沕沕水发电站旧址。资料照片沕沕水发电站旧址。资料照片
沕沕水发电站“边区创举”纪念石。资料照片沕沕水发电站“边区创举”纪念石。资料照片
1948年初,在太行山腹地险溢河畔的河北省平山县沕沕水村,诞生了我党我军自己动手勘察设计兴建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被誉为“边区创举”“红色发电厂”。神奇的电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柏坡和周边的兵工厂,点亮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提高了兵工厂生产能力,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修建水电站迫在眉睫
1947年,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时期,晋察冀边区第33兵工厂从张家口以分散的形式迁往平山县北冶、南冶、唐家会、罗汉坪等村庄。为了适应解放战争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在平山县北冶村成立了第三生产管理处,加强军火生产,支援前线作战。但由于缺乏电力,三四个人一天只能做十来发炮弹,效率极低,远远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于是,解决兵工生产电力问题迫在眉睫。
1947年2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召开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会议,要求边区工业局尽快解决兵工生产用电问题,并责成刘鼎负责此事。当时,大家通过分析研究觉得,在这样交通闭塞的深山区不可能依靠火力条件解决电力,只有依靠当地水资源,修建水力发电站。随即,他们先后调查了平山县的小觉、卸甲河等滹沱河沿岸的地形情况,觉得建水力发电站的条件都不合适,最后调查到沕沕水瀑布,觉得这里比较可行。于是,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水力发电站。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后,十分关注兵工生产和经济建设。朱德指出,“兵工生产对我们结束战争的快慢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兵工生产”“兵工生产就是在后方出汗打倒蒋介石”“怎样才能提早结束战争呢?要多增加手榴弹、炮弹、炸药,这是重要条件之一”。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大大推进了水电站建设进程。
工匠们巧做“无米之炊”
晋察冀边区政府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以下简称:工交学院),因为工交学院有大批原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教授,还有近千名学生,让他们承担这个任务最合适。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时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沕沕水这样一个小山沟里建水力发电站,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无论工业局,还是工交学院的师生,谁也没有搞过水电站工程。再就是材料,只有从井陉煤矿接收过来的一部分,根本不够用;还有水轮机的设计制造,一系列难题摆在大家面前。这真是“无米之炊”。但别无选择,大家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1947年3月,卢成铭、张子林等人正式勘测沕沕水瀑布,并制图设计,精确测得瀑布落差为89米,水量为0.3立方米/秒,可以带动一台200千瓦左右的发电机。凑巧的是,1947年5月初,正太战役结束后,井陉煤矿解放,缴获了一台德国西门子产的194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和部分零部件,正好可改造成水力发电机。
1947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发电工程处成立,由工交学院院长黎亮为工程处主任、总设计师,工交学院教务处主任张子林为工程处副主任。9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发电工程处划归晋察冀军区第三兵工生产管理处,沕沕水发电站改称16分厂,也称沕沕水发电厂。据第一任厂长商钧回忆:“设置了土木、机械、电气、材料、总务、秘书室等几个部门。其中土木、机械、电气为三大主体。土木科科长卢成铭、技术干部梁英,电气科科长陈宝诚、技术员章冲、王子侠,我自己任工程队队长兼技术员。”上级要求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比如,首先开工的是土木工程,当时是由土木科科长卢成铭带领100多名学生为主力,辅以从山西省平定县雇用的少数石匠和抬石子工,以及沕沕水附近5个山村的村民。开始打基桩、建蓄水池,没有水泥就发动老百姓烧石灰,用三合土代替水泥。
水轮机是整个水力发电工程成败的关键部件,但水轮机是啥样子,什么结构,谁都没有见过。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在旧书摊上无意间发现一本有关水电的日文版书籍。略懂些日语的技术员龚蕴章一边连蒙带猜地将有关水轮机的内容翻译,一边同大家研究,弄清原理。等心里有了谱,先用木棍摆出模型,然后照猫画虎,设计图纸。紧接着,制作成品的难题又摆到他们面前。当时整个平山县没有一家机械厂,只得到刚刚解放的井陉煤矿寻找加工制作厂家。他们带上图纸,化整为零,由正太机器厂等三家企业加工零部件,无能力制作的部件到石家庄购买。大家奋战12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水轮机制造任务,并且一次试车成功,真是个奇迹。
