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一千山东农民,如何打败鬼子精锐“坂田联队”?

作者:乌鸦校尉 来源:乌鸦校尉

  在聊到抗战史时,在中国的不同地方都常流传着这么一种传闻,就是“几个日本兵就能占领一个乡镇/县城/城市”。

  不论这种传闻最初是出自讽刺“中国人劣根性”,还是提醒“落后就要挨打”,其实都有很大问题。前者所言为中国老百姓麻木愚昧怕死,不敢抵抗;后者所言为鬼子有枪有炮装备训练先进,国民党大军直接对阵尚且一败涂地,小老百姓对抗纯属找死,这是当时中国科技国防全面落后的必然结果。

  然而,从事实说,抗战史上并不乏白手老百姓硬抗鬼子还取得成功的案例;从理论说,“先进”与“落后”也不只是科技装备的事儿,组织、规划上的科学先进,也是一种“先进”。

  正所谓“军民一条心”,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有我党军队积极抗日,还有群众自主加入抗日的队伍中,而就是这些被某些人看不起的“老实巴交”农民在面对训练有素,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却能爆发出惊人的战力,并取得不俗的战果。

  今天乌鸦给大家讲个当年看来“老实巴交”的中国农民对抗训练有素,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的战例。

  这要从山东沂蒙山根据地一处叫渊子崖的不起眼村落说起。

  1

  渊子崖村位于今山东临沂市莒南县西15公里处,属板泉镇下辖村落,地处鲁东南鲁苏交界处,战略位置重要。

  现在的渊子崖村

  当地民众常年生活贫困,饱受地主阶级以及土匪的压迫,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共产主义思想很早就在当地落地生根。

  早在1932年12月,中共就在当地成立了板泉镇崖党支部,并通过任教授课等渠道在当地发展党员。1937年“七七事变”前,板泉镇崖党支部的成员已经扩展到33名,正是这些秘密党员的存在,为后来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时间来到1938年春,日寇侵略的铁蹄踏进沂蒙山区,各处县城纷纷沦陷,为了控制这处战略要地,鬼子专门在沭河以西的临沂县境建立了据点。

  面对凶残的日寇,当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教员也在同年9月提出要向山东开展抗日游击战的主张。

  讲述沂蒙山抗日的话剧

  于是,在1939年初春,八路军115师罗荣桓部千里跃进沂蒙山,至此,沂蒙山区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拉开序幕。

  至此,八路军正式将沭河以东的莒南发展成为滨海抗日根据地,而渊子崖村恰好处在根据地和敌占区犬牙交错的“拉锯”地带。

  这里的人民饱受各路盘剥:日军、伪军的武装“扫荡”,土匪武装的趁火打劫,更有一些恶霸地主武装、国民党顽军打着“抗日”的旗号对当地实行敲诈勒索。

  渊子崖村民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还要时刻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村里还流传这句老话,“白天怕看到有人跑,晚上就害怕听到狗叫”。

  直到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渊子崖村,村民的生存境遇才有了一丝改善。

  八路军山东纵队

  因为有板泉镇崖党支部的基础存在,八路军很快在渊子崖村开展起工作:首先是帮助村民击退日伪军、地主恶霸、土匪武装的袭扰,一面积极向村民们宣扬抗日救国的革命思想;同时,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钢铁纪律让村民们第一次见识到何谓仁义之师,受此感召,许多村民积极加入抗日队伍。

  见时机成熟,中共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在1940年年底在渊子崖村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并组建了村庄护卫队,同时,渊子崖村选举了18岁的进步青年(秘密共产党员)林凡义为村长。

  晚年的林凡义

  林凡义当选后,又进一步组织村民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到大生产的运动中,并推动村里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武工队等一系列群众抗日组织,其中渊子崖村的武工队发展到300多人,分24个排。

  另外,林凡义还在八路军的帮助下,不断巩固村子的自卫能力:围绕村子修建了一圈5米多高、1米多厚的土围,土围上还额外修建了几座土碉堡,同时还在墙体上挖了不计其数的瞭望孔和射击孔。

  此外,为了不断巩固渊子崖村的民主革命思潮,八路军八大剧团还在1941年5月专门前往渊子崖村举行盛大的联合汇演,这也让爱国、拥军理念在渊子崖村民们中深入人心。

  但是,这也让敌伪势力对这处“八路堡垒村”恨之入骨,意图除而后快。

  2

  1941年11月,为了消除沂蒙山区敌后抗日武装的威胁,侵华日军集结了5万军队,并配以飞机、坦克等先进重武器,开始所谓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

