔化红军,就污蔑红军采用人海战术。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采用各种方式抹黑新中国,在欧美国家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人海战术是西方国家抹黑志愿军的一种话术,一方面将志愿军塑造为既缺乏有效战术又无视己方伤亡的野蛮军队,另一方面也为联合国军的失败找到借口。

翻检史料可以发现,联合国军在报告战场情况时往往夸大志愿军兵力,从而为战场失败辩护。例如,在第四次战役中,从19511月至2月中下旬,志愿军第423759连占据龙头里以南宽达3千米的黄巨北山阵地,阻击美军和英联邦27旅的多番攻击。223日夜,9连撤出阵地,由第423751连接防。在24日白天的战斗中,12班机枪手关崇贵用轻机枪击落了1架俯冲轰炸的美军P-51战机。当1连主力北撤之后,关崇贵在另外几名机枪手均已牺牲的情况下,独自坚守614高地23夜,成为抗美援朝战史中著名的战例之一。然而,英联邦第27旅的战场情报,却将志愿军兵力夸大为2个团,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某些论者常常通过误导作战双方兵力对比,把联合国军的失败论证成胜利。如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1951422日傍晚发起)的加平战斗中,在志愿军第40军打垮韩军第6师和几支美军炮兵支援部队后,志愿军118师派出轻装部队迅速向南穿插近30千米到加平附近,在23日夜遭遇已经在加平川下游谷地和两侧高地布防的英联邦第27旅,24日傍晚美军骑1师第5团赶来增援,在2526日与志愿军发生激战。经过数天激烈的攻坚和缠斗,118师在427日拂晓占领加平,完成了从中部切割敌方战线,阻止东线美陆战一师向西增援的战斗任务。在该战斗中,占据加平川下游谷地阵地和东侧504高地的澳军步兵营,虽然有大量火炮和坦克群支持,但仅作战20个小时就丢弃阵地。然而,在英联邦参战国各自战史著作中,多引用联合国军情报部的估计,声称攻击第27旅阵地的志愿军部队有2个团约6000人。近年澳方发表的文章,更声称英联邦27旅的防御兵力只有两个前沿步兵营,共1500人,他们是以一当五对阵志愿军。

实际上,在加平附近攻击联合国军阵地的志愿军部队前后有4个步兵营,确实出自118354353两个团,但这两个团并非全部参与攻击,更非一个整师都参与了攻击澳军阵地。后续南下的353团大部队在25日凌晨刚抵达加平川下游谷地时(其时澳营已经丢失了两处阵地),又奉命返回加平川上游的道大里部署阵地,以防止东侧联合国军向西增援。与此同时,在加平川下游谷地和两侧高地实施防御作战的联合国军,也并非仅有英联邦第27旅的两个步兵营。据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方面的官方战史记载,从423日夜至24日白天,支持澳军的还有美军的15谢尔曼型坦克、2个工兵连、2个野战炮营(24门英式25磅炮和18105毫米自行榴炮)以及2个重迫击炮连(24120毫米迫击炮),此外还有英军第271MX步兵营在纵深建立防御阵地并派出一个步兵连直接增援澳军。在23日夜至24日晨,加平川下游地区的联合国军某些部队在志愿军的攻击下一触即溃,甚至未触先溃。24日傍晚,美军骑1师第5团也部署到加平,并在25日白天替换第27旅作战。在白天的战斗中,联合国军还有战术轰炸机、侦察机以及空投补给的运输机、救护直升机支持。此时的实际情况是,志愿军兵力少于联合国军防守作战的总兵力。而战斗结果是,即便联合国军拥有兵力和火力优势,志愿军仍然在战役发起不到5天就占领了加平。

志愿军取胜别有高招

麦克阿瑟在1950123日提交给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中称:中国部队……组织完善,训练和装备都很优良,很明显他们正处在斗志高昂的状态。此间对局势的全面估计,我认为必须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是在全新的情况下,与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新的强国进行一次新的战争。让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说出这番话的根本原因是志愿军的英勇善战。

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的洗礼和锤炼,到抗美援朝时期,人民军队已经锻造成为一支意志坚定、作风顽强、勇猛无畏、战术灵活、经验丰富的劲旅。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一方面克服严寒、补给困难等极端障碍,另一方面敏锐捕捉战机,根据敌我情况,以灵活的战略战术,采取相应战法,克敌制胜。