当时建发电站所用的材料购置费非常紧张,绝大多数材料是从井陉煤矿运来的正太战役战利品,还有就是各部门自己解决。为了搞到所需材料,大家各想其法。他们常常为了一个小小的零部件,派人跋涉几十里山路,跑到井陉煤矿找寻;为了找到一个发电机上的碳刷,电气科的章冲化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人占领下的石家庄,最后才在一个旧货摊上买到;将194千瓦的发电机从井陉煤矿运到沕沕水,30公里的路程,运输相当艰难,上有敌机,下有深谷,多是羊肠山路。为避开敌机的骚扰轰炸,30多名运输者白天修路搭桥,夜间秘密行进,整整用了七个昼夜,途中还牺牲了三名同志。眼看只有几里路就到沕沕水了,汽车却抛了锚。附近村民得知后,纷纷牵出自家的牛和驴,通过畜拉人推,终于将发电机运到施工现场。
1947年底,土木建筑、机组安装、管道铺设、电网架设均已竣工,沕沕水发电站基本建成,共动用土石方8000立方米,浆砌一条1公里长的引水渠,架设高压线路46公里、电话线128公里,装置配电设施8处。
朱德亲启水轮机发电
1948年1月25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沕沕水发电站的落成典礼。参与建设的专家、教师、学生、当地百姓都非常激动,早早聚集到了发电站前。
上午10时,一辆美式吉普车沿着险隘河缓缓驶来。车停村口后,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朱德总司令走下车来。只见他身着缀着补丁的灰色棉布军装,脚蹬一双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长筒马靴,面带笑容,不时停下来向群众招手致意。朱德总司令在热烈的掌声中向大家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向参加沕沕水发电站建设的全体同志表示祝贺,并对沕沕水发电站的建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现在修建这个发电站能够帮助生产军火,将来还能够帮助农村建设,并且是属于社会主义建设范围的一部分……”接着,朱德总司令向大家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他满怀信心地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大家听了十分高兴,备受鼓舞。讲话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决定给第一发电工程处集体记大功一次,并颁发了奖状,向沕沕水发电站赠送了刻有“边区创举”4个大字的纪念匾一块,还向发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先进模范人物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最后,朱德总司令为发电站剪彩,并亲自开启了水轮机的闸门。顿时,水流湍急,发电机组有节奏地旋转起来,用彩色灯泡组成的“支援前线”4个大字闪闪发光。沕沕水发电站,说它是“边区创举”,不仅因为它包含了发电站本身的许多首创,而且它的诞生也改写了历史篇章,它是我党我军革命历程中史无前例的创举,成为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祥地。
电力输送到附近的9个兵工分厂,各兵工厂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轰鸣的马达声中,工人们昼夜奋战。他们生产的武器弹药不仅供应了临汾、济南、太原战役的需要,而且给辽沈战役、淮海战役送去大量弹药,有力地支援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为中共中央机关送电
1948年3月,中共中央完成了转战陕北的任务后,决定东渡黄河向西柏坡转移,与中央工委汇合。中央机关从陕北向西柏坡转移途中,为了解决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的用电问题,第三兵工生产管理处党委就向沕沕水发电厂下达了向西柏坡架设专线的任务。
为了安全保密,万无一失,厂长商钧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成立专线架设小组,由政治上可靠、组织能力强、工作踏实的外线电工王肇文担任组长,另外选派了6名架线工人为成员。在王肇文同志带领下,专线架设小组奋战了半个月,克服了重重困难,架设线路27公里,把电送到了西柏坡,为中共中央机关大院送上了电,圆满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据王肇文回忆:“我们大约六七个人,从距离西柏坡最近的三家店开始铺设,经过洪子店把电送到西柏坡。三家店到洪子店是我们铺设的电线,而洪子店到西柏坡是解放军铺设的电线,双方同时进行,到1948年夏天,西柏坡就通上了电。”
据商钧厂长回忆:“通上电后,为了安全起见,我还去西柏坡检查电路情况,并在西柏坡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确定没有问题以后,才返回厂里。”有了电,中共中央机关的办公条件得到改善,满足了办公照明、发报、广播用电。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彻夜不熄的明灯下,组织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新中国成立后,沕沕水发电站日夜发电,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75年当地政府对电站进行了扩建,改装了一台新的发电机,并入国家电网。为了发挥这座红色发电厂的教育功能,有关方面在发电厂旧址还专门修建了沕沕水发电站纪念馆,当年建发电站时使用过的部分工具、电缆都被陈列在其中,而当时的建设过程也被制作成系列油画,结合当时的珍贵图片,展示给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
2019年12月22日《解放军报》08版