  日军此次“扫荡”的目的在于彻底封锁临沂、沂水、蒙阴三角地带,并消灭当地基层抗日民主政权。

  沂蒙山地区的日寇

  这也是14年抗战时期,鬼子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

  一时间,沂蒙山区笼罩在战火阴霾之下。

  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中共板泉区委号召群众开展针对伪政权的“抗粮抗捐”运动,打击敌人的“以战养战”企图。

  号召一发出,渊子崖村民积极响应。

  曾备受地主欺压的村民林九兰更是振臂高呼:“八路军、武工队才是真心打鬼子的队伍,是老百姓的大救星,粮食咱们要留给自己的队伍吃,死都不能留给鬼子!”

  全村上下群情激奋:“坚决不给汉奸、鬼子缴纳一粒粮食、一个铜子,要让敌人吃不饱、穿不暖,困死在据点。”

  没过多久,盘踞在附近小梁家据点的伪军小队长梁化轩派人前来“催缴粮饷”,还专门列举了一长串清单:猪13头、小鸡100只、白面500斤、现大洋2000块……

  如此狮子大开口不说,这个丧尽天良的铁杆汉奸还口出狂言称:三日不缴清,就叫“大日本皇军”踏平渊子崖。

  伪军来到渊子崖村索要钱粮

  (《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村长林凡义一听气得火冒三丈,当场把条子撕了个粉碎,村民们得知汉奸的无理要求后也都群情激奋。

  要知道,鬼子入侵后,民生凋敝,渊子崖村更是饱受封锁战乱之苦,大多数村民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障,可还得受那群衣冠禽兽敲骨吸髓般的盘剥。

  全体村民一致表示:要钱、要粮都没有,命有上千条!

  林凡义立刻找人给梁化轩写了回信:狗汉奸,听好了,酒、肉、鸡、面、钱都准备好了,请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抗日时期的“皇协军”

  将伪军信使赶走后,林凡义深知以梁化轩那个丧尽天良不当人的个性,他一定会来报复,于是立刻号召全村百姓做好战斗准备。

  果不其然,梁化轩看到回信后狗急跳墙,于1941年12月18日率领150多名伪军气势汹汹杀到渊子崖村口,要求村民马上交出钱粮,不然“死啦死啦的”!

  看到这个数典忘祖的败类,林凡义当阵回骂,引得梁化轩气急败坏地下令伪军爬墙攻寨。

  村民们早有准备,立刻搬出村中的自卫法宝——五子炮。

  这种村民自制的土炮长88厘米,直径17厘米,炮身用生铁铸就,可以直接填充铁钉、石块、瓦片等物件,近距离破片杀伤效果惊人。

  随着五子炮“轰隆”作响,瓦片、石头一齐飞向敌群,伪军伤亡惨重,梁化轩失魂落魄地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据点。

  伪军溃逃(《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此战告捷后,中共板泉区区长冯干三闻讯赶来村子,在奖励村民七杆步枪后,专门叮嘱道:伪军吃了亏,极有可能会找鬼子为其出头,必须加倍小心,县大队、区小队也会随时待命,在紧急情况下支援渊子崖。

  林凡义闻听此言,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立刻连夜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民上下积极备战,包括加固土墙、土碉堡,保养武器弹药,并制造足够多的五子炮弹药。

  同时,林凡义还将八路军教授的战术活学活用:将火药、土炮、大刀集中起来,分配到各个战斗岗位,并沿着围墙内侧搭起两米多高、可供瞭望和射击的木架子。

  (《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同时,村里各抗日组织纷纷自发协调群众进行战斗分工:一旦敌人胆敢来犯,村里男青壮年守围墙,女青年运送弹药和石头,老人和儿童则负责送水送饭、救护伤员等后勤工作。

  不过,林凡义最担心的则是乡亲们从牙缝里省出来支援八路军的数千斤粮食,这些粮食事关八路军反“扫荡”战局,一旦有失,八路军的处境将雪上加霜。

  于是,林凡义又将全体村民召集到村长家的院子里,哽咽道:“父老乡亲们,粮食是咱的命根,可也是八路军的命根,战士们吃饱了才能帮咱们赶走小日本,这些粮食绝不能落入鬼子的手中!”