加拿大派遣到朝鲜战场的先遣营战地日志中,就记录了志愿军英勇善战的实例。1951218日,在砥平里战斗之后,志愿军大部队已经向北撤往三八线附近地区。此时,联合国军扩大反攻,在原州和砥平里之间注岩里东北的山谷(距砥平里东南约8千米),美军一个前锋侦察连与志愿军第42军断后的掩护部队接火,志愿军在傍晚撤到山谷尽头隐入山岗。乘着吉普车、架着车载重机枪的美军侦察连在该谷地宿营。美军设置了4个哨兵,其余人钻进鸭绒睡袋休息。已在三八线以南地区连续作战一个多月,仅以炒面充饥的志愿军却在极其寒冷的冬夜又潜回该山谷,摸掉敌人哨兵,迅速击毙了大部分还在睡袋中或刚爬出睡袋、还未来得及使用武器的65名美军,随后再次隐入北面山岗。第二天,加军从该山谷路过时,目睹了美军尸体枕藉、装备散弃的现场。此后,该营宿营时只裹大衣睡觉而不再钻睡袋。当时有随军加拿大记者写出新闻稿记录了这一场面,但被美军新闻检查官扣压,多年后才在加拿大战史和老兵回忆文献中披露。志愿军出其不意的一招回马枪,既透出敌疲我打的游击战功底,又表现出吃得敌方吃不得的苦、耐受敌方不能耐受的劳的战斗精神。

图为1952年,坚守在上甘岭战壕里的战士们,手拿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的照片宣誓:请祖国和人民放心,请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放心,人在阵地在。孟昭瑞/供图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不仅将诱敌深入、隐蔽包抄、纵深穿插、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近战夜战等战术发挥到极致,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还不断总结推广新战术。如在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运动防御战中,志愿军部队面临敌军的猛烈炮火、空投凝固汽油弹轰炸、坦克抵近射击、大量敌步兵轮番进攻的残酷局面,利用地理条件,遂行控制要点、隐蔽疏散、宽大纵深、兵力前轻后重,火器前重后轻的战术。同时,司令部也多次发出战术指示,要求承担阻击任务的部队严格贯彻命令,因地制宜部署。加之战士们不畏牺牲、勇猛善战,从而有效地为第二批部队入朝赢得了时间。在五次战役之后的阵地战时期,志愿军适时发明了在反斜面设置进出口,坑道与地表交通、供给、作战等各类战壕相组合的工事体系。这一攻防兼备的坑道战术,大大降低了敌军优势炮火、飞机轰炸的作战效率,弥补了志愿军在阵地战中缺少重火力的劣势。

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斯所著《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多次对比双方防御工事的优劣,并分析了部分原因:敌人施展了他们高水平的技巧,建立了上等防御工事。在许多战斗中,敌人都在他们前沿阵地的同一防御区内长时间地防守……对于联合国军的部队,情况却正好相反。联合国军士兵往往不能在同一防御区停留较长时间,只是尽可能少地布下几颗地雷,装上几道有刺铁丝网(防护用的地雷和铁丝网也妨碍联合国军部队回撤),省得让巡逻兵因陷于危险而担忧。由于联合国军常常在防御线上轮替,部队很难熟悉地形。相比之下,志愿军更熟悉和习惯这种地形,作者称:联合国军的阵地常常设在高地顶端、山腰或前坡上,这些地方都颇容易暴露给敌方;而敌人常常在他们的后坡上睡觉,往高地的深处挖隧道、建地堡;当敌人的工事全部修建完毕,他们就把火力点隐蔽起来。而联合国军的堑壕常常挖得很深很陡,不易发射火力,敌人随时都可以用自动武器的火力攻破和炸毁这些又长又陡的堑壕。

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因为拥有适应战场变化的指挥谋略,高昂的士气,不畏牺牲、不怕艰苦的精神气概,遂行各种有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才能与在装备、陆海空合成作战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都占有很大优势的联合国军正面对抗,将他们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一个强大民族的背后必定站立着一支强大的军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正式宣告:几百年来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史鸣,系加拿大学者;朱力宇,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23-07-06/8266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