  百姓支持八路军粮草

  村民们立刻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林凡义立刻找来村文书,给八路军115师总部写了一封书信:

  俺们渊子崖村随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些粮食是俺们省出来,希望有朝一日送给部队的。无论多么饥饿,村民谁都不能动一粒粮食,立血书为证!

  另外渊子崖10岁以下的孩子连同粮食都藏在老槐树下那间屋的地洞里,俺们大人要是都不在了,你们一定把他们带走,长大了跟着队伍打鬼子,有了他们,俺们渊子崖明天就有盼头了!

  八路军115师

  信写完后,全体渊子崖村民除了孩童外,纷纷咬破手指摁上了血手印,这就是被称为“抗战血书”的信。

  敌人的报复是意料中的事,但村民们没料到,接下来的这一场战斗会如此残酷、凶险。

  3

  原来,梁化轩捡回一条狗命侥幸逃回后,可谓恼羞成怒,他想不到,那些被自己欺压多年,平时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庄稼汉们竟敢如此“放肆”,他得报复立威。

  但梁化轩也知道,凭自己的力量再去犯村,大概率有去无回,必须要找“大日本皇军”给出头。

  但他也明白,自己算什么东西,一条哈巴狗罢了,日军虽然凶残,但面对广袤的齐鲁大地,五万兵马如同田地里撒一小把胡椒面,真要每个村子都扫荡一遍,累都累死了。

  何况,要是“皇军”知道自己连个庄稼汉都打不过,那非扒了自己皮不可。

  就在梁化轩铆足了劲儿憋坏水时,机会来了:1300多名“扫荡”归来的日军精锐——坂田联队正巧经过小梁家据点,梁化轩这个畜生马上拦住日军,提出血洗渊子崖的意见。

  但鬼子指挥官坂田对此很是疑惑:区区一个渊子崖小山村动用皇军精锐部队岂不是浪费兵力?

  梁化轩马上接茬扯谎道:渊子崖可是藏有海量的军粮、武器,并驻扎着八路的主力,皇军之前“扫荡”没有巨大收获,正好趁此机会扩大战果。

  汉奸撺掇鬼子血洗渊子崖

  (《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坂田闻言觉得有理,立刻下令联队直扑渊子崖,不得放跑“八路主力”。

  1941年12月20日凌晨,1300多日军精锐在数百名梁化轩伪军带领下气势汹汹杀回渊子崖。

  由于敌人这次反扑极为迅猛,极大出乎了中共板泉区和林凡义的预料,还没来得及将村里妇孺老幼撤离,日伪军就凭借优势兵力,迅速从西北方向的深沟里迂回包抄,将渊子崖村死死围住,情况万分危急。

  见此绝境,村长林凡义沉重冷静地对全体村民召开战前动员:“鬼子把咱们包围了,冲也冲不出去,看来这场恶仗是避免不了啦!咱渊子崖人是有血性骨气的,宁死不能当孬种,咱们要齐起心来,同狗日的鬼子兵拼啦!”

  抗日时期的村武装自卫队

  村民们回应:“宁可站着死,决不躺着活。大伙儿听你的!”

  日寇架起四门九二式步兵炮,对着渊子崖村围墙和村中建筑狂轰滥炸,同时,鬼子的轻重机枪的子弹也像雨点一样射向城墙,硝烟炮火迅速在村子周围升起,村里也是浓烟滚滚,被炮弹击中的房屋顿时成为一堆瓦砾。

  林凡义甩掉棉袄,抡起大刀片,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迅速占据有利地形,迎击敌人。

  由于日寇火力密集,村民们躲在土墙后,等待敌人靠近。

  村民等待鬼子接近(《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但中年汉子林清臣和小伙子林瓶子耐不住性子,试图露头反击时,被日军机枪精准命中,二人从脚手架子上倒了下来。

  乡亲们只能含泪用草席盖住二人的遗体,继续耐心等待时机。

  终于,当日寇接近土墙不到10米时,数门五子炮同时开火,刹那间,鬼子被打倒一片,嚎叫声不绝于耳,十几个鬼子当场被打死。

  正面强攻受挫,日寇立刻选择相对易攻的东北围墙猛攻,炮弹“嗖嗖”得像刮风一样,密集而凶猛。

  围墙很快被炸出一道缺口,村民林崇周被炮弹炸伤了肚子,肠子流了一地,但他用破布一扎,坚持参加战斗。

  渊子崖抗战纪念馆群像

  其他村民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以及房屋砖块,冒着枪林弹雨将不断堵住缺口。

  为了持续火力输出,各家各户都将自家仅有的炊具拿出砸成碎片,并将农具上的耙钉也全部砸下来,这些土炮填充物给日军造成严重伤亡。

  激战持续了一上午,装备精良的鬼子兵却很难攻破围墙。午后,气急败坏的日寇再一次发动强攻,刚垒起的东北围墙缺口又被敌人的炮火摧毁。

  鬼子炮击渊子崖(《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打到这个地步,坂田也发现了这座有着所谓“坚固工事”的村里根本没有八路主力,自己被这些狗腿子耍了,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了,否则堂堂“大日本皇军”灭不了一群只有土枪土炮的中国农民,颜面何在?

  于是,坂田立刻开始重新排兵布阵。

  到了下午,日军集中炮火,抵近炮轰围墙东北段。

  鬼子冲向土墙缺口(《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围墙再度被炸出缺口,村民们则死战不退,布置在土墙上的五子炮甚至将两门九二式步兵炮轰倒,炸死数名鬼子炮兵。

  这时候,伪军们已经不知道都躲哪里去了,冲锋陷阵的全都是“蝗军”。

  几个鬼子端着枪刺嚎叫着扑向围墙缺口,但由于缺口不大,每次只能容纳一个鬼子翻越。

  身材高大,身强力壮的村民林九兰抡起一把巨大的铡刀守在缺口后,鬼子跳进来一个,他就抡起铡刀砍下一个鬼子头,后边的鬼子看不清情况,刚翻进来,又被砍翻。

  就这样,林九兰连续砍掉了七个鬼子的脑袋,但也耗尽了力气。

  当第八个鬼子翻进来后,林九兰试图再次举刀,怎奈这个鬼子抢先一步将刺刀扎进了他的胸膛,林九兰怒目圆睁直挺挺栽倒下去。

  和他一同埋伏缺口的林崇林也用大刀砍死几个鬼子,可也因气力耗尽,被日寇乱刀砍杀。

  村民和鬼子搏斗(《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终于,鬼子杀进了村内。

  按照坂田的预计,这时候村民们应该鸟兽散了,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这个村里夷为平地。

  可万万没想到,这些看似“乌合之众”的村民却没有丝毫退却之意,众人拿起所有可用的武器,包括笊钩、铁锨、菜刀、锄头冲向敌人,双方展开了殊死巷战。

  渊子崖抗战纪念馆群像

  年仅16岁的村卫队员林端五,拼尽全力拿起铡刀砍死了一个鬼子,但自己也身中数弹牺牲。

  林端五的父亲林九宣眼看着儿子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下,不顾一切拿起长矛,从侧面袭击敌人,将一名日寇当场捅穿,但他同时也被另两名敌人刺中。

  林九宣在临死前依然高呼:“乡亲们,拼呀,死了也不当孬种!”

  村长林凡义也是一马当先,手持大刀片子和村民林九乾一起连续砍倒数名日军。

  渊子崖抗战纪念馆群像

  一名日寇见状,急忙后退,举枪射倒了林九乾,另一个鬼子则试图从背后偷袭林凡义,眼看要得手时,林九乾的妻子梅花从院内杀出,举起镢头将这个鬼子砸得脑浆崩裂。

  林九乾的父亲林秉标也跟着儿媳冲了出来。

  梅花这时看到丈夫的遗体后,瘫在地上大哭起来,但林秉标只是抱起一捆稻草匆忙盖住儿子遗体,就一把将儿媳梅花拉起,并大声喊道:“孩子,这不是哭的时候,站起来和鬼子拼呀!”

  渊子崖抗战纪念馆群像

  此刻,日军陷入巷战泥潭中难以自拔,全村大街小巷充斥着喊杀声、怒骂声、惨叫声以及肉体被切砍的咔嚓声。

  村民和日寇在每一个屋子进行殊死搏斗,有的是夫妻二人双双和冲入院内的鬼子以命相搏,有的父子合力阻击敌人,更有母女合力同意图施暴的兽兵撕打一团,许多老弱妇孺甚至用牙齿死死咬住敌人,直到被刺死。

  这时候,弹药耗尽的村民点燃了自制的黑火药罐装炸弹扔向日寇,宁可自己也被烧成火人。

  (《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打到后来,村中的老弱病残加入到拼杀,年过半百的村民林九臣被日军刺死后,他的老伴——同样50多岁,裹着小脚、吃斋念佛的王大娘也红了眼睛,不顾一切地拿着菜刀冲向日军。

  这时,刺死林九臣的日军刚刚拔出刺刀,正欲寻找下一目标时,就被王大娘一刀砍中后脖子毙命,但她也同时被后边两名日军刺穿身体。

  这时,包括林清义、林九星等十几个会武术的老人,也拿起农具和日军拼杀,击毙两名日军,可老人们也全部牺牲。

  老人们也上阵和鬼子打(《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青年林庆念、林荣册不幸重伤被鬼子捉住后,被投进火中活活烧死,两人骂不绝口,临死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终于,当战斗进行到黄昏时分时,村里青壮年伤亡大半,眼看日军冲向幼儿躲藏处时,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委宣传委员赵同和八路军的一个连赶到了。

  日军开始残杀剩下的老弱妇孺

  (《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鬼子看到有八路军增援,立刻分出大半兵力在村东北的小岭上同八路军展开激战。

  由于日寇占据优势地形且火力凶猛,冯干三、刘新一、赵同和40多名八路军战士、县区中队战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仅县委宣传部部长徐坦和一名叫小宁的小战士得以幸存。

  沂蒙山区抗日的八路军

  眼看“消灭”这一小股八路援兵,已经彻底发狂的坂田号令日军杀光剩余的老弱妇孺。

  眼看全村乡亲要惨遭毒手,林凡义一边组织起最后幸存的青壮年和日军拼杀,同时招呼妇女儿童都想办法逃出村子或者躲进地窖。

  “能活一个是一个,一定给渊子崖留一点根!”林凡义对不肯离去的妇女、老人们大声吼道。

  就在这个生死关头,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5团团长刘涌派来的援兵赶到,先头部队3营7连和9连很快就同外围的日军交上了火。

  刘涌少将

  坂田眼见这次八路军主力真的来了,明白夜战自己会吃大亏,只得下令全军撤退,至此,渊子崖保卫战以中国军民获胜告终。

  坂田得知八路军主力援军到来,慌了

  (《渊子崖保卫战》电影片段)

  战斗中,渊子崖村民牺牲147人,受伤四百多人,打死日军121人,伪军42人。

  前来支援的八路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包括中共板泉区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等包括县大队、区小队等共计95名八路军战士牺牲,他们的遗体都和村民葬在了一起,中国军民共计牺牲242人。

  渊子崖抗日烈士名录

  战后不久,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就将这一战事上报中央。

  抗日时期的陈士榘

  正在延安窑洞里批阅文件的教员在闻讯后,连声感叹:“打得好!打得好哇!日本鬼子的武士道精神在我们农民兄弟面前都不灵了!如果全中国人民,都有渊子崖村农民这种不怕死精神,任何侵略者都统统会被打败的!”

  随后挥毫写下了几个大字:村自卫战的典范。接着,他又写了一篇高度评价渊子崖自卫战的短文,称“抗日战争自卫战,渊子崖是典范!”并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1944年,滨海专署在报请党中央批准后,专门在渊子崖村北立起一座六角七级石雕纪念塔来纪念242名抗日军民烈士。

  塔上有教员的题词“抗日英雄烈士纪念塔”(1947年曾有国民党反动派试图毁塔,未果),刘少奇题词“至大至刚”,滨海专署授予渊子崖村“抗日楷模村”光荣称号。

  此外,对于渊子崖村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抗日民主政府在战后多次发动各根据地民众捐粮捐款、出人出力,帮助幸存村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当年八路军援建村民的新房

  而鬼子在渊子崖村吃了大亏后,再也不敢来“报复”,坂田则在晚年回忆感慨道:我至今对我的对手感到不可思议,可更让我震惊的是这帮人只是一群平民!

  尾声

  渊子崖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规模最大、最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浴血保卫战。

  也充分证明了哪怕是最普通的中国农民,没有先进的制式装备,但得到正确科学的组织和指挥,同样能爆发出不俗的战斗力。这一方面是中国人民勇敢抗争的怒吼,另一方面也是用组织、训练上的先进性对冲了敌寇在技术装备上的先进性。某些人拿“民族性”抹黑中国人民的谬论,更是不攻自破。



//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23-02-16/8